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眼部疾病,病变部位在视网膜外层的光感受器,然而,这些患者的视网膜内层,包括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和视神经纤维得到保留。临床表现为视野进行性向心缩窄,最终导致失明。目前,这种眼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
最近的研究发现,视网膜外层的电刺激能引起正常人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视网膜的生物电反应,这一现象被称为光幻视。在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动物,眼外的电刺激能产生视觉诱发电位;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神经纤维层的刺激能引起光幻视并产生视觉诱发电位。这些研究表明,视网膜和视中枢的生物电活动可以通过视网膜外层的电刺激获得。美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直径2毫米,厚度25微米的视网膜微芯片,这种芯片由5000个独立功能微光半导体组成,他们从外部光源获得电能,刺激与视网膜微芯片接触的视神经细胞膜,产生视网膜视觉图像,通过视路传递到视中枢,产生视觉信号。这种视网膜微芯片放置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网膜下不会引起视网膜的进一步损害。
国外一组病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植入视网膜微芯片后6~18个月,微芯片工作良好,没有发生排异、感染和炎症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的视功能得到改善,如主观感觉、亮度、对比度、色觉、运动、物体形状、解析度和视野等,没有一例出现副作用。在视网膜微芯片植入区域外的视觉功能也得到改善,提示视网膜微芯片可能对受损视网膜的神经功能有恢复作用。目前,更大范围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