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药品说明书与价格首页 >> 抗肿瘤药 >> 中药抗癌 >> 现代中医对肿瘤转移的治疗方法

现代中医对肿瘤转移的治疗方法

2009-05-26 11:08:56  作者:佚名  来源:新特药房药讯  浏览次数:23  文字大小:【】【】【
简介:1、现代中医防治肿瘤转移的思路  (1)扶正培本使机体免疫系统能清除癌细胞,从而抑制肿瘤转移,这一事实已得到公认[1]。扶正培本是中医药防治肿瘤及转移的最基本治则。扶正培本类中药包括补气、养血、滋阴及 ...
1、现代中医防治肿瘤转移的思路

 (1)扶正培本使机体免疫系统能清除癌细胞,从而抑制肿瘤转移,这一事实已得到公认[1]。扶正培本是中医药防治肿瘤及转移的最基本治则。扶正培本类中药包括补气、养血、滋阴及助阳等类中药。扶正类中药具有类似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作用,可诱导诸多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细胞免疫活性(保护和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使发生转移的癌细胞在运动中被杀灭[2] 。近几年研究认为,宿主的免疫监控可以清除循环中的绝大多数癌细胞,并且这一免疫清除能力贯穿于肿瘤细胞转移的整个过程 [3] 。韩晓红等 [4] 认为恶性肿瘤的转移与免控功能的抑制程度呈正相关。良好的免疫功能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的远处转移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5] 。 许多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虚证时常有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6] 。因此,保护和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是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关键。肿瘤的转移与癌毒特性有关,如能改变癌毒特性,诱导其分化成熟为正常细胞,则可降低恶性程度,或是促进癌细胞凋亡,就可以治疗肿瘤和防止肿瘤转移。我国各地研究单位有大量报道应用单味中药或复方诱导分化和诱导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说明应用某些中药确实可以改变肿瘤特性,其中包括侵袭性和转移性,继而治疗和预防肿瘤转移。

 (2)整体调控机体,提高抗癌能力。提高机体的正气或抗癌力,对防止肿瘤转移及长期存活至关重要。癌毒易耗正气,常造成病人气血阴阳耗损,或五脏功能衰竭。如果再用单纯攻伐的中西药物治疗,则易使已虚的正气更虚,抗癌力进—步下降,更易导致残存的癌毒复发和转移。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余桂清教授首创我国治疗肿瘤的模式:诱导缓解—扶正治疗—巩固治疗—长期扶正[7] 。这一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在治疗的全过程中,应保护人的正气,坚持用中医药扶正治疗,以预防转移。现在则越来越重视机体的抗癌能力,提出了机体的“抗癌机构”新观念。它大体分为三个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如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如干扰素、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如Rb、P53基因等,这些抗癌机构成员及功能是中医正气的一部分。中医扶正培本在癌症治疗中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能提高机体固有的抗癌机构的抗癌能力。同时还具有双向调节和保护机体平衡的作用[8]。由于肿瘤转移和癌毒残留、正气虚损和降低体内瘀滞密切相关,故单纯的被动祛邪抗癌、扶正培本及化瘀导滞,均不能完全阻断转移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笔者认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应采用复方,而不是单方单药;应包括上述的多种治则。其中,应以扶正培本为主,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活性,充分调动宿主的抗癌能力,使发生转移的癌细胞在运动中被杀灭。其次,方中的抗癌攻邪药物可以进一步杀灭体内残余癌毒,减少转移机率,或改变癌毒特性,降低肿瘤恶性程度。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及燥湿化痰类药物可降低血粘度,减少瘤细胞的粘附性及运动性;收敛固摄类中药[9],可双重防止正气的耗散及癌毒的扩散。 在最近有关肿瘤侵袭与转移的研究中,发现高转移的肿瘤往往呈低免疫原性,更利于癌细胞的转移,转移瘤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着拮抗凋亡的不同机制。有作者推测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使高侵袭性和转移力的癌细胞过早死亡的作用。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行性已在许多实验中得到证实。

 2、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的治法

 熟悉肿瘤的转移规律对预防转移十分必要,中医学的防病思想包含有“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对于肿瘤的转移,预防比治疗更有现实意义。《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体现了中医学重视疾病的转变规律,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预防思想用于预防转移是有现实意义的。结合肿瘤转移的现代研究及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治疗思路与方法。认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的治疗着眼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微循环障碍,控制血栓形成,减轻组织水肿,增强药物直接杀灭癌细胞的作用;同时将肿瘤转移的病机归结为虚、瘀、毒、痰、湿等方面,提出了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化湿利水法、软坚散结法、以毒攻毒法等。

 (1)扶正培本法。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使免疫活性细胞难以识别、杀灭存在于血液微循环中具有转移能力的癌细胞,导致转移的形成。扶正培本药物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各种抗癌细胞、因子活性,主要包括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激活淋巴细胞活性,提高NK细胞、LAK细胞活性等,从而增强免疫细胞及因子对血液中癌细胞的攻击能力,尽可能地多杀灭癌细胞。另外,组织局部免疫功能的增强,可减少从原发灶脱离并进入循环中的癌细胞数量,从而控制或减缓转移灶的形成和发展。扶正培本药物还具有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内分液体液的调节功能、调节细胞内cAMP含量及cAMP/cGMP的比值等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生长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扶正培本法是中医药抗转移治疗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此法可贯穿于肿瘤防治的全过程,此方法包括益气补血、养阴生津、滋阴填精、温阳补肾、健脾养胃、柔肝养肝等,重点在于健脾益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培补后天之本是扶正的关键。陈震等[10] 用健脾理气中药抑制肿瘤转移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并可上调nm23基因的表达 [11] 。

