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痤疮是累及皮肤毛囊皮脂腺的一种常见病,一般具有自限性。多发于青少年,80%在12~25岁。看来是一般“小病”,但可使患者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很大的创痛。美国约有二千万青少年患有此病,我国患者估计远远超出此数。
1寻常痤疮的一般资料
此病一般由4种致病因素(雄激素、皮脂生成、痤疮丙酸杆菌和毛囊过度角化)相互作用而形成。常累及青少年青春期雄激素活性增强使皮脂腺生长发育。皮肤、毛囊和皮脂腺都能将雄激素代谢为二氢睾酮,而当皮脂腺功能增强之时就可增加粉刺的形成,而粉刺则是痤疮的基本表现。所谓“黑头”即开放性粉刺,是皮脂与毛囊的松散细胞混合形成的一种角质栓,属于非炎性痤疮,所谓“白头”即闭合性粉刺,是毛囊炎症或创伤产生的结果。在患炎性痤疮时,粉刺周围可见隆起、发红、发热,继而形成丘疹。如毛囊壁受损或破裂,囊中的内容物就会渗入真皮层,形成脓疱。丘疹能穿透周围组织,形成囊肿和结节。
痤疮的发生是由于毛囊中的皮脂腺分泌一种称为皮脂的油性物质。在正常情况下,皮脂可从毛囊溢出到皮肤表面;当毛囊中该途径被皮脂和死亡的上皮细胞堵塞时,就形成丘疹即“黑头”。当细菌(痤疮丙酸杆菌)和皮脂在毛囊中相互积聚时,就形成严重的或“囊肿性”痤疮,并出现脓疱和结节。
迄今,对此病尚无精确的诊断,大多数皮肤科医生认为,面部存在5~10个粉刺即可诊断为痤疮。此外,其它的临床表现则为面部、胸部和背部的脓疱、丘疹、结节和囊肿。
2治疗
目前,对痤疮尚无特效治愈的方法。现在所施行的各种治疗一般都只能达到减轻不适的自觉症状,改善皮肤特别是面部皮肤的外观,防止感染,防止结疤。欲达到此目的,必须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建立病人对治疗必愈的信心和治疗的依从性。调整饮食结构,尽力排除外来的不利因素。
2.1局部治疗
用于轻中度非炎性痤疮,常用的药物有:
2.1.1过氧化苯酰本品是一种强氧化剂,有抗菌、溶解皮脂的作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干燥和刺激症状。约<1%的用药者会出现接触性皮炎,此时,必须停药。本品的缺点是可以代谢成过氧化氢,后者会使毛发和组织变白;如使用本品的2.5%霜剂就减少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皮肤过度干燥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凝胶剂,因其中所含乙醇会加重干燥;然而,因其具有的收敛作用,对油性皮肤有益。一般认为,其凝胶剂的治疗作用较强,而霜剂、洗剂以及含有过氧化苯酰的药皂则较为温和。为减轻药物刺激,可先选用较温和的制剂。皮肤潮湿者对此成分的干燥性和刺激作用更敏感,可洗净皮肤拍干30分钟左右再使用本品。使用本品时不可合用其它局部用药,除非间隔几个小时。
2.1.2硫磺、间苯二酚、水杨酸三药均为角质溶解剂,一般采用联合用药。这些成分有不少缺点:硫磺气味难闻,使皮肤显黄色;间苯二酚可产生可逆性棕褐色鳞屑;水杨酸浓度>2%时,对皮肤组织有破坏性(常用于疣和银屑病),使用面积过大,还可因吸收引起中毒。合用过氧化苯甲酰和水杨酸有增加不良反应的危险性。
2.1.3视黄类这类药物包括维A酸、阿达帕林(adap—lene)、他扎罗汀(tazarotene)。
①维A酸(retinA):维A酸是维生素A的代谢中间产物,能使毛囊的过度角化正常化。维A酸通常用于过氧化苯甲酰或局部用抗生素无效的轻中度痤疮,或者不能耐受过氧化苯酰或局部用抗生素的痤疮患者。维A酸可压出现有的粉刺,并防止新粉刺出现。使用维A酸治疗时,通常在使用2周时粉刺反而会突然发作,而在8周时则可能清除粉刺:使用3~4个月后则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改善。其不良反应包括刺激症状、红斑和脱皮。局部用润肤剂可以减轻干燥症状,并不降低疗效。从隔日用一次逐渐增加到每日使用2次可提高患者对维A酸的耐受性。最好是在清洗皮肤30min后,把维A酸涂抹于干燥的皮肤上。由于维A酸可使角质层变薄,从而增加患者对日光的敏感性。因此,用药中应避免日光灯和日光照射。本品有霜剂、凝胶剂和液体剂。0.1%维A酸微球凝胶具海绵样球(微海绵),能随时间推移逐渐释放药物。这两种制剂不良反应较少,更易为患者接受。然而,光敏性仍有潜在可能。本品可与过氧化苯酰和局部用抗生素联合应用,因为它能增加其它药物的渗透,提高疗效。如早晨涂用过氧化苯甲酰,夜间涂用维A酸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在涂用过氧化苯甲酰前或后l~2小时后才可使用维A酸,以减少刺激症状,并获最佳疗效。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通常应避免与角质溶解剂的联用。②阿达帕林:本品是1997年开发的一种局部拟视黄类化合物制剂。本品与维A酸一样有效,且刺激性较小。它有与维A酸不同的结构,具有抗炎特性。与维A酸相比,患者能更好地耐受本品,而疗效与0.025%维A酸凝胶剂相同。③他扎罗汀:本品是一前体药物,在使用过程中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他扎罗汀酸(tazarotenicacid)。临床试验尚未证实其刺激性比其它局部用视黄类制剂要小。口服本品对动物有致畸作用。在局部涂用的试验中未发现致畸作用。
