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禽流感
• 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仅感染禽类,偶尔感染猪。
• 家禽尤为易感,且会迅速导致流行。
• 禽流感有两种类型
1. 引起轻微的疾病,有时仅表现为竖毛或产蛋量下降。
2. 为众所关注的 “高致病性禽流感 ”,1878 年在意大利首次发现,在禽中有极
强的传染性并迅速导致死亡,死亡率近100%。禽类可在发病当天死亡。
禽类的预防控制措施
最重要的控制措施:
1.快速销毁所有受感染或已暴露的禽只,
2.尸体深埋和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且
3.对农场进行检疫和严密消毒。
4.国内毗邻地区和国家间限制活禽流动。
5.负责销毁家禽的人员应有保护,包括防护服和装备。服抗病毒药作预防并要接
种流感疫苗。
• 病毒对热和普通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和碘化合物敏感, 56℃ 3 小时60℃ 3 0分钟可以杀灭病毒。低温环境下可长期存在,在粪便中至少可存活 3 个月;在水中22 ℃存活超过4天,0℃超过 30 天。
• 1克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粪便 所携带的病毒足可感染100万只禽只。
禽流感暴发的后果
• 禽流感暴发,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于禽业、农民都是重大的打击。
- 如美国在1983 - 1984年,主要在宾夕法尼亚州,超过 1700万 禽只被销毁,损失近 6500万 美元。
- 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尤为显著,饲养家禽是农村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
• 当禽流感在一个国家广泛蔓延时,控制疫情非常困难。如 1992 年墨西哥的暴发,直到 1995 年才完全控制。
• 因此,政府部门应都会在一出现暴发时迅速采取果断的应急控制措施。
暴发的扩散—国内
在一个国家内,禽流感易于在农场间扩散。大量毒
随粪便等排泄物排出,污染灰尘、泥土。
1. 通过空气传播。禽传禽
2. 通过受污染的用具、交通工具、饲料、笼具 或衣服,特别是鞋子。禽场传禽场
3. 可通过动物的脚和体表传播,如啮齿动物,作为机械传播媒介。苍蝇 ?
4. 受感染野禽排出的粪便也会导致家禽的感染。家禽自由放养,与野禽共用饮水源,或家禽饮用水源 受野禽粪便感染。
5. 拥挤、环境卫生条件差的活禽市场也可传播。
暴发的扩散—国际
• 活禽的国际贸易可引致国家间传播。
• 迁徙的候鸟,包括野水禽等可以携带病毒在全球远距离传播,并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国际传播有关。迁徙的水禽,主要是野鸭,是禽流感的自然宿主并且对感染有抵抗力,它们可远距离携带病毒,随粪便排出病毒,而仅引起轻微的、短时间的疾病。
• 家鸭、火鸡、鹅和其他品种的家禽易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时间表
• 1997年 香港 H5N1
–感染鸡和人
–首次发现禽直接传给人
• 1999年 香港 H9N2
–感染 2 名儿童 ( mainland China 1998 – 1999 )
• 2003年 2月 香港 H5N1
–感染2例,死亡1例
• 2003年 2月 荷兰 H7N7 流行
• 2003年 12月 香港 H9N2
–1 名轻症儿童
• 2004年 1月 越南、泰国 H5N1
目前疫情形势如何?
• 2003年12月中旬,不断有亚洲国家报道鸡、鸭中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
–野禽与猪中感染也有报道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多个国家同时暴发并迅速传播是空前的,因此引起卫生及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 特别是高致病性的 H5N1 检出
–可跨越种属屏障
–再次在越南和泰国引起人类重症疾病,而且人数不断增加
为什么目前疫情受到如此关注
• 亚洲疫情是由高致病性的 H5N1 引起
–能跨越种属屏障
–在人类引起高病死率的重症疾病
• 可能会引发人类又一轮流感世界大流行
• 人同时感染人与禽两种流感病毒,病毒会发生基因重配
–产生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亚型
–人类缺乏自然免疫力
• 现有疫苗不能有效对抗新的病毒
• 如果新病毒包含足够多的人病毒基因,它就可人传人,而不只是禽传人
-从而导致高死亡率的严重疾病持续一段时期
• 1918-1919 流感世界大流行大流行,出现全新的病毒亚型,4–6 个月便传遍全球
- 2 年间出现数个发病高峰
- 4000–5000 万人死亡
不断变异的病毒
• 所有 A 型流感病毒均易变和有较高适应性,以逃避宿主防御系统,流感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缺乏修正错误的机制。
• 流感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复制,基因组成发生改变,而又无法修正,便会产生新的抗原变异株。
• 抗原漂移 (小变异)
–A 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通常会持续不断地产生微小的变异。
• A 型流感病毒的抗原转变(大变异)
- 其公共卫生意义至关重要。
- 包括不同物种的病毒亚型基因物质的转换或 重组和融合。
- 产生与原两种母体流感病毒不同的新亚型
• 抗原转变历史上已导致高致死率的世界大流行
–人群对新亚型无免疫力
–现有疫苗无保护作用
• 一直以来认为在人住所饲养家禽和猪,利于抗原转变的发生。
• “混合器” “ mixing vessel ”
–猪对禽与哺乳动物的病毒都易感,包括人类的病毒。
–在猪体内人与禽病毒的基因物质不规则地混合,从而产生全新的病毒亚型。
• 第二种可能机制
–15 种流感病毒亚型,至少有数种在禽中流行,人类本身可以充当 “ 混合器 ”.
