农业职业性皮肤病(agricultural occupational dermatosis)是指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各种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皮肤病。农业职业性皮肤病种类较多,本章仅介绍浸渍擦烂型皮炎。
浸渍擦烂型皮炎(maceration dermatitis)又称稻农皮炎(farmer’s dermatisis),俗称“烂手烂脚”,春末夏季为高发季节,主要见于我国南方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地区,以参加水田劳动的农民为主要患者群。
【病因和发病机制】
1.长期浸水 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皮肤长期浸水后角质层松软,屏障作用降低,导致水分进入表皮引起局部表皮肿胀、浸渍。
2.机械性摩擦 浸渍的表皮不能耐受劳动过程中机械性摩擦,引起角质层或表皮的部分剥脱,局部发生糜烂。
3.田水温度 田水温度高会使皮肤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加重皮损处水肿和渗出。
4.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大,皮肤不容易干燥,也可促发或加重本病。
【临床表现】 一般在连续田间劳动浸水作业数天后发病。初起时指(趾)间隙皮肤肿胀、发白、起皱、出现浸渍现象,随后持续的机械性摩擦导致浸渍的皮肤擦破、糜烂;轻者仅限于1~2个指(趾)间皮肤,重者可累及各个指、趾间及邻近部位皮肤;部分患者可发生指(趾)甲损伤或甲沟炎,严重者可发生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少数患者皮损发生于角质层较厚的部位(如掌跖),出现蜂窝状点状剥脱现象。本病有自限性,脱离农田作业后,病情轻者经2~3天、重者经1周左右逐渐痊愈,有继发细菌感染者病程可延长。
【预防和治疗】
1.预防 完善农业机械化是解决本病的根本措施。应尽量缩短连续浸水时间及加强个人防护,下田前在浸水部位涂一层保护剂(如凡士林),收工后可用12.5%明矾加适当食盐水浸泡15~20分钟,也可将皮肤洗净、拭干后,外用干燥性粉剂(枯矾10%、氧化锌20%、滑石粉70%混合研细)。
2.治疗 以清洁、干燥、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浸渍阶段可外用干燥性粉剂;有糜烂者可用3%硼酸水湿敷或外用3%龙胆紫;继发感染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再外用抗生素药膏,必要时可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