 (2)活血化瘀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已从不同角度证实肿瘤患者确实存在血瘀证 [12,13] 。血粘度与转移关系密切,多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增高血粘度会促进转移。在转移的侵袭期,血浆粘度也会升高,并且在转移过程中含有癌细胞的微血栓的形成、瘤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的粘连等许多转移环节都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莪术、虎杖等通过促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多种途径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防止癌细胞“着床”转移,并且还可以使转移灶内新生的毛细血管退化及改善循环中的免疫识别。研究发现,许多活血化瘀药还具有直接抑制、杀灭瘤细胞的作用。但也有关于某些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能促进转移的报道,使人联想到活血药是否会促进肿瘤从原发灶脱落,但临床上一般不单独应用活血药,往往与益气药、养阴药等补虚药配伍应用,且许多中自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配伍有可能实现使瘤细胞既不易脱落又不易在远处附着的目的。

 (3)清热解毒法。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有转移者常见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之候,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法。现代研究证实,某些清热解毒方药具有抗癌作用,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可直接或间接抑杀癌细胞。一般清热解毒药物有抗菌消炎、解热及改善症状作用。故清热解毒法亦为抗转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4)化湿利水法。基础研究发现,组织水肿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常见现象。一方面瘤体组织水肿,瘤细胞间聚合力下降,有利于瘤细胞脱离母体中进入运转过程;另一方面,健康组织水肿可使纤维成分分开,组织间隙加宽。组织结构抵抗力减弱,有利于转移来的瘤细胞侵袭和占据。应用健脾化湿、利水消肿药治疗水湿诸症能够减少组织水肿,可能为抗转移治疗提供有效途径。因此化湿利水法在抗转移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5)软坚散结,以毒攻毒法。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直接抑制、杀伤癌细胞。应用这类中药可能使肿瘤细胞在转移运转过程中被直接杀灭,一些中药还能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吞噬功能以减少转移机会。肿瘤转移病机复杂,属多系统、多组织、多器官受累,寒热交错,虚实夹杂,故抗转移治疗需以上诸法配合应用,而以扶正培本法为基础。 刘宁龙等 [14] 认为复发与转移因素中,正气亏虚、正不抑邪是决定因素,加之痰、瘀、毒相互胶结,肝郁脾虚促进了转移的发生。故将扶正培本、祛邪攻毒、化痰散结、疏肝解郁诸法有机结合,更为有效地控制癌的复发和转移。补益药抗转移作用的发挥除了免疫监视作用增强外,还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由于转移的肿瘤细胞多具有低免疫原性和逃逸功能的特点,所以许多中药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是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Zheng LM,Ojcius DM,Garaud F,et al.Interleukin-10inhibits tumor metastasis through an NK cell-dependent mechanism.J Exp Med,1996,184(2):579.
2 李佩文.中药预防肿瘤转移的可能途径.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青岛),2000,171.
3 曾世龙.肿瘤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463.
4 韩晓红,石远凯,冯奉仪,等.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思考免疫功能变化.实用肿瘤杂志,1999,14(5):273-275.
5 钱浩,簿晓龙,叶明,等.T细胞亚群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关系.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7,24(1):27-29.
6 施记,王文健.现代中医应用与研究大系———实验研究,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66-68.
7 余桂清.走向二十一世纪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1998年国际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1998,3.8 张代创.扶正培本治则在肿瘤防治中的研究思路.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青岛),2000,171.
9 鲁世龙.肿瘤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杜,1997,285.
10 陈震,于尔辛,宋明志,等.健脾理气中药抗肿瘤肝转移及其机理初步研究.中国临床医学,2002,29(1):46-48.
11 陈震.健脾理气中药上调nm23的表达.中国癌症杂志,2002,12(2):120-122.
12 邱佳信.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如何合理应用活血化瘀药物.中医杂志,1987,28(5):6.
13 郁仁存.活血化瘀与肿瘤治疗.北京中医杂志,1992,(1):21.14 刘宁龙,于雪梅.癌复发与转移的病机及中医治疗探讨.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0):435.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药多糖的免疫及抗肿瘤...
· 白血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临...
· 肺癌中医药治疗进展
· 胰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与...
· 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疗减...
· 症回生口服液(化癥回生)...
· 中医药疗法—肿瘤治疗的...
· 中药雷丸胶囊抗癌治疗获...
·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肝癌34例

推荐文章

更多

· 中药多糖的免疫及抗肿瘤...
· 白血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临...
· 肺癌中医药治疗进展
· 胰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与...
· 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疗减...
· 症回生口服液(化癥回生)...
· 中医药疗法—肿瘤治疗的...
· 中药雷丸胶囊抗癌治疗获...
·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肝癌34例

热点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