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口服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5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和卡马西平组。加巴喷丁组78例,口服加巴喷丁后,将剂量调整到缓解疼痛为止,维持量一般为900~1200mg。卡马西平组80例,口服卡马西平.调整剂量到缓解疼痛为止,维持量一般为600mg。治疗后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以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加巴喷丁组和卡马西平组疼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9%与77.2%。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加巴喷丁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结论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又神经痛与卡马西平的效果相当,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较好的药物。 【别名】卡巴番定 , 加巴喷丁 【外文名】Gabapentin,Neurontin 【药理毒理】Gabapentin是美国Warner-Lanbert公司首先开发的抗癫痫药,于1993年首次在英国上市。加巴喷丁是一种新颖的抗癫痫药,它是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其药理作用与现有的抗癫痫药不同,最近研究表明加巴喷丁的作用是改变GABA代谢产生的。加巴喷丁在各种动物模型中均显示预防癫痫的作用,另外,在动物痉挛、镇痛和肌萎缩性测索硬化模型中也显示作用。加巴喷丁对脑组织的新颖结合点有高的亲和性,它能通过氨基酸转移体通过体内一些屏障,同其它抗惊厥药相比,加巴喷丁具有较小的行为和心血管副作用。 药理作用: 加巴喷丁抗惊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但动物试验提示,与其他上市的抗惊厥药物相似,加巴喷丁可抑制癫痫发作。小鼠和大鼠最大电休克试验、苯四唑癫痫发作试验以及其他动物试验(如遗传性癫痫模型等)结果提示,加巴喷丁具有抗癫痫作用,但这些癫痫模型与人体的相关性尚不清楚。 加巴喷丁在结构上与神经递质GABA相关,但不与GABA受体产生相互作用,它既不能代谢转化为GABA或GABA激动剂,也不是GABA摄取或降解的抑制剂。放射性配体结合试验发现,加巴喷丁浓度达到100μM时,对许多常见受体位点无亲和力,包括苯二氮受体、谷氨酸受体、NMDA受体、quisqualate受体、海人草酸受体、番木鳖碱-不敏感性或-敏感性的氨基乙酸受体、α1、α2或β受体、腺苷A1或A2受体、M或N受体、多巴胺D1或D2受体、H1受体、5-羟色胺S1或S2受体、阿片μ,δ或k受体、尼群地平或地尔硫标记的电压敏感钙通道位点、蛙毒素A 20-α-苯甲酸盐标记的电压敏感的钠通道位点。由于在评价药物对NMDA受体作用的几个常用试验所得出的结果是相反,故目前尚无任何关于加巴喷丁对NMDA受体作用的统一认识。 体外研究显示加巴喷丁在大鼠脑内的结合位点分布于新皮层和海马,其高亲和力的结合蛋白被证实为电压激活钙通道的辅助亚单位,相关功能尚未阐明。 【适应症】难治的不全性癫痫。有报道,抗焦虑药加巴喷丁(gabapentin)和抗病毒药伐昔洛韦(valacyclovir)联用可减少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 【不良反应】包括嗜睡,眩晕,行走不稳,疲劳感。这些副作用常见于用药早期。只要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地增加剂量,多数人都能耐受。儿童偶尔会急躁易怒,停药以后会消失。 【用法用量】第一次睡前服300毫克。以后每天增加30毫克,用量可以高达每天3600毫克上述剂量需分三次服用。 【注意事项】对本药过敏者禁用。 【规格】胶囊:100mg/粒。300mg/片,400mg/片.
