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药品说明书与价格首页 >> 药品专题 >> 干扰素 >> γ干扰素 >> 干扰素-γ基因修饰肝细胞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研究

干扰素-γ基因修饰肝细胞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研究

——干扰素-γ基因修饰肝细胞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研究

2006-09-13 10:27:18  作者:  来源:中国新药讯  浏览次数:74  文字大小:【】【】【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经脾移植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
 
      方法: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动态分析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IFN-γ和Ⅰ、Ⅲ型胶原水平及其相互关系,并将小鼠IFN-γ重组腺病毒转染的肝细胞经脾移植到感染16周小鼠,分析IFN-γ基因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结果:感染4周时,小鼠IFN-γ水平明显升高,在感染12周时达高峰;但在16周以后IFN-γ水平明显下降,而Ⅰ、Ⅲ型胶原的合成持续增高;IFN-γ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经脾移植后能稳定有效地表达,显著降低Ⅰ、Ⅲ型胶原的合成、沉积,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结论:IFN-γ可能与Ⅰ、Ⅲ型胶原的合成、沉积有关;IFN-γ基因治疗能有效地发挥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
  
      γ-干扰素(IFN-γ)是目前已知有确切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实验表明能明显抑制感染血吸虫小鼠贮脂细胞激活,减少胶原的合成[1]。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通常都有免疫功能低下,其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IFN-γ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和肝炎后肝纤维化均取得明显的效果[2]。但体内影响IFN-γ药效因素很多,如半衰期短、抗体的产生,与靶器官以外的器官、组织、细胞受体结合,大剂量应用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等。实验表明,脾内移植肝细胞能定向分布于肝脏,并同化入肝实质中存活,有效地表达外源基因[3],我们在分析血吸虫感染小鼠IFN-γ动态变化及其与胶原合成关系的基础上,将IFN-γ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经脾移植,探讨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BALB/c小鼠,6~8周龄,雄性,购自上海必凯实验动物公司;小鼠正常胚胎肝细胞株BNL·CL2细胞购自美国ATCC;表达小鼠IFN-γ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x1 CA-mIFN(IFN-γ/Ad),表达Lac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x1 CA-RXZ(LacZ/Ad)由日本癌症研究会分子生物治疗研究部Hamada博士惠赠;mIFN-γ ELISA检测试剂盒,抗小鼠IFN-γ、Ⅰ、Ⅲ型胶原单抗均购自Endogen公司;SABC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二、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
  8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感染和治疗组。除正常对照外,其余皮下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感染组分别在感染后4、8、12、16、20、24周解剖;治疗组在感染16周作肝细胞脾内移植。取各实验组部分肝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制成4μm厚石蜡切片,作免疫组化;同时取血清,-20℃保存,待检。
  三、肝细胞体外基因修饰
  取对数生长期BNL·CL2细胞,经Hanks液洗2遍后,用无血清RPMI-1640调至1×106/ml,加至24孔板中,每孔1ml,待细胞贴壁后弃上清,按重复感染度(MOI)为1∶100加入病毒稀释液0.5ml,37℃5%CO2温箱中温育30分钟,洗去残留病毒液,补充RPMI-1640 1ml,37℃5%CO2温箱中温育,每隔4小时收集培养上清,-20℃保存待检。
  四、肝细胞脾内移植
  治疗组在感染后16周作肝细胞脾内移植。收集对数生长期的肝细胞,经Hanks液洗2遍后配成1×107/ml备用。乙醚麻醉小鼠,局部消毒后,于左肋下做1cm左右切口,暴露脾脏,脾内注射肝细胞0.2ml(2×106细胞/只),设BNL·IFN-γ治疗组、BNL·LacZ病毒对照组、BNL·CL2细胞对照组三个亚组,在移植后第4、8周解剖。
  五、培养上清和血清IFN-γ水平检测
  按Endogen公司产品说明书,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和血清中的IFN-γ水平。
  六、肝组织内IFN-γ、Ⅰ、Ⅲ型胶原蛋白的检测
  采用SABC法,一抗为抗小鼠IFN-γ、Ⅰ、Ⅲ型胶原单抗,二抗为生物素化羊抗鼠IgG,继用SABC复合物,DAB显色,脱水、透明、封片后,用图像分析仪MIPS作阳性分布面积半定量分析。
  七、统计学处理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
  
