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治疗肝癌合并HBV感染,以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病毒对肝脏的损伤、降低乙肝病毒对癌基因的激活作用,从而降低肝癌的复发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方法:通过双盲法随机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病治疗前后AFP定量,HBV-DNA定量和肝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生活质量(KPS评分)及中位生存期的情况。
结果:治疗组复发转移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位生存期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观察到AFP滴度下降与HBV-DNA滴度下降成正相关,肝功能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
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具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乙肝病毒复制对肝脏的持续破坏,降低乙肝病毒对癌基因的激活、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从而降低肝癌的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肿瘤中位列第3位,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而肝癌患者血清HBsAg及其它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的阳性率更高达90% [1] 。因此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同时亦要重视乙肝病毒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6月~2002年6月本院共收治原发性肝癌合并HBV感染患者129例,均经B超,CT、AFP定量、乙肝二对半及HBV-DNA定量检查确诊,部分患者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确诊,笔者采用双盲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例,其中男56例,女10例;年龄18~75岁,平均53.5岁;病程1周~3年,平均5.3个月;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9例,B级37例,C级10例;临床分期按TNM分期[2] :Ⅰ期3例,Ⅱ期29例,Ⅲ期25例,Ⅳ期9例;并发症;肝性脑病8例,上消化道出血10例,肝癌结节破裂出血4例,胸腹水30例,继发感染22例。对照组63例,其中男54例,女9例;年龄19~80岁,平均52.9岁;病程1~38个月,平均5.8个月;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8例,B级35例,C级10例;临床分期:Ⅰ期4例,Ⅱ期28例,Ⅲ期22例,Ⅳ期9例;并发症:肝性脑病8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肝癌结节破裂出血4例,胸腹水28例,继发感染20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均行3个疗程肝动脉栓塞治疗(TAE)治疗,对失去手术机会者均选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两组护肝,对症支持治疗相同,同时积极处理并发症。TAE术选用碘油和(或)明胶海绵,化疗采用:DDP60mg+MMC8mg+5-FU0.75g。其中治疗组TAE术1~10疗程,平均4.3个疗程;对照组TAE术1~9疗程,平均4.4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200万IU,肌肉注射,隔日1次,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功能、肾功能、三大常规、心电图、AFP定量、腹部B超、胸片,3个月复查HBV-DNA定量,两组治疗结束后均随访1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X 2 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经分析有关数据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为优,且无明显副反应,具体对比见表1~3。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略)
表2 两组复发转移率及中位生存期比较(略)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略)
3 讨论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血清HBsAg的阳性率高达90%。以往临床治疗多侧重于治疗肝癌,而对引起肝癌的首要病因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则往往被忽略。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是由CD 4+ 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双重作用。同时IFN-γ对肿瘤细胞有诱导作用,并可提高化疗药物在血浆中水平,增加对癌细胞的作用时间和浓度 [3] 。通过临床对比研究发现应用IFN-γ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HBV感染,一方面可降低HBV-DNA滴度,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一方面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中位生存期延长;同时亦观察到AFP滴度明显下降,复发转移率降低,AFP滴度下降与HBV-DNA滴度下降成正相关。因此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γ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乙肝病毒复制对肝脏的持续破坏,降低乙肝病毒对癌基因的激活作用,从而降低肝癌的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建议在原发性肝癌合并HBV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规应用IFN-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