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1月~2005年5月住院的慢性肝炎患者治疗组133例,男91例,女42例,年龄7~61岁,平均22.3岁,病程7个月~6.3年,平均3.2年;对照组79例,男52例,女27例,年龄8~59岁,平均20.8岁,病程6个月~7.2年,平均3.6年。 依照我国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治疗组病例中诊断慢性迁延型肝炎64例,慢性活动型肝炎69例。其中乙型肝炎89例,丙型肝炎22例,甲乙型肝炎重叠感染9例,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13例;血清总胆红素异常者97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者102例。对照组病例中诊断慢性迁延型肝炎31例,慢性活动型肝炎48例。其中乙型肝炎58例,丙型肝炎10例,甲乙型肝炎重叠感染4例,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7例,血清总胆红素异常者5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者71例。依中国中医药学内科肝病委员会制订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两组病例均为肝胆湿热兼瘀血阻络症患者。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疗效评定标准[3]执行:(1)临床近期治愈:湿热证与瘀血证的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较前回缩或稳定不变)肝功能恢复正常(SB<25.7 μmol/L,ALT<40 u/L),2周后复查仍正常。(2)临床近期基本治愈:湿热证与瘀血证的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肝功能接近正常(SB<25.7 μmol/L,ALT<50 u/L),2周后复查仍在此水平。(3)好转:湿热证与瘀血证的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肝功能SB<25.7 μmol/L,ALT≤70 u/L)。(4)无效:治疗3个月未达好转标准者。 治疗组近期治愈112例(84.21%),近期基本治愈10例,好转8例,无效3例;对照组分别为51例(64.56%)、18例、6例、4例。近期治愈率治疗组84.21%,对照组66.5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在肝脾肿大、胆囊异常的改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在肝功能的改善方面,SB、ALT复常率以治疗组为优。其平均复常时间,治疗组SB为22.5天,ALT为24天,对照组分别为43天、29.5天。 HBeAg治疗组治疗前阳性57例,治疗后阴转30例(52.63%);对照组治疗前阳性33例,治疗后阴转8例(24.24%)。抗HBc IgM治疗组治疗前阳性52例,治疗后阴转22例(42.31%);对照组治疗前阳性52例,治疗后阴转7例(31.82%)。在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阴转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胆为“中精之腑”,与肝互为表里。胆寄肝下,肝胆结合,肝病及胆,胆病亦影响肝。肝胆皆司胆汁排泄,若肝失条达,胆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发生黄疸。肝胆络脉皆布胁肋,若肝胆气郁,络脉不畅,则无肝脾肿大。临床主证中烦急、失眠等与“胆司相火”、“性为刚”、“决断所出”的特性相关[4],胁痛与经络循行部位相关,脉弦为肝胆之常脉。 肝与胆的生理病理特点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本病的病机和主要症状的发生均与肝胆有关,所以肝病治胆,肝胆并治。大黄利胆合剂中的药物药性偏于寒凉,药味以苦、辛、酸为主,归络多入肝胆。其中大黄疏肝利胆退黄,泻火凉血,活血化瘀,为本方首选之君药。柴胡、郁金疏肝利胆,丹参、泽兰叶活血化瘀利胆,白术、川朴、土茯苓健脾化湿利胆。诸药相伍,切中慢性肝炎之湿热、气滞、血瘀、热毒伤阴之病机。本方能使肝气条达、胆气疏泄、湿热清泄、瘀热消散。同时临床与实践研究也证实,方中诸药多具有促进胆汁分泌排泄和松弛Oddis括约肌的作用,以及抗病毒、诱生干扰素、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抗肝纤维化、抗肝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作用。临床疗效满意,有待深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33-836. 2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4. 3 彭文伟,杨绍基.传染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03,1086.
|
大黄利胆合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133例临床观察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黄利胆合剂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疗效。方法 大黄利胆合剂由大黄、柴胡、郁金、白芍、茵陈、公英、虎杖、乌梅、丹参、泽兰叶、白术、川朴、土茯苓等药组成,口服每次100 ml,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