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强肝胶囊对乙肝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乙肝后肝纤维化病人133例,分为两组。试验组78例用强肝胶囊,对照组55例使用水飞蓟素片;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通过对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的统计,证明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肝胶囊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有一定疗效且较安全。
关键词:肝纤维化;强肝胶囊;透明质酸;IV 型胶原;层粘蛋白;疗效。
虽经多年努力,在肝纤维化的西药治疗方面仍未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尽管秋水仙碱对逆转肝纤维化确切有效,但因毒性太大,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不少方剂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我们根据中医活血化瘀的治法原则,将中成药强肝胶囊(由茵陈、白芍、板兰根,、黄芪、丹参、当归等数十味中药组成)用于乙肝后肝纤维化的治疗,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按1990年第6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上海)制定的肝纤维化临床诊断标准[1],选符合以下条件病例作为研究对象(1)肝炎病史1年以上;(2)肝功能Child A级,无腹水或下肢水肿;(3)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或血清IV型胶原(IV-C)水平两项中至少一项升高;(4)B超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脏表面不光滑,边缘变钝,肝脏、脾脏可增大,但肝表面尚无颗粒状,肝实质尚无结节样改变.(5)无消化道溃疡病史;(6)无消化道出血病史;(7)无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8)年龄小于65岁.
中医诊断标准按1991年全国中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肝炎中医辩证分型标准[2],全部均以瘀血阴络为主证特点,其中兼湿热中阻44例,肝郁脾虚27例、肝肾阴虚20例、脾肾阳虚32例,气阴两虚10例.
1.2 一般资料
自2000年以来,门诊和病房收治133例乙肝后纤维化病人,其中男101例,女32例,年龄24-58岁,平均46岁.随机分为强肝胶囊组和对照组,其中强肝胶囊组78例,对照组55例.两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给药方法与剂量疗程
强肝胶囊组病人口服强肝胶囊(河北汉康生化药品有限公司,批号:20000104),每次1.6g(4粒),每日3次,连续服药4个月.
对照组病人仅服用水蓟素片(上海复星朝晖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00206),剂量为:每日77mg(2粒),每日3次,连续服用4个月。
1.4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观察项目:(1)临床症状(肝区不适、腹胀、食欲不振、乏力);(2)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IV-C,层粘蛋白(LN);(3)生化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lobulin、Albumin。
检测方法: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由上海海研医学生物技术中心提供,本院核医学科专人测定;生化指标由本院检验科测定。
1.5 疗效评价标准
本文试以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综合评判药物的疗效[3].主要症状系指:7天以上无其他原因的可解释的乏力、纳差、恶心;主要体征为: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轻度脾肿大.
完全有效:主要症状、主要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HA<84ug/ml,IV-C<130ng/ml,ALT<65U/L,TBIL<17.1umol/L。
明显有效:主要症状、主要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HA<130ug/ml,IV-C<130ng/ml,ALT<130U/L,TBIL<34.2umol/L。
部分有效:主要症状、主要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HA<260ug/ml,IV-C<130ng/ml,ALT<270U/L,TBIL<34.2umol/L。
无效:主要症状、主要体征皆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HA>350ug/ml,IV-C>250ng/ml,ALT>650U/L,TBIL>85.5umol/L.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Ridi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强肝胶囊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变化很小,结果见表1.
表1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
项目 强肝胶囊组(n=78) 对照组(n=55)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HA(ug/L) 450.5±274.3 216.7±125.2** 628.1±261.4 568.2±267.1 IV-C(ug/L) 140.3±40.6 92.7±20.8 * 151.3±76.0 117.9±49.6LN(ug/L) 188.2±94.9 134.8±26.6* 192.8±100.5 160.8±67.4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两组治疗前HA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强肝胶囊组血清生化指标有部分改善,特别是ALT、AST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A/G)改善不明显.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项目 强肝胶囊组(n=78) 对照组(n=55)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TBIL(umol/L) 63.8±26.6 16.7±5.8* 125.7±68.4 58.31±44.2ALT(U/L) 291.2±178.7 54.2±14.8* 219.3±91.9 78.0 ±13.5AST(U/L) 141±8 63.8 43.4±20.0* 137.7±69.3 8.0±23.6Globulin(g/L) 40.4±8.3 35.5±11.7 38.5±8.3 38.8±8.5 Albumln(g/L) 34.4±4.9 37.8±6.9 35.4±6.1 37.2±8.5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TBIL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疗效比较 强肝胶囊组78例病人中,完全有效3例,明显有效30例,部分有效39例,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水飞蓟素片)55例病人中,明显有效10例,部分有效26例,总有效率65.4%.经Ridit分析,u=6.4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完全有效 明显有效 部分有效 无效
n % n % n % n %
强肝胶囊组(n=78) 3 3.8 30 38.5 39 50 6 7.7对照组(n=55 0 0 10 5.5 26 47.3 19 34.5
2.4 不良反应
强肝胶囊组用药后,有10例发生恶心,3例呃气,无需特殊处理,改为饭后服药即可消失;2例出现返酸,加用雷尼替丁后症状消失。对照组用药后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乙肝后肝纤维化病人经强肝胶囊治疗后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高相关性的HA及IV-C在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提示强肝胶囊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对照药水飞蓟素片通过保护肝细胞,但强肝胶囊的作用明显优于水飞蓟素片.
强肝胶囊组各项生化指标亦有明显改善,尤以TBIL、ALT、AST的复常为著。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改善不明显;此外,对于重度纤维化病人(HA>800ug/L)或已经进入肝硬化阶段的病人,强肝胶囊的疗效不理想。从本文观察的结果来看,在乙肝后纤维化的治疗中,早期诊断和使用强肝胶囊的疗效较为理想。
一般认为,肝活检并加免疫组化染色是诊断肝纤维化和分期的可信指标,但有以下缺点:(1)肝纤维化并非全肝呈均一的弥漫性纤维性变,因而肝活检有局限性;(2)临床上肝活检的操作较困难,且肝穿刺属于损伤性检查,病人大多不乐意配合;(3)作为肝纤维化治疗药物的考核指标需多次进行活检,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文献报道,血清学三项指标(HA、LN、PIIIP)的变化,与光镜下肝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尤其是肝组织纤维定量分析结果呈一致性变化[4]。表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对肝纤维化有敏感而特异的诊断价值。Obern等[5]在对243例肝病患者的非创伤性诊断的研究中发现,HA值对肝纤维化,肝硬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达89.5%-95%,当HA≥60ug/L时对代偿性肝病诊断的敏感性是97%,特异性是73%。鉴于上述原因,本文采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合临床体征的改善作为疗评价标准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从乙肝后肝纤维化的理过程分析,抗病毒药(如拉米夫啶、干扰素等)对乙肝后肝纤维化应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乙肝后肝纤维化病人.抗病毒药强肝胶囊合用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疗效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