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ADHD)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常见于4~7岁儿童。国外资料报道在儿童中患病率为5%~10%,国内报道在小学生中患病率为1%~10%,男孩患病率较女孩高,早产儿患此病较多[1]。粗略估计,我国学龄儿童患病人数在50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临床表现为多动不宁,注意力涣散,学习困难,好冲动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末明了,一般认为本症系由于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家庭、社会问题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因此本病在治疗方面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应注意心理方面的治疗。从方法上应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感觉统和训练等。在治疗方面小儿多动症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宜中西合用,标本兼治,尤其要辅助以环境、心理、食物、运动等综合手段。现将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现状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外伤、病后、情志失调等。其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肝、脾、肾。因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五脏功能的失调,必然影响人的情志活动,使其失常。《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若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可致心神失守而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脑失精明而不聪;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可有多动,易激动;脾虚失养则静谧不足,兴趣多变,言语冒失,健忘,脾虚肝旺,又加重多动与冲动之证。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阴主静、阳主动,人体阴阳平衡,才能动静协调,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而人的行为变化,导致阴阳失调,则产生阴失内守,阳躁于外的种种情志,动作失常的病变。本症辨证以虚为主,但也可有痰浊、湿热、瘀血等兼证出现,五脏之中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刘小凡[2]认为该病是由多种因素协同作用造成的一种综合征。如微量元素失衡,维生素中毒,父母早婚早育,小儿发育成熟过快,家庭环境因素,如父母吵架、分居、离婚或经济情况拮据,经常打骂孩子,老师、同学的歧视等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2 心理治疗 2.1 教育干预[3] 2.2 家庭咨询[3] 3 药物治疗 3.1 中医药治疗 3.2 中成药 汪受传[9]将小儿缺陷性多动证分为3型,即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痰火内扰。在治疗方面汪老用静灵口服液,枸菊地黄丸,每服10ml,1日2次治疗肝肾阴虚型;用人参归脾丸、柏子养心丸,每服3-5g,1日2-3次治疗心脾两虚型;知柏地黄丸:每服3-5g,1日2-3次,治疗肝肾阴虚兼虚火上炎。王晋新[10]以珍珠母、牡蛎、枸杞子、山茱萸、夜交藤等制成调神益智颗粒,每次10-15g,1日3次口服,7d为1个疗程,连服4个疗程,共治疗该病患儿60例,并以口服利他林对照,结果痊愈24例,好转3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0%。 4 外治法 许培斌、樊永风[11]将儿童多动证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在治疗方面侧重于针灸、推拿的治疗,取穴主要以内关、太冲、大椎、曲池、肾俞为主。常用耳穴压丸的穴位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决骨、肾上腺、脑点、胰胆、皮质下、交感、肝、神门。代美英[12]用推法、拿法、运法、揉法、按法、摩法、颤法、及拍法治疗33例,痊愈30例,有效2例。王仲易[13]用针灸治疗小儿多动症选穴:百会、四神聪、哑门、大椎、心俞、通里、照海。操作方法:进针要稳、准、轻、浅、快,即持针要稳,刺穴要准,手法要轻,进针要浅而快,力求无痛;针不可提插捻转。隔日治疗1次,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30例有效率为60%。 5 感觉统后训练[3] 感觉统后训练治疗是由美国得爱尔丝创立,运用儿童多动证和儿童学习站改得治疗,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根据报道和观察对于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有一定疗效。 6 结语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也没有理想的药物[14]。临床上一般采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剂及抗癫痫剂,但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复发率高,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因此在治疗方面并不是简单的中西药治疗,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严格诊断的基础上使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从心理方面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经研究表明,小儿多动症患者中铅含量普遍高,同时常伴有脏腑虚弱,在饮食方面,宜多食健脾补肾的平性食物,食海带、金针菜、胡萝卜等对高铅有排泄作用的食物,还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水果及新鲜蔬菜,避免食用有兴奋性和刺激性的饮料和食物。目前也有不少学者利用EEG生物反馈方法治疗ADHD,其长期疗效满意[15]。 【参考文献】 |
小儿多动症中医辩症的治疗简介:
小儿多动症(ADHD)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常见于4~7岁儿童。国外资料报道在儿童中患病率为5%~10%,国内报道在小学生中患病率为1%~10%,男孩患病率较女孩高,早产儿患此病较多[1]。粗略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