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药物性肝炎(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简称药肝,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是一种非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是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但它不具有传染性。通过停药,休息和保肝治疗后,一般很快可以痊愈。
二、分类
药物性肝损害按其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药物性肝炎可分为肝炎型、脂肪肝型、肝内胆汁淤积型和胆汁淤积伴炎症型等四个临床类型。
(1)肝炎型:病人有乏力、恶心、呕吐、尿色深、肝肿大等类似肝炎的临床症状。转氨
酶升高,肝细胞实质性损害,呈灶性块状坏死。
(2)脂肪肝型:病人有恶心、呕吐、厌食、肝区痛等临床症状。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内
大量脂肪沉积。
(3)肝内胆汁淤积型:病人表现为黄瘟,但无发热及皮疹,转氨酶升高。
(4)胆汁淤积伴炎症型:患者发热、畏寒、恶心、乏力,胆红素、转氨酶均中度升高。
三、危害性
药物性肝炎依程度轻重,有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急性肝炎等,最危险的是猛爆性肝炎,肝脏细胞突然大量死亡,肝脏修复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病情急转直下,病人在一、两周内就死亡。
肝脏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了药物毒性反应的主要靶器官。如果某类药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或属于特异体质的病人,都有导致肝损害的可能;尤其是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其受损害的可能性则更大些,产生的危害性也相对更大些。
四、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炎患者大都没有明显的病状,病患者不知不觉中继续服用药物,很容易拖成大病。
药物性肝损害多有一定的潜伏期2周-8周。早期症状为发热,随后出现消化道症状,皮肤瘙痒,黄疸,皮疹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以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为本病特点。
五、病因
乱用药可能引发肝炎。药肝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
1、中药和补药都有一定副作用。专家表示,人们对草药或食补较没有警觉性,认为多吃
无害,这是药物肝性炎层出不穷的原因。其实中药、西药、草药补药都是药,吃得不
恰当都可能吃出问题。
近年来中草药所致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多,引起肝损害的病例也随之逐年增多。据国内
1995~1997年间文献报道,中草药所致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20
-30.2%之间。
2、警惕偏方。很多病人常服用偏方,希望能痊愈,但他们的偏方可能会伤害肝脏,或是
造成病毒再度活化,导致病情一发不可收拾。
3、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
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本病发病率
逐渐增高,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慢性肝炎中的1/4到2/3属
药肝,其中以老年人为多见。
4、补肝。肝脏负责解毒,但本身也会中毒。很多人有个错误的概念,以为肝不好就需要
“补肝”,拚命吃药,结果产生了药物性肝炎。
5、个体的遗传性因素。
六、诊断
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关键在于对本症有高度的警惕性。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依据: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有肝内淤胆或肝细胞损害的病理或临床表现;药物敏感试验(+),或药物激发试验(+),即:相同药物再次应用又可引起肝损害。有此三项可确诊。
七、治疗
1、立即停用与肝损害有关的或可疑的药物
2、卧床休息,给予足够的热量与蛋白质、维生素类。
3、采用保肝药物,维生素类药物,降酶药等。
4、特异性治疗。
八、预防
1、对药物性肝炎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应注意肝功能的监测。
2、注意药物过敏史,尤其是属过敏体质者。
3、凡用药剂量偏大,疗程过长,产生肝损害的机遇亦越多。
4、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注意减量应用某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