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加巴喷丁®(加巴喷丁,即1-氨甲基-环己烷乙酸)是新型抗癫痫药。加巴喷丁1993年首次在国际上通过批准作为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辅助用药,与传统抗癫痫药联合应用可以降低癫痫发作频率。很快,研究发现加巴喷丁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尤其是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许用于多种神经痛的治疗。2002年加巴喷丁正式通过美国FDA的批准,成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线用药。此后,其销量立即在美国药品年销售量中名列前茅,成为“重磅炸弹型”药品。 一、加巴喷丁®的生物学特性 1. 治疗神经性疼痛的一线药,填补了神经痛无确切疗效药物的空白. 2. 口服后经肠道迅速吸收,药物生物利用度不受食物影响 3. 吸收后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浓度很高 4.在体内不与血浆蛋白结合,故与药物无相互作用,且不诱导肝药酶的产生 5. 90%以上未经改变以原型经肾脏排除 6. 半衰期为5-7小时,药物清除率与肌肝清除率呈线性相关 7. 不良反应轻微,不损害肝肾和造血功能. 二、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痛的作用机制 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但有证据显示是增加的GABA复合物,非NMDA受体拮抗作用以及α2δ亚群电压依赖型Ca离子通道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虽然加巴喷丁®被认为是GABA的增效剂,它不直接作用于GABA受体,也不影响GABA的重吸收.它增加GABA从谷氨酸的合成,提高GABA从星形胶质细胞的释放。 起初加巴喷丁®被认为是NMDA受体的拮抗剂,但是Kaneko等在神经痛鼠模型中发现加巴喷丁并不像NMDA拮抗剂一样起作用,他们总结说加巴喷丁不可能直接作用于NMDA受体.另外,Chen等已经总结了非NMDA受体拮抗剂,加巴喷丁经鞘内注射后的协同作用.这说明加巴喷丁可以通过非NMDA受体改变脊髓神经元的机械性损伤. 加巴喷丁®最重要的作用机制是α2δ亚群的电压依赖型Ca离子通道.这些作用位点在脊髓,在脊髓侧角最外层灰质板有特别高浓度.加巴喷丁®在这些位点的作用会限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降低NMDA和非NMDA受体的谷氨酸利用率。 三、加巴喷丁®是有效治疗各类神经痛一线用药 近年来,很多临床病例报告对加巴喷丁®治疗各个类型的神经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加巴喷丁®治疗多种类型神经痛有效,且不良反应轻微,如表10。
加巴喷丁药理学及其在神经痛治疗方面的研究 摘要 尽管确切的作用方式仍不清楚,但加巴喷丁的作用似乎与中枢神经系统GABA、NMDA受体及钙离子通道有关,由此干扰可能导致病理性疼痛的一系列活动。在动物模型上,加巴喷丁对消除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方面尤其有效。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病例报告显示,加巴喷丁对多种疼痛综合征具有显著的疗效。加之其副作用少和几无药物间相互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关键词 药理学:加巴喷丁;疼痛:神经病理性 加巴喷丁(1-氨甲基环己烷乙酸)是一个新的抗癫痫药物,它首先作为γ-氨基丁酸(GABA)类似物用于治疗痉挛而被研制出来,证实具有强大的抗癫痫效应。加巴喷丁开始只能被批准用于不完全性癫痫的治疗,但不久证实其在慢性疼痛综合征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加巴喷丁药理学特性以及其在神经疼痛治疗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化学结构 加巴喷丁结构上与GABA类似,带有一个环己烷环,是一个水溶性、味苦、白色晶体物质,分子量171.34,在生理pH环境下以两性离子体形式存在,带有明显的电荷,其pKa分别为3.68和10.70[1]。室温下稳定,水溶液可有少量内酰胺形成,但在pH6.0时其形成显著减少。 药代动力学 加巴喷丁只有口服制剂,在小肠通过弥散和易化转运被吸收,其转运机制是通过与连接于L-氨基酸的一个未知受体结合。由于载体转运具有可饱和性,其生物利用度与剂量成反方向变化。生物利用度300mg剂量约为60%,600mg剂量约为40%,而1600mg剂量降至35%。单次300mg口服后3~3.5h血浆峰值浓度为2.99mg/L。加巴喷丁分布容积约为0.6~0.8L/kg,脑脊液中浓度为血浆浓度的20%,大约在0.09-0.14μg/ml,脑组织中浓度约为血浆浓度的80%。生理pH值下加巴喷丁高度离子化,在人的胰腺中不会蓄积,脂肪组织中浓度亦很低。加巴喷丁在体内不代谢,它以原形随尿液排出而消除,消除半衰期在4.8~8.7h之间。肾功能损害降低其消除,该类病人应减小剂量。血液透析可以加速加巴喷丁的清除,因此对于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应增加剂量。与其他抗癫痫药不同的是,加巴喷丁对肝脏微粒体酶没有诱导或抑制作用[2]。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加巴喷丁的血浆浓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年龄>65岁的病人血浆浓度可达年青人的两倍,因此老年人服用要减量[3]。 药物间相互作用 加巴喷丁不经肝脏代谢,对肝脏微粒体酶无诱导或抑制作用,且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很低,因此在药代动力学方面与其他抗癫痫药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但西米替丁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从而使加巴喷丁清除率减少12%[4]。Busch等报告,抗酸药可以降低加巴喷丁的生物利用度[5]。