结  果
  一、重组腺病毒转染BNL·CL2细胞培养上清IFN-γ水平检测
  mIFN-γ重组腺病毒转染4小时即可在培养上清检测到IFN-γ(5.64±2.16)ng/ml,24小时时达高峰(60.54±16.42)ng/ml,而转染LacZ基因的病毒对照和未转染的细胞对照未检测到IFN-γ。转染后14天,培养上清中仍可检测到IFN-γ(36.22±8.64)ng/ml,说明mIFN-γ重组腺病毒能有效地转染IFN-γ基因到肝细胞稳定表达。
  二、感染小鼠血清IFN-γ的动态变化
  正常小鼠血清IFN-γ含量仅(2.94±0.96)ng/ml,感染4周时血清中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IFN-γ(15.62±3.00)ng/ml,8周时为(21.66±3.72)ng/ml,12周时达高峰(28.92±3.86)ng/ml,随后明显下降,感染16周时降至(17.84±2.41)ng/ml,20周时为(14.32±2.73)ng/ml,24周时为(7.52±2.73)ng/ml。正常对照、感染后4、12、16、24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三、感染小鼠肝内IFN-γ、Ⅰ、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
  正常小鼠肝内IFN-γ散在分布肝窦壁附近,量稀少。感染4周时虫卵肉芽肿开始形成伴炎症反应,IFN-γ表达开始增加,随虫卵肉芽肿炎症加重,IFN-γ含量也明显增多,感染12周时达高峰,明显多于感染后4、8周时水平(P<0.01),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周围和肝窦壁。感染后16周虫卵肉芽肿成熟,炎症减轻,IFN-γ表达明显减少,与12周时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同时可见,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Ⅰ、Ⅲ型胶原含量逐渐增多,并由感染初期的细线状逐渐增厚变宽,呈条索状或网状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和汇管区周围。见表1。
表1 感染血吸虫小鼠肝内IFN-γ、Ⅰ、Ⅲ型胶原
  的动态变化(阳性面积百分比)
感染时间
IFN-γ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正常对照
1.09±0.39
1.67±0.33
1.93±0.61
感染后4周
2.82±0.49
1.76±0.47
2.08±0.64
感染后8周
3.96±0.87
4.08±0.79
5.14±0.85
感染后12周
5.12±1.06▲▲
6.70±0.94▲▲
9.04±0.91▲▲
感染后16周
3.60±0.74*
12.30±1.23*
12.06±1.23*
感染后20周
3.19±0.72*
18.50±1.28*
15.53±1.43*
注:▲ 指与正常比较P<0.01,▲▲ 指与感染后8周比较P<0.01,* 指与感染后12周比较P<0.01
  四、肝细胞移植后血清IFN-γ水平
  移植后第4周,BNL·IFN-γ治疗组血清可见高水平的IFN-γ(81.54±11.19)ng/ml,与移植BNL·LacZ基因的病毒对照组(28.62±6.15)ng/ml和BNL·CL2细胞对照组(20.30±4.61)n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在移植后第8周,BNL·IFN-γ治疗组仍可测到高水平的IFN-γ(70.42±14.67)ng/ml,与移植后第4周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见,移植后第8周仍有高效表达。
  五、肝细胞移植后对肝内胶原合成的影响
  移植后第4周,BNL·IFN-γ治疗组肝内可见许多散在集落状IFN-γ着色阳性细胞,虫卵肉芽肿周围也有明显的IFN-γ表达,与同期单纯感染组、病毒对照组、细胞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同时可见,BNL·IFN-γ组肝内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减少,与同期感染组、病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感染组、细胞对照组和病毒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  论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主要与虫卵肉芽肿及其某些细胞因子有关,其中IFN-γ既影响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又抑制贮脂细胞的激活,减少胶原的合成[1,2]。本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早期随着虫卵肉芽肿形成和炎症反应加重,血清和肝内IFN-γ水平均显著增加,这可能与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并释放IFN-γ有关。而在虫卵肉芽肿成熟,炎症反应减轻时,血清及肝内IFN-γ水平均明显减低。提示在感染早期IFN-γ作为炎症因子与虫卵肉芽肿形成有关,而在后期与胶原纤维的合成沉积相关。
  根据感染过程IFN-γ与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关系,我们在感染后16周,即虫卵肉芽肿成熟,IFN-γ水平降低,而Ⅰ、Ⅲ型胶原表达明显增加时,将IFN-γ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经脾移植,分析其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结果表明,移植后第4周,BNL·IFN-γ治疗组血清和肝内IFN-γ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增高,与同期(感染20周)的感染组、病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网状结构消失,纤维条索变细减弱。移植后第8周,BNL·IFN-γ治疗组仍有IFN-γ的高效表达,肝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减轻,可见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至于IFN-γ是如何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除直接抑制贮脂细胞激活、增殖、合成细胞外基质外[1,4],可能是通过抑制其它细胞因子而影响肝脏细胞外基质的沉积[5],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脏靶向性基因治疗是目前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曹雪涛等[6]将白细胞介素-2基因修饰的肝细胞脾内移植到荷瘤小鼠,能明显增强小鼠肝脏抗肿瘤免疫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将IFN-γ基因修饰的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即移行到靶器官肝脏,稳定地表达IFN-γ,抑制肝内胶原的合成,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为基因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了积极的探索,并为重型肝炎、肝癌及遗传性肝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抗肝纤维化药物的临床应用
云芝菌胶囊有缓解慢性肝炎,改善肝细胞纤维化之效
索拉菲尼可改善和修复肝纤维化症状
恩甘定(恩替卡韦胶囊)-有效改善肝纤维化、治疗肝硬化疗效卓越
素比伏联合胸腺肽α1治疗肝纤维化疗效观察
素比伏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肝纤维化
五灵丸-专治急、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
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临床观察
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临床观察
复方鳖甲软肝片与异甘草酸镁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比较
活血渗湿方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最新文章

更多

· IFN-γ(干扰素-γ)简介
· IFN-γ(干扰素-γ)在衣...
· 干扰素-γ、α-1b干扰素...
· 干扰素-γ基因修饰肝细胞...
· 通过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γ...
· 乙型肝炎病毒对干扰素-γ...

推荐文章

更多

· IFN-γ(干扰素-γ)简介
· IFN-γ(干扰素-γ)在衣...
· 干扰素-γ、α-1b干扰素...
· 干扰素-γ基因修饰肝细胞...
· 通过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γ...
· 乙型肝炎病毒对干扰素-γ...

热点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