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非那雄胺不宜作为前列腺癌预防。2003年7月(N Eng J Med )NCI研究18,800例发现预防组口服非那雄胺5mg/d。结果:预防组癌变率18.4% (803/4368),对照组癌变率24.4% (1147/4692);预防组比对照组发病风险减少24%。NCI研究发现预防组Cap多为Gleason Score较高 :7、8、9、10。提示非那雄胺不宜作为前列腺癌预防。
2003 年Marberger等亦发现睾酮小于3ng/ml者,更易患恶性度高的肿瘤。Prehen采用雄激素防治前列腺癌发现低浓度刺激前列腺细胞增生、癌变;高浓度抑制前列腺细胞生长。建议采用间歇性雌激素治疗、抗雄激素撤除治疗。
目前PSA特异性差,仅25%,出现“PSA恐慌症”。pPSA(precursor PSA ):亦称ProPSA,由前列腺癌细胞分泌,可发现75%的肿瘤,减少59%的不必要活检。 ProPSA/fPSA只减少33%的不必要活检。 Catalona发现,年龄小于60岁患者活检PSA标准,当由4.0ng/ml降至2.6ng/ml,则 检出率从18% 提高到36%, 术后十年存活率明显提高。 问题是PSA阈值下降所导致的“过度治疗”是否适合中国男性?
其它特异性检查还包括:基因蛋白组检查,Liotta 等对前列腺癌167例、 BPH 77例 、对照82例进行了研究。发现基因蛋白组检查的敏感度 83%,特异性97%。 上海复旦大学及浙江大学亦有报道DD3mRNA:大于95%高度表达, 敏感度及特异性均高于90%。谷胱甘肽-S-转移酶Pi,尿检DNA Hespin 片断序列及基因表达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941年 Huggins首次进行的睾丸切除术是最早的前列腺癌的去势治疗方法。30年后Schally提出药物去势,但容易合并以下并发症:贫血、性欲减退、肌力下降、骨密度降低、易骨折等,而且还容易出现雄激素减少,雄激素依赖性细胞转为非依赖性细胞。
Umekita等在雄激素缺少的培养基中培养LNCaP细胞,2年100代后发现:细胞表面AR增加10倍以上,不因雄激素刺激而增生,反被浓度0.1nmol/L 雄激素所抑制, 制成小鼠肿瘤模型,使用睾酮一周后出现肿瘤大面积坏死和出血。
钟氏体外培养恶性度高的前列腺癌细胞株,用雄激素将其抑制,培养出雄激素抑制型前列腺癌细胞株ARCaP,并证明雄激素依赖性癌细胞在雄激素缺少条件下,可转为雄激素非依赖性癌细胞,最后又可被雄激素所抑制。雄激素非依赖性癌细胞可能与某些细胞因子刺激雄激素受体(AR)有关。
1999年研究人员报道肌肉注射雌激素可以减少合并深静脉血栓、心肌梗塞的机会(Prostate 1999 ),2年随访900例,无血管栓塞发生。 疗效与双侧睾丸切除、LHRH-A、CAB相近,总死亡率无差异。
前列腺癌的治疗,还采用Zoledronic acid,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质吸收;还可以抑制肿瘤VEGF、PDGF,可能减缓癌瘤生长。
COX-II 抑制剂:塞莱昔布(西乐葆)已经被 FDA已经批准治疗前列腺癌。FAP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200-400mg Bid po,可以通过抑制PGE2、抑制Akt 、Bcl-2使细胞凋亡。治疗后裸鼠皮下移植的前列腺癌细胞生长比对照组显著减缓。
雷帕霉素(Rapamycin)是抑制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可抑制PTEN-P13K-Akt-mTOR通路,其靶蛋白为mTOR, 对实体瘤有抑制作用。
艾去适 用于晚期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 Pienta 报道治疗3周,加用Etopside 3周, PSA下降超过50%者占69%,T、LH、FSH迅速下降,部分患者存活期达23个月,PSA下降70%。
地塞米松可能与阻断IL-6有关,使用剂量1.5~2.25mg/d。2003年Kyprianou用多沙唑嗪治疗前列腺癌。其机制可能通过Quinazoline途径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Varambelly(Nature 2002)发现前列腺癌组织中EZH2与转移密切相关,转入EZH2 SiRNA后24-120h内,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