作用机制 加巴喷丁没有直接的GABA样作用,且对GABA的摄取或代谢无阻滞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加巴喷丁可阻滞福尔马林和角叉菜引起的伤害性感受,对机械性痛觉过敏和机械/温度性异常性疼痛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与其他抗癫痫药不同,加巴喷丁优先与大鼠大脑皮层的外层神经元结合,其作用位点可能位于细胞内。加巴喷丁抗癫痫作用的细胞内机制存在几种理论,其中最被接受的理论认为它与一种连接于L-型氨基酸的受体结合而发挥抗癫痫作用,但这个受体仍然不清楚。其他抗癫痫作用的生化变化包括:通过增强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使GABA生成增加以及降低GABA脱羧酶对GABA的降解,从而增加大脑某些区域GABA的细胞外浓度。尽管核磁共振(MRI)显示,应用加巴喷丁后GABA浓度在整个大脑都增加,但仍无证据显示加巴喷丁增加神经元内GABA浓度、与GABAA或GABAB受体结合、或发挥任何GABA样作用[6]。 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方式至今仍不清楚。尽管早期的研究显示它只有中枢抗异常性疼痛效应,但已经证实加巴喷丁可抑制损伤的外周神经的异常放电活动[7]。加巴喷丁抗异常性疼痛效应机制包括:通过增加GABA介导通路的抑制性输入发挥中枢效应;拮抗NMDA受体;以及拮抗CNS的钙离子通道和抑制周围神经的传导。其中,拮抗NMDA受体和阻滞钙离子通道已得到最有力的证据支持[8]。 NMDA受体复合体是一种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当激活时可增加钙离子内流。NMDA受体复合体对不同的配体具有不同的结合位点,包括的士宁非敏感的甘氨酸结合位点、苯环己哌啶结合位点、多胺结合位点、氧化还原调节位点及质子敏感位点。已经发现,这些受体在海马中具有很高的含量,且在疼痛刺激引起的中枢敏化(即“卷扬现象”)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加巴喷丁的抗痛觉过敏效应可以被NMDA受体的甘氨酸结合位点激动剂D-丝氨酸所逆转,但在NMDA受体上并没有加巴喷丁的直接结合位点[9]。 加巴喷丁通过与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α2δ亚单位结合产生抗痛觉过敏效应。研究显示,加巴喷丁通过抑制P/Q型钙通道,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新皮层神经元钙内流,从而减少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这些发现提示,加巴喷丁对慢性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是通过抑制钙通道来介导的。另外,加巴喷丁还可以降低大鼠新皮层和海马脑片中钾离子诱发的谷氨酸释放[10]。 在疼痛治疗方面的研究 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加巴喷丁在治疗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一些特定的慢性疼痛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
糖尿病神经痛 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显示,加巴喷丁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末梢神经病理性疼痛[11]。Morello等研究发现,加巴喷丁和阿米替林对糖尿病神经痛具有同样的治疗效果。而另外一项研究显示,加巴喷丁与阿米替林相比,更有效且副作用显著减少[1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Rowbotham等通过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每天服用加巴喷丁3600mg/d8天后,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的痛觉模拟评分,改善睡眠质量[13]。
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但常常由于其副作用而终止服用。许多个案报道和大样本研究显示,加巴喷丁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同样有效而副作用显著降低[14,15]。 多发性硬化53%-57%的多发性硬化病人遭受不同的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球后痛、四肢痛、后背疼痛综合症和痉挛性四肢痛。研究显示,加巴喷丁对卡马西平无效或不能耐受卡马西平副作用而终止治疗的多发性硬化疼痛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6]。 复杂局部疼痛综合征 Anton C van de Vusse等进行了一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58名CRPSⅠ型病人进入实验,加巴喷丁用量从实验第1、2天的600 mg Qd,逐渐增加到第5-21天的600 mgTid,发现在第一阶段加巴喷丁对CRPS病人的疼痛具有中度的缓解作用,第二阶段作用减弱,第三阶段作用则没有作用。但加巴喷丁可以逆转病人的感觉缺陷[17]。
手术后疼痛 Jesper等研究显示,每天单次口服加巴喷丁1200 mg 可显著降低乳腺根治手术病人术后吗啡的用量和活动性疼痛而没有明显的副作用[18]。 适应征 加巴喷丁可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痛、癌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神经痛、复杂局部疼痛综合征以及其他神经痛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但2002年5月,Pfizer公司的加巴喷丁获美国 FDA 许可用于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剂量和用法 国外资料显示,治疗神经痛开始推荐剂量为300mg每日三次,根据需要可逐渐加大剂量,最大剂量为每日3600mg,但不超过4200mg。国内的治疗剂量还需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确定。 不良反应 加巴喷丁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和极少的严重不良反应。Ramsay报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20%)、眩晕(18%)、共济失调(13%)及疲乏(11%)[19]。McLean等通过多中心研究,对2216名病人服用加巴喷丁作为癫痫的辅助治疗,显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15.2%)、眩晕(10.9%)及无力(6.0%),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惊厥(0.9%)[20]。在一项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为眩晕、嗜睡和周围性水肿[21]。 结语 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药以及其他抗癫痫药虽然在疼痛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但其存在大量的不良反应。加巴喷丁对一些特定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具有显著疗效,而且与其他药物几无相互作用,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尤其适用于老年病人或肝功能异常病人,因而将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疼痛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Bartoszyk GD, Meyerson N, Reimann W, et al. Gabapentin. In:NewAnticonvulsant Drugs. John libbey, 1986; 147-163. 