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间,研究人员发现,尼古丁可以减轻一些疾病的相关症状,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大肠溃疡等。目前,美国纽约州曼哈塞北岸大学医院(North 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的路易斯·乌略亚(Luis Ulloa)通过研究败血症,掌握了能够阐明尼古丁消炎作用生化途径的证据,从而使研发更有效的消炎药成为可能。
败血症的起因,是细菌入侵了血液循环,而细菌感染可以造成一定的机体损伤,人体内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为了消灭细菌,吐出数量巨大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不断强化免疫反应,直至攻击自身组织,造成损伤,最终使患者死于心血管功能障碍和多脏器衰竭。
他们发现:尼古丁能够遏制老鼠体内的过激炎症反应,甚至可以改变败血症的发生过程。与现有的消炎疗法相比,它的能力更强。“尼古丁介入了人体自身的有效消炎机制,”
尼古丁的结构与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非常相似,能在免疫调节中模仿乙酰胆碱。神经系统通过乙酰胆碱控制人体内此起彼伏的炎症之火。乙酰胆碱的受体不仅存在于神经末梢,也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尼古丁能够结合并激活这些受体,实现大脑和免疫系统的越界对话。
但是作为一种药物来说,尼古丁有很多副作用。除了固有的成瘾性,它还可能导致心血管问题,甚至引发癌症。“没有人指望用尼古丁来治疗炎症,” 乌略亚说,“我们想做的是设计特别的药物,既能够像尼古丁一样,与这个特定受体结合,发挥消炎作用,同时又能免去尼古丁附带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