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感染在白塞病BD中的作用
1937年,Behcet本人就认为微生物在白塞病BD的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从患者的受累部位通过原位杂交及eDNA技术在白塞病BD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发现有单纯疱疹病毒基因。在患者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以及针对该病毒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皮内注射链球菌抗原可以诱导白塞病BD,患者口腔溃疡中有较高的链球菌检出率,链球菌抗原反应的抗体有同属链球菌属的KTH-1、KTH-2和KTH-3。
2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I-ISP)在白塞病BD中的作用
一些微生物如分支杆菌的肽结构与人的线粒体HSP显示有较高的同源性,成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启动因素并且产生交叉炎性反应”J。HSP60000/65000丰富表达在白塞病BD患者的结节性红斑和口腔溃疡区。抗HSP65000抗体与白塞病BD患者的口腔黏膜可出现交叉反应。给鼠皮下注射HSP可以引起实验性色素膜炎。晶状体蛋白为一小的休克蛋白,也构成了白塞病BD患者的抗原之一,抗晶状体蛋白抗体在中枢型白塞病BD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并显示出与非炎症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同。抗HSP65000的IgG抗体在脑实质受累的神经白塞病BD患者的脑脊液中水平较高,且脑脊液中的抗HSP65000抗体与抗晶状体蛋白呈现较好的相关性,这可能由于两种抗体的产生是由同一免疫机制所驱动的。
3视网膜S抗原和HLA.BSl新的自身抗原在白塞病BD中的作用
已经发现,在许多不同的种族人群中白塞病BD与HLA-B51相关,具有虹膜炎和结节性红斑的患者的HLA.B51频率增加更明显№J。视网膜S抗原出现在视网膜,针对其抗原的免疫反应也只出现在由于色素膜炎组织损伤后,抗视网膜s抗原的T细胞反应出现在白塞病BD患者的色素膜炎。在视网膜S抗原的免疫主导区表位(342~355氨基酸,PD)与HLA.B分子的B51和B27保守区(125—138氨基酸,m7PD)分享同源性。
4性激素影响在白塞病BD中的作用
虽然白塞病BD的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但男性白塞病BD患者的临床表现较重,肺栓塞、神经白塞病BD及肠白塞病BD的发病率均与男性高度相关。雌激素在Lewis鼠内皮细胞诱导的色素膜炎中有保护作用,同时显示炎性细胞的浸润在雄性鼠及卵巢切除术后的雌性鼠有较明显的增加。另有研究显示,在体外经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酰刺激的中性粒细胞与雌激素共同孵育则超氧化物产生减少,雌激素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降低促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d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进一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功能,雌激素对内皮细胞的这一保护作用,阻止了白塞病BD的病情进展。
总之,白塞病BD是一种慢性血管炎,准确的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白塞病BD治疗的选择取决于临床表现,一般局部和系统联合治疗,常用非甾类抗菌素、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和秋水仙碱治疗,与黏膜皮肤的损害比较要更重视眼部损害的治疗,尽管积极治疗,仍有25%有眼部损害的患者最终失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大血管炎治疗效果往往不很满意,某些药物会加重神经系统的损伤,因此,治疗前要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生化及影像学(磁共振显像)检查。
5干扰素a的治疗作用
在白塞病BD患者中,干扰素a具有抗病毒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20多年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干扰素d的功效,尽管损害不尽相同,但60%一100%的患者在应用干扰素仅后症状得到了缓解。干扰素a不仅用于皮肤黏膜和眼睛的病变,也可用于治疗关节炎、血管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约有50%患者在停止干扰素a治疗仍能保持症状的持续缓解,甚至大部分患者在停用以后还可以减少皮质激素的用量,但是有一部分患者还会复发。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流感样症状,白细胞减少、肝损伤和秃顶。前瞻性多中心双盲研究表明干扰素a在治疗血管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方面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6肿瘤坏死因子a的治疗作用
