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项研究纳米金属微粒与艾滋病病毒HIV-1相互关系的实验结果显示,附着在HIV-1病毒上的大小约1—10纳米的金属银微粒能够阻止病毒与寄主细胞相结合。这一研究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墨西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相关论文发表于《纳米技术》杂志。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将纳米银微粒与泡沫碳、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以及牛血清白蛋白(BSA)等三种不同的试剂混合,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较大的结晶颗粒。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泡沫碳中的纳米银微粒相互结合在一起,利用超声波将其表面的水去除后,研究人员得到了大量银微粒,大小在16.19(+-8.69)纳米左右,有二十面体、十面体或者形状拉长等各种不同的外形。PVP中的纳米银微粒则使用甘油作为消溶剂,得到的微粒大小为6.53(+-2.41)纳米。而牛血清白蛋白试剂中的纳米银微粒在硫磺、氧、氮等化学物质作用下形成的稳定银微粒,大小约在3.12(+-2.00)纳米之间。
研究人员表示,三组微粒的形状是通过不同的吸收光谱来分别确定的,而大小则利用可见紫外光光谱曲线图来描画。
随后,研究人员将三组纳米银微粒与HIV-1细胞分别放入试管,在37摄氏度环境中培养,3小时后以及24小时后观察结果均显示,样本中HIV-1细胞无一存活。
研究人员发现,纳米银微粒浓度超过25ug/ml时,对HIV-1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此外,相比之下泡沫碳比其他两种试剂的效果更好,同时银微粒的大小也不能超过10纳米。研究人员认为,纳米银微粒穿过HIV-1细胞中的醣蛋白,并借助醣蛋白上的硫磺残留物附着在细胞上,醣蛋白之间的空隙约为22纳米,正好可以容纳银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