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发生的机制:
当移植了他人的肾脏,这种“非己”的器官存在于受者体内,就将受到体内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的"攻击"。这就是医学术语所称的排斥反应。
由于尿毒症病员接受的是同种异体的供肾,组织相容性差。因此,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是绝对的。如果亲属供肾,组织配型非常相近,辅以免疫抑制剂治疗,大部分的排斥反应是可以防止和逆转的。
在医院内发生的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超急排斥大多数于吻合血管开放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发生;最晚可出现于移植后的24小时内。
加速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是指术后3-5天内发生的排斥反应。病员需透析。治疗上应尽早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C)或OKT3,可使约80%以上的病员能“幸免于难”。
出院后出现的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于术后第6天至6个月内;特别好发于移植后3个月内。这段时间大部分病员已出院在家,应按时随访、复查。抗排斥药,尤其是新山地明或环孢素剂量不得轻易改动,绝对听从医生指导。"急排"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左右、尿少、血压升高、血肌酐上升。
急性排斥并不可怕,可采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以及特异性地针对排斥的T细胞单克隆抗体(舒莱)治疗。成功率约90%以上。
慢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是指排斥反应发生在手术6个月以后。下列因素与慢性排斥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① 白细胞血型(HLA配型)配合不理想者;
② 肾移植后早期发生多次的急性排斥;
③ 新山地明或环孢素剂量长期不足;
④ 高脂血症等。
尤其是新山地明或环孢素剂量的长期相对不足,可能意味着这些移植病员经常处于一种免疫抑制不佳的状态,致使慢性排斥的病理损害已潜在的发生。一旦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移植肾功能逐渐减退,并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压和移植肾有缩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