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我国重型肝炎和肝衰竭患者70%以上的高死亡率,医学界向来非常棘手。尽管肝移植一直被视为驱散死亡阴影的“终极武器”且有渐趋普及之势,但肝衰竭多为急性发作而供肝在时间上无法满足要求,同时手术及术后费用高昂、供肝短缺等因素也使多数肝衰竭病人无法彻底摆脱死亡阴影的笼罩——我国2003年完成肝移植手术不到1000例,同期发生重型肝炎和肝衰竭的患者则超过8万人,而即便是发达国家也至少有30%以上的适合肝移植病例因无法得到手术机会而在等待中死亡。
作为“肝病大国”,我国众多的重型肝炎、肝脏功能不全与肝脏衰竭患者更是迫切地需要得到理想的治疗。记者在最近举行的云集了海内外500多名专家的首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上了解到,作为肝移植、内科综合治疗的“同盟军”,以血液净化为基础的人工肝支持技术正逐步得到了解、认可和接受,成为重型肝病及肝衰竭最有效、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重肝与人工肝学组组长段钟平教授告诉记者,随着更加规范、成熟、功能强大的人工肝技术的应用,以及与内科综合治疗和肝移植治疗的密切配合,患者的病死率将有望显著降低。特别是近期科技部及北京市陆续投资上千万元启动的“重肝、人工肝与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研究计划”集中了不同地区数十家医院的“优势兵力”,所进行的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分子吸附等多种人工肝方法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成果。研究的中期结果显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及时配合人工肝治疗可使病毒性及药物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半年存活率提高约17%,1年存活率至少可提高11%以上,而如能配合肝移植则患者病死率仍有大幅度降低。
据段钟平教授介绍,所谓人工肝是指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及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疾病的方法。其与一般内科药物治疗的主要区别在于,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功能加强”治病,而人工肝则是通过“功能替代”和体外支持来控制病情。
由于肝脏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及可恢复性,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通过人工肝短期支持治疗,病情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完全恢复。即使肝脏确实因为病变严重而无法恢复,通过这种治疗,多数患者仍然可以得到暂时改善,为肝脏移植创造时间与手术条件。因人工肝技术相对简单、经济、实用且效果显著,因此近年来发展很快:目前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近700家单位已经开展了人工肝及相关治疗,每年进行各种人工肝操作一万余人次,我国人工肝技术无论是在治疗的人数还是在技术普及的程度上均已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
段钟平教授指出,在多中心、跨专业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人工肝及相关血液净化技术在不少方面已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
1.治疗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治疗暴发性肝衰竭,发展到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黄疸、胆汁淤积性肝病、急性中毒的解毒,以及肝极量切除术和肝移植前后的肝脏支持替代治疗等,对并发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也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2.从单一治疗模式向多种方法联合或序贯应用的发展。包括非生物型人工肝方法的联合应用(如目前研究较多的血浆置换与血液滤过的联合治疗),以及将非生物人工肝与生物人工肝结合起来的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通过联合应用,人工肝功能将更全面,应用范围更广,也更安全有效。
3.新型人工肝和血液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迅速。如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缓慢持续血浆置换、长时间的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等,此类方法强调长时间缓慢持续地清除毒性物质,较长时间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复。目前国内外联合研究的混合生物人工肝系统,体外细胞数量可达400~450克,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连接后细胞活性可维持7~10天,如此长时间的体外支持,必将对重型肝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若进展顺利,有望在2~3年后正式投入临床。
4.对各种人工肝方法的选择、适应证、不良反应、治疗时机、治疗间隔和预后判断的认识不断深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对可能出现的过敏、出血、血压下降已经能够做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根据治疗后胆红素的反弹趋势通过计算机运算得出的“生存曲线”和“死亡曲线”可以进行预后判断等等。
5.人工肝治疗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以血浆置换为例,一次治疗的血浆置换量如果过少,将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过多,将造成无效置换,增加花费和治疗风险。我国学者通过高等数学推理及临床模拟,基本完成了血浆置换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研究表明,血浆置换治疗的成本效益比例曲线呈不规则的抛物线形态,有力证实了一次治疗血浆用量的不足或过多,都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借助于该系统,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成本效益比,更有利于国内外血浆置换治疗的标准化及技术交流。另外,运用该管理系统,还可在每次治疗前预测出治疗结束时的预期胆红素水平,而且其误差值不到5%~7%。
作为一项治疗方法种类较多、科研临床进展迅速的技术,人工肝治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段钟平教授一直非常强调的问题。他表示,基于正在进行的多中心研究,我国人工肝临床应用规范将在未来3年内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届时将对人工肝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另外,动物源性生物人工肝的生物安全性评估和监测系统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SARS流行后更要重视人畜共患病的危险。猪体内存在着猪逆转录病毒,有可能通过生物反应器的半透膜进入人体。国内一项研究证实,试验用小型猪的肌肉、肝脏组织和猪肝细胞培养悬浮液中均存在猪逆转录病毒,而患者治疗半年后无逆转录病毒感染的证据,不过仍需在“疗效与安全性平衡”的原则下严密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