在白塞病BD患者中,肿瘤坏死因子的血清浓集物和可溶性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增多,目前认为肿瘤坏死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隆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已有应用肿瘤坏死因子a单克隆抗体成功治疗白塞病BD的报道,包括英利昔单抗和依那昔普。肿瘤坏死因子a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效果是显著的。英利昔单抗对胃肠道溃疡和复发性伞葡萄膜炎有较好的效果。大多数对于常规治疗反应不好的病例在应用肿瘤坏死因子Ⅸ单克隆抗体几周内症状都有缓解。但是在终止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后,大部分病例在数月内复发。抗肿瘤坏死因子的副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包括严重的感染、结核、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的症状。
7沙利度胺的治疗作用
沙利度胺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的特性,它通过加速分解肿瘤坏死因子ⅡmRNA减低其活性。它可以使几乎全部的牛殖器溃疡和关节炎达到完全缓解或至少部分缓解,但对眼睛和皮肤损害的病例治疗效果尚无一致报道,甚至有报道沙利度胺对皮肤损害有副面影响。沙利度胺的治疗效果在终止用药后很快消失,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出现较快,如嗜睡、多发神经病、性欲减低、眩晕,另外还有便秘、口干、头痛、体质量增加、皮疹、水肿、多汗等报道。女性患者要警惕畸胎的发生,总之,沙利度胺在那些严重的和复发的黏膜皮肤病变是值得尝试的。
8甲氨蝶呤的治疗作用
中枢神经系的损伤是白塞病BD最严重的表现之一,常用大剂量的皮质激素治疗。然而有许多患者对皮质激素治疗不能耐受。甲氨蝶呤抑制叶酸代谢减少核酸合成用于治疗血管炎和眼部损害,可每周给予低剂量(7.5~12.5mg/周),连续12个月。甲氨蝶呤可明显减少脑脊液IL-6的水平,在终止治疗6个月后,神经系统的表现会再次加重,脑脊液IL-6水平再次升高。
9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
用于治疗严重的口腔及生殖器溃疡、急性发作的后葡萄膜炎,治疗炎症性肠病皮质激素的剂量依损害的严重程度而定,对有肠穿孔及持续性出血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常可导致被治组织的炎性细胞的过度浸润,随后可形成吻合口漏,为了减少这样的并发症,术后可给患者中等剂量的皮质激素。低剂量的皮质激素可治疗对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柳氮磺胺吡啶耐药的关节炎。在神经系统受累的急性期可用高剂量的皮质激素,以后逐渐减量。皮质激素可与细胞毒性药物联合应用。在急性无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早期阶段,对皮质激素的治疗有很好的反应,开始剂量相当于泼尼松l~1.5ms/(kg·d),病情控制2周后逐渐减量。
10硫唑嘌呤的治疗作用
其作用是减少细胞嘌呤的储存,抑制DNA和RNA的合成,这一作用在DNA合成的“S”期尤为显著。对于治疗口腔溃疡和预防生殖器溃疡的复发均有效果,但很少单独用于治疗皮肤黏膜的症状,且对丘疹脓疱样皮疹无效。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中证实了[2.5ms/(kg·d)]硫唑嘌呤可减少眼葡萄膜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这一剂量同样可以控制溃疡及关节炎。有报道,治疗眼葡萄膜炎硫唑嘌呤与苯丁酸氮芥有同样疗效。对男性患者保存视觉的敏感性有效,但不能恢复丧失的视力。在另项接受硫唑嘌呤治疗的研究中,平均在(94±10)个月后对治疗结果再次评价,发现硫唑嘌呤能明显地改善长期预后,早期使用效果较好。
11苯丁酸氯芥的治疗作用
可用于治疗眼睛的病变。有报道,80%的患者在平均6个月时间里可获得缓解,其中有一部分患者24—25个月复发。另有报道,I=1服苯丁酸氮芥[0.1mg/(kg·d)]治疗神经白塞病BD,疗效优于糖皮质激素,平均疗程为1.8年。
12环孢素A的治疗作用
1983年,环孢素A(FK506)首先用于预防肾脏移植后的排斥反应,FK506的临床实验起始于1989年用于预防肝移植后排斥反应。它们在相等的治疗剂量时具有相同的毒性,抑制体内外某些细胞因子基因,包括IL-2、干扰素y、IL-4、IL-10,在维持治疗6个月后IL-2生成细胞减少,症状改善,那些对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这些细胞水平在治疗初期1个月后降低而在6个月内再次升高。考虑到其毒性,常应用小剂量环孢素A[5ms/(kg-d)]联合皮质激素治疗白塞病BD,但环孢素A因耐药发生而使疗效降低,停药后症状反跳。有研究认为,磁共振检查发现有神经系统症状和病变的患者是使用环孢素A治疗的禁忌证,当眼睛病变严重时可以联合使用环孢素A和硫唑嘌呤。FK606的剂量为0.15mg/(kg·d),对多种免疫抑制剂无效的病例仍有一定疗效,包括对环孢素A无效的情况。其疗效与不良反应均与剂量相关,其不良反应在50%的患者中较明显,0.10mg/(kg·d)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13秋水仙碱的治疗作用
秋水仙碱1-1.5mg/d治疗皮肤黏膜症状有效,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在一项2年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中证实秋水仙碱(1—2mg/d)可以减少女性而不是男性患者的口腔和生殖器溃疡的复发,对于预防红斑结节男女均有效。另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发现,该药对关节炎症状也有效。尽管已有很多研究者阐述了白塞病B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但是关于该病的病因学、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新的治疗手段的发展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