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乙型肝炎基金会、国际肝炎基金会以及美国肝脏基金会等的支持和参与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肝病研究部于2006年4月6日至8日在Bethesda组织发起了一次乙型肝炎临床研讨会。436名参与者和42名演讲者及主持人进行了近3 d的会晤,对乙型肝炎发病机制、自然史、并发症、病毒学、生化学、组织学和治疗策略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归纳了已获得的认识,分析了仍不明确的方面,特别提出了今后研究应当给予着重注意的若干基础和临床问题。会议内容总结发表于“Hepatology”杂志2007年4月第45卷第4期。本次研讨会的关键认识主要有:
1.虽然ALT水平和HBeAg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相关,但基线HBV DNA水平与HCC的发生最为密切相关。基线血清HBV DNA>105拷贝/mL与发生HCC强烈相关(灾难比HR=8.9~10.7),>104拷贝/mL与发生HCC显著相关(HR=2.7)。
2.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提出了若干新的标准定义:
(1) 生化学应答(biochemical responses)是指血清ALT水平下降至正常范围内(需注意目前尚无被广泛接受的ALT正常范围)。
(2) 组织学应答(histological responses)是指肝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范围为0~18)下降2个点而无肝纤维化加重。
(3) 病毒学应答(virological responses)是指应用敏感度为20~100 IU/mL(100~500 拷贝/mL)的方法检测不到血清HBV DNA。
(4) 完全应答(complete response)是指HBsAg转阴,血清学转换为抗HBs,提示乙型肝炎完全消退。
⑸ 临床耐药(clinical resistance)是指ALT上升至正常上限值的2倍以上,同时有HBV DNA水平的上升和(或)基因型耐药。
3.关于单种药物抗病毒治疗:ALT水平较高,病毒载量较低,肝活检显示疾病活动较重,是治疗成功的主要预测因素。
(1)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由于应用更方便、疗效更好,因此已取代普通干扰素(IFN)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依从性及不良反应与普通IFN相似;在所有被批准的治疗药物中其血清学转换率最高。
(2) 拉米夫定有很高的耐药率,每年约15%~20%,因此长期治疗结果堪忧。耐药可导致临床应答消失,ALT水平升高,肝组织学恶化。
(3) 恩曲他滨的抗病毒能力及耐药模式与拉米夫定相似。
(4) 替比夫定治疗后病毒载量的转阴率较拉米夫定高,其耐药率高于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
(5) 阿德福韦治疗所获得的HBeAg清除率及病毒载量转阴率低于拉米夫定,仅有轻微病毒载量下降则与原发性无应答相关,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毒株仍然有效。
(6) 替诺福韦较阿德福韦更为有效,可以作为治疗拉米夫定耐药HBV株的药物之一。
(7) 恩替卡韦具有优越的抗病毒活性,很高的HBV DNA抑制率及生化学和组织学特征的改善。治疗3年耐药率很低,“治疗结果令人振奋”,但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证实。
4.关于联合抗病毒治疗:
(1) 除干扰素外,所有的核苷类似物均作用于同一病毒靶位,联合使用靶位不同的药物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抗病毒效果。
(2) 初始治疗时即采用联合治疗,可增加抗病毒效果和预防长期治疗时耐药的发生。
(3) 目前的证据支持联合使用阿德福韦和拉米夫定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HBV突变株。
(4) 在未来的研究中联合使用抗病毒作用更强的药物(替比夫定、替诺福韦及恩替卡韦)可能是一种令人感兴趣的尝试。
5.关于特殊群体的抗病毒治疗:
(1) 在儿童患者,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及耐药后果值得关注。
(2) 在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病患者,应给予核苷类似物治疗,而不能使用任何干扰素类药物。
(3) 在接受肝移植的患者,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核苷类似物治疗是有效的。核苷类似物的选择必须以先前使用的药物及其耐药模式为基础。
(4) 在HBV/HIV同时感染的患者,许多专家组推荐使用Truvada(替诺福韦和恩曲他滨的复方制剂)。
(5) 癌症化疗、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HIV感染等可导致免疫抑制,应当预防在这些患者发生HBV再激活,可预先使用拉米夫定,而干扰素是无效的,而且很可能患者的依从性很差。
6.关于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应注意高剂量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引起的肾功能不全。
7.关于妊娠与抗病毒治疗:目前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曲他滨及替诺福韦被归为B类,而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被归为C类。
相关药品
编号 |
药品名称 |
通用名 |
产地 |
规格 |
单位 |
参考价 |
110410 | 干扰素针 | 干扰素 | 三九集团昆明白马制药有限公司 | 10万IU | 支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