WHO 全球流感计划
目的
• 减少因每年流感流行所引致的死亡和疾病
• 并为下一次流感大流行作准备
有无人传人的证据?
• 无
– WHO 正在越南和泰国协助调查是否有人传人的情况以及了解 H5N1 来源及特征。
• 此外,
如出现一种能有效地人传人的新病毒, 它会传播非常迅速
- 卫生部门会很快发现一种全新病毒已出现,
- 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上述情况
H5N1 是否经常感染人
• 否, 极少见
–1997 年香港报道第一例
• 18 人住院,6 人死亡
• 感染来源:1 例接触养殖场死禽,17 例接触市场活禽.
• 人病例与禽流感 H5N1 疫情同时发生;
– H5N1 在医务人员、家庭成员、禽类相关人员中的人传人证据有限
– 在上述人群中检测到 H5 抗体,提示有 H5N1 病毒感染,但无病例
• 2003 年 2 月香港一个家庭中 2 名成员感染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
• 1997 年香港人禽流感爆发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密切接触受感染活禽是人感染禽流感的来源。
• 进一步的基因水平研究表明禽流感病毒直接由禽传人。
• 医务人员出现感染有限,但无发病。
是否目前所有的禽流感爆发对人类具同等危险性?
• 否目前 H5N1 爆发对人类的影响最大
–明确引起禽疫情的毒株是评估对人类健康风险的关键
–台湾发生的 H5N2 为非高致病性,且从未发现人感染病例
–巴基斯坦的疫情为 H7 和 H9 引起
• 最重要的是迅速控制所有的禽流感爆发,即使是低致病性病毒引起的疫情也如此。
–研究表明原本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可经6 - 9个月禽间流行的迅速变异成为高致病性毒株。
大流行能够避免吗?
• 无把握
– 流感病毒极不稳定,变化难以预测。
– WHO 持态度乐观,如果能迅速采取恰当的措施,可避免大流行。这也是 WHO 目前最重要的目标。
• 最重要防范措施是减少人暴露于受感染禽类的机会。要做到这点,
- 快速发现禽流感疫情
–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包括完全彻底扑杀受感染禽类及要将扑杀的家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
• 高致病性 H5N1 禽流感在禽类广泛流行,传播给人的风险会增加。
–随着人感染病例的增加,出现新病毒亚型的风险增加,从而触发流感大流行。
–目前亚洲的情况证实了禽类禽流感的大范围传播增加人感染的风险
–泰国和越南
• 禽间大范围流行
• 人感染病例及死亡病例
• WHO 强调,目前形势紧迫,需要农业和畜牧部门迅速反应
–1997 年香港 3 天内宰杀了150万只鸡和其他禽类
–2003 年,荷兰一周内宰杀了3000万禽只
–专家认为,这两次迅速果断措施避免了人间的大流行。
目前是否仅有少数人禽流感病例
• 是
–WHO 称已有一些证据表明 H5N1 可能自2003 年 4 月起已在鸟类中循环
–目前仅发现少数人禽流感病例,提示病毒可能不易禽传人。
–然而, 如 H5N1 很快发生变异,并且与其他物种的流感病毒发生基因交换,情势会迅速改变。
• 目前的形势会有利新流感大流行株的产生,每发生1 例人禽流感都是十分危险的。
–迅速销毁感染动物
–保护好负责销毁家禽的人员
–WHO 和卫生部都已发布了处理动物安全操作指南
应用的控制措施是否正确
• 日本和韩国已迅速安全地控制了禽间疫情, 未发现人感染.
