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的人,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故近年来社会必理学家常用心理社会因素一词。个人与社会或环境间的不能适应,即形成所谓心理社会应激,通俗地称为精神刺激或精神创伤。细菌、病毒、物理、化学等因素可使人体得病,而精神刺激也可以危害人体,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精神刺激包含的内容较多,大致可分为急剧的精神刺激,如自然灾害、亲人的突然死亡及严重的意外事件等和持久的精神紧张或内心矛盾,如家庭亲人间长期不和及难以解决的纠纷等两大类。现实生活中,人常常会遇到各种精神刺激,但同样的刺激作用于不同的人,其反应也并不都一样。有人得病,而有的人则安然无恙。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素质。2、性格特征。3、年龄。4、经验、知识与文化。5、身体健康状态。由此可见,精神刺激能否引起疾病和引起疾病的程度是与多种因素有关的。
对精神刺激如何进行心理应对:
精神刺激对于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那么当这些刺激作用于我们人体的时候,人是怎样应付的呢?人应付时,首先是心理应付,它可以减少刺激对人体的伤害性。心理应付包括情感、认知和行动三个方面:
当我们面临困境时,会产生焦虑、愤怒等情感反应;当我们惊悉亲人丧亡时,会嚎陶大哭,这些属于情感范畴的心理应付。心理学者认为,不要过度克制自己的感情,强行遏制是有害的。但人应当学会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适当的限度之内,轻易动怒,长期悲痛,肯定不是好的应付方式。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能够从认识的水平上去对付精神刺激,这是认知范围的应付。有许多谚语和格言,如“人死不能复生”,那是使人认识到不要过于悲痛,因为悲痛无济于事;至于“化悲痛为力量”,则更进一步要求人们去做一些有益的事以告慰死者;“君子动口,小人动手”那是提醒人们不要采取过激的行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则是使当事人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地位上考虑问题。
应付的另一面,是采取行动。矛盾既已发生, 总得去解决。摆事实讲道理,这是方式之一;求大同,存小异,也是一种方式。至于因为受了刺激而发奋图强,则也是值得提倡的方式。但是,也有人一不如意,就猛吸烟,乱喝酒,或者是闷头睡觉,这是另一种行为应付方式,其结果则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