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西坦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比较
简介:
奥拉西坦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比较。奥拉西坦有利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提高其认知能力,能够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力状态,控制和减轻痴呆程度,总有效率为88%,优于传统吡拉西坦 ...
奥拉西坦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比较。奥拉西坦有利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提高其认知能力,能够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力状态,控制和减轻痴呆程度,总有效率为88%,优于传统吡拉西坦(60%). 痴呆指以患者意识清楚为前提的脑慢性功能不全,表现为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职业和经济等活动的一组综合征。血管性痴呆是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主要是大脑皮质和/或皮质下神经元因缺血缺氧等因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损伤而致痴呆,是65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痴呆。 在美国和欧洲,Alzheimer病(AD)是导致进行性和不可逆痴呆的首要原因,血管性痴呆(VD)是第二位病因,但在亚洲地区卒中发病率高,在日本,VD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60%~70%,在我国,老年人VD患病率为324/10万,AD为238/10万,而且城市高于农村。随着社会老龄化,VD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2004年6月~2006年10月采用奥拉西坦(倍清星)治疗血管性痴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诊断标准:痴呆及其程度判定根据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确定。用HDS检查法,询问11项,满分32.5分,>31分为正常,22~30.5分为轻度痴呆,l0、5~2l,5分为中度痴呆,<10分为重度痴呆;MMSE19项<27分为异常,24-27分为轻度认知障碍,19~23分为中度认知障碍,0~18分为重度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嘲。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7分,以除外老年性痴呆。且全部患者经脑CT、MRJ诊断为脑梗死。 2、研究对象:本组共观察50例,全部病例符合诊断标准,并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6~69(54.2)岁;病程平均7.8个月;伴高血压者18例,高血脂者15例,冠心病者11例,糖尿病4例。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8-65(52.2)岁;病程平均7.5个月;伴高血压者10例,高血脂者13例,冠心病者7例,糖尿病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3、治疗方法:2组病例均积极治疗基础病,给予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舒血宁等抗血小板、增加脑供血、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倍清星),1.0g/支,每次2g,每日1次,加入到100~25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对照组加用脑复康(吡拉西坦)8g,每日1次,加入到100~25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2组均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病例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运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4、结果 ①.疗效比较:治疗组25例,显效12例(48%),有效10例(40%),无效3例(12%),有效率88%。对照组25例,显效6例(24%),有效9例(36%),无效10例(40%),有效率6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 ②.CT、MRI表现:治疗组CT、MRI明显改善7例,占28%,表现为梗死面积缩小或梗死灶数目减小,脑萎缩末加重;恶化3例,占12%,表现为梗死灶数目或梗死面积增加,或脑萎缩加重;无变化15例,占60%,总有效率88%。对照组改善3例,占12%;恶化7例,占28%;无变化15例,占60%,总有效率72%。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③.2组治疗前后MMSE积分比较:治疗组25例,治疗前积分16.94分,治疗后积分23.28分,积分差6.34分;对照组25例,治疗前积分16.87分,治疗后积分20.23分,积分差3.36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2组对比可以看出.治疗组整体疗效高于对照组。 ④.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有轻微头昏、恶心、食欲不振、胃痛,但症状轻不影响继续用药,继续用药后不良反应消失。 5、讨论: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管性痴呆的特点为:既往有1次脑血管病史,且在最近1次脑血管病史后出现智力减退、智能低下,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自制力和理解力减退消失,社会职业能力和社交能力明显减退;具有人格解体;脑CT可见多发性脑梗死及脑皮质萎缩;不经治疗,痴呆呈渐进性加剧;有脑动脉硬化症或其他脑卒中等。 多数学者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常与皮质病变,尤其是左侧皮质缺血及丘脑、海马缺血改变密切相关。此外,双侧、多发性脑梗死,重要位置的缺血梗死以及大面积脑损伤对本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长期慢性脑部缺血、脑代谢的改变亦可导致VD的发生。血管性痴呆与脑部血管性病灶部位密切相关,与病灶数目成正相关。脑血管病灶多,出现痴呆率随之增加。因此,改善脑部供血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方法之一。 奥拉西坦的化学名称为2-(4-羟基吡咯烷-2-酮-1-基)-乙酰胺,是由意大利史克比切姆公司于1974年首次合成,为环GABOB衍生物,属益智药,能够激活腺苷酸激酶,增加合成;作用于门冬氨酸(NMDA)受体,影响长时程增强(LTP)的产生,升高大脑皮质和海马部位乙酰胆碱的转运,有利于对胆碱摄取的亲和力,同时促进脑代谢,提高大脑对氧、葡萄糖的利用,有效改善记忆障碍,具有激活、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对缺氧的大脑有保护作用,并能提高记忆,改善思维,增强学习能力。 有报道,奥拉西坦可明显提高梗死部位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提高其认知能力。本组研究可以看出,奥拉西坦能够改善患者的智力状态,控制和减轻痴呆程度,仅1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继续用药不良反应消失,表明奥拉西坦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吡拉西坦,无明显不良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