2. Rose MA, Kam PCA. Gabapentin: pharmacology and its use in painmanagement. Anaesthesia, 2002; 57: 451-462. 3. Armijo JA, Pena MA, Adin J, et al. A ssociation between patientage and gabapentinserumconcentration-to-dose ratio: a preliminary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r Drug Monit, 2004;26(6):633-637. 4. Richens A.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ofgabapentin. In: New Trends in Epilepsy Management: The Role of Gabapendin. Royal Sociaty of Medicine, 1993; 41-46. 5. Busch JA, Radulovic LL, Bockbrader HN, et al. Effect of Maalox TCon single-dose pharmocokinetics of gabapentin capsules in healthy subjects. Pharmaceutical Reserch, 1992; 9 (Suppl.): S-315. 6. Taylor CP, Vartanian MG, Yuen P, et al. Potent and stereospecific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of 3-isobutyl GABA relates to in vitro binding at a novel site labelled by tritiated gabapentin. Epilepsy reserch, 1993; 14: 11-15. 7. Pan HL, Eisenach JC, Chen SR. Gabapentin suppresses ectopic nerve discharges and reverses allodynia in neuropathic rats.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1999; 288: 1026-1030. 8. Bennett MI, Simpson KH.Gabapentin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Palliat Med, 2004;18(1):5-11. 9. Yoon MH, Yaksh TL. The effect of intrathecal gabapentin on pain behaviour and hemodynamics on the formalin test in the rat.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1999; 89: 434-439. 10. Dooley DJ, Mieske CA, Borosky SA. Inhibition of K(+)-evoked glutamate release from rat neocortical and hippocampal slices by gabapentin. Neuroscience Letters, 2000; 280: 107-110. 11. Backonja M, Beydoun A, Edwards KR, et al. Gabapentin for the symptomatic treatment of painful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8; 280: 1831-1837. 12. Morello CM, Leckband SG, Stoner CP, et al. Randomised double-blind study comparing the efficacy of gabapentin with amitryptyline 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9; 159: 1931-1937. 13. Rowbotham M, Harden N, Stacey B, etal.Gabapentin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8; 280: 1837-1842. 14. Thomas DDS, Victor F, Marguerite RN, et al. Gabapentin for 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Report of two cases. Neurology, 1997; 48(5): 1467. 15. Cheshire WP. Defining the role for gabapentin in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a retrospective study. J Pain, 2002;3(2):137-142. 16. Omar AK. Gabapentin relieves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 Neurology, 1998; 51(2): 611-614. 17. Anton C van de Vusse,1 Suzanne GM Stomp-van den Berg, et a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gabapentin in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1. BMC Neurol, 2004; 4: 13. 18. Jesper D, Birgitte BF, Dennis C, 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ingle-dose Gabapentin versus Placebo on Postoperative Pain and Morphine Consumption afterMastectomy.Anesthesiology, 2002;97(3): 560-564. 19. Ramsay RE. Gabapentin toxicity. In: Antiepileptic Drugs. Raven Press, 1995; 857-860. 20. McLean RE, Morrell MJ, Willmore LJ, et al.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gabapentin as adjunctive therapy in a large, multicenter study. Epilepsia, 1999; 40: 965-972. 21. Parsons B, Tive L, Huang S.Gabapentin: a pooled analysis of adverse events from three clinical trials in patients with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m J Geriatr Pharmacother, 2004;2(3):157-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