• 其他国家存在问题
–资源短缺,未能采用有效控制措施保护好负责迅速扑杀禽类的人员
–偏远农村地区个体分散饲养禽类可能未向农业部门注册,这会使的快速、有计划地扑杀动物宿主进一步复杂化
• WHO、 FAO 和 OIE 已联合发出紧急呼吁要求国际社会迅速提供足够资源及其他形式的支持以保护国际公众健康
除 H5N1 外是否有其他禽流感病毒感染过人类?
• 是,有两种其他禽流感病毒感染过人类,但疫情严重程度不及 H5N1
• H9N2(禽类不属高致病性 )
–1999 年,香港,2 名儿童轻症感染
–2003 年12月,香港,1 名儿童感染
• H7N7 (高致病性 )
–2003 年 3 月在 荷兰 出现 H7N7 禽流感禽类爆发,导致 1 名兽医两个月后死于 ARDS 及 83 名从事禽类相关工作人员出现不严重的病症。
有无疫苗能有效预防人类H5N1感染?
无
– 现有疫苗对 H5N1 人禽流感无保护作用
– WHO 全球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正加急致力于开发 H5N1 病毒原型,供最主要疫苗制造厂生产疫苗。
– 现有的用 2003 年 H5N1 株研制的病毒原型不能迅速有效地用于疫苗生产
– WHO 网络实验室初步研究表明 2004 病毒已显著变异
有无用于预防和治疗的药物?
• 有,两类
• 离子通道M2抑制剂:
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
金刚乙胺( rimantadine )
•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Oseltamivir 达菲)
扎那米尔 ( zanimivir )
• 在一些国家获得许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且被认为对人类流感有效(无论何种流感病毒株引起)
• 但是
– 初步研究显示最近从越南死亡病例分离到的病毒对 M2 抑制剂都具有抗性,确证试验正在进行。
– 网络实验室正在研究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抗 H5N1 的有效性
现有的疫苗是否有助于避免流感大流行?
是,但要用得恰当,有针对性。
– 现有的疫苗用于高危人群,如扑杀禽类的人员,保护免得人流感,因而减少高危人群同时感染人和禽两种病毒的可能性。
– 双重感染使人类与禽类流感病毒有机会互换基因,可能会产生具大流行能力的流感病毒新
亚型。
• 每年度生产的流感疫苗
– 常规用于流感流行季节预防人流感
– 不能预防 H5N1 禽流感病毒感染
• WHO 接种指引:在家禽中有 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国家,为高危人群接种现时的三价流感疫苗。
FAO/OIE/WHO 禽流感控制技术讨论会
(Rome, 3 – 4 February 2004)
• 目前的形势,最重要的措施是迅速控制 H5N1的动物宿主
– 减少人病例的发生和死亡
– 减少新病毒亚型产生的机会
• 销毁受感染的禽类是控制禽 H5N1 禽流感爆发的首选措施
• 当前的禽H5N1禽流感爆发规模和传播范围是空前的,给禽业和农民造成毁灭性的经济损失.
• 尽管扑杀感染的禽类是首选措施,但健康的禽类接种疫苗可作为补充手段。如此有利于消除禽类疾病和预防人得病及死亡
• 仅接种疫苗不足以控制目前的疫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严格的扑杀受感染的禽类、生物安全、隔离、检疫、消毒,目的在于防止禽流感进一步蔓延扩散。
全球形势的公共卫生意义
• H5N1禽流感在亚洲8个国家的禽中暴发,其规模、传播范围以及对农业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 H5N1株成为这些区域禽类地方性流行的危险是很大的。
• 鸟类中的感染可以远距离传播。
• 人间病例目前只在泰国和越南出现,这两个国家同时有禽类禽流感的大面积暴发。
• 可以预见有禽类禽流感暴发的国家也有可能出现人间病例。
•–流感病毒基因很不稳定,其变异方向不能预测。目前的形势可能会变化很快。
• 当一种疾病对农业造成巨大的经济影响时,对人类的健康也会造成威胁,尽管这种危险性难以预测,但是为了维持消费者的信心,我们也应该充分重视这种危险性。
• 控制禽类禽流感的措施也会减少人类暴露和得病的机会。这些措施应该紧急实施,这对于保护人类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WHO全球流行性感冒A/H5 监测指南
目的
目的
帮助实施流行性感冒 A/H5 病毒感染监测
1.监测全球人感染流行性感冒 A/H5 病毒事件
2.发现和鉴定任何新出现的流感株以制定控制策略
3.监测传播模式的变化,并发现流感 A/H5 病毒人
传人的可能性。
4.监测急性呼吸道疾病所致的不寻常的发病率和死
亡率
5.监测全球禽 A/H5 流感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