不管这些试验结果如何,局部用本品的妊娠危险性等级定为X级。
2.1.4壬二酸(azelaicacid)在痤疮治疗中的有效作用是在一组治疗黄褐斑病的患者中偶然发现的』,1996年上市。它在痤疮治疗中有3种作用:抗菌、正常角化过程和抗炎。每天涂用2次,4~8周后可见到有所改善,4个月后可获得最佳疗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一过性红斑和皮肤刺激症状f4J。
2.1.5局部用抗生素局部用抗生素常用于治疗轻中度炎性痤疮。最常用的是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以乙醇为基质的溶液剂和凝胶剂。这些药物都有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干燥,脱皮、红斑、瘙痒和刺痛。有报道,局部用克林霉素可致罕见的伪膜性结肠炎f5J,使用含过氧化苯甲酰的复方产品可减少局部用红霉素的耐药性。过氧化苯甲酰同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复方制剂,商品名Benzamycin和Benzaclin。这些复方产品在寻常痤疮的治疗中,可能比任一单一组分更为有效,且刺激性更小。粉刺溶解剂能使抗生素更好地渗透皮肤并抑制痤疮丙酸杆菌。
2.2口服治疗
2.2.1口服抗生素对于局部联合用药无效的中、重度痤疮和具有结疤倾向的痤疮来说,尤其痤疮已分布到胸、背部的患者,应考虑口服抗生素。一般服用6~10周可见效,但应持续服用4~5个月。四环素及其衍生物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是最常用的口服抗生素。四环素常用剂量250~500mg,bid。多西环素有较强的亲脂性,能较好地渗入皮脂腺毛囊。多西环素具有光敏反应。在四环素类中,米诺环素的亲脂性最强,价格最昂贵。它可产生前庭不良反应,如头痛、眩晕和嗜睡等。四环素的耐药性较为常见,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在现阶段中还很少发生耐药。后二者的剂量为100nag,qd或50nag,qd。红霉素、克林霉素和SMZCo可列入二线药物口服治疗痤疮。当想要减少口服抗生素的剂量时,也可给予局部用抗生素。不过这会产生治疗双重性问题,增加抗生素的耐药性。
2.2.2口服避孕药20%-50%女性痤疮患者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口服避孕药给女性痤疮患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治疗选择,尤其是想要避孕的妇女。可能的作用机制是增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I)和降低游离睾丸酮浓度。1997年FDA批准第一个口服避孕药(商品名Ortho—rift—Cyclen)用于痤疮治疗。
痤疮治疗的复发问题是口服避孕药是否与口服抗生素联用有关。目前尚无事实证实联用的优点。然而,有资料认为,氨苄西林和其他抗微生物药会降低1=I服避孕药的效用。使用全身性抗生素会改变结合型炔雌醇水解所必须的肠道菌丛。这样限制了肠肝循环,降低了活性雌激素水平。目前尚未很好地确定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临床意义。在使用口服避孕药治疗痤疮的妇女,局部用抗生素是代替口服抗生素的一种合理方法。
几乎任何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都可在痤疮的治疗中发挥良好的疗效。含有非雄激素的孕激素(诺孕酯、去氧孕烯或孕二烯酮)的低剂量口服避孕药可能更受欢迎。而仅含孕激素的避孕药对痤疮无疗效f3J。
2.2.3异维A酸它在痤疮的4个致病因素上都能起作用,适用于严重钙化、结节性痤疮或对常规治疗无效的炎性痤疮。异维A酸使用1~2个疗程后可获得数月乃至数年的缓解。8O%以上的痤疮患者可获消除。与异维A酸有关的不良反应很多,且呈剂量相关性。
表1列出了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
表1异维A酸常见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
3对痤疮不利的药品
能引发痤疮或痤疮样皮疹的药品大致分为3类:①激素类:同化激素、雄激素、皮质激素(全身用和局部用)、促皮质素、仅含孕激素的避孕药;②卤素类:溴化物、造影剂、碘化物、含碘的Lugol液、海藻;③其它:卡马西平、水合氯醛、达那唑、丹曲林钠、氟哌啶醇、异烟肼、锂剂、苯妥英钠、利福平、曲唑酮。
社会上约有60%的痤疮病人是自购OTC药进行自我治疗的,这必须引起药师的高度重视,要指导病人合理选用药品,告知其用法和疗程。炎性痤疮和非炎性痤疮的用药方案一定不能混淆,在我国社会药房大量缺乏执业药师的现阶段,劝告病人上医院就诊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