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
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主要是指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在1907年,一位名叫阿尔海默(Alzheimer)的医学家,首先报道了一组65岁以下的病人由于大脑变性而发生的时行性痴呆,以后为了纪念他,把这类疾病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又称为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是一种发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慢性、进行性痴呆。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大脑皮质广泛的、弥漫性萎缩,即脑变性。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病程长,病情逐年加重,症状表现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病的早期,大致1~3年。主要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最早出现的是学习新知识困难,对一些事情“记的不如忘的快”,由于记忆力差而影响工作,不能完成新任务,逐渐连原来熟悉的工作也给以完成。严重时,日期记不住,去拿东西时会忘记要拿什么,烧开水时会因忘记了而烧干水壶,出门时会因不记得刚走过的路而迷路。但是,生活料理基本正常。脑电图及头颅CT检查多为正常。智能测查常可以发现记忆力明显下降。
第二阶段病程较长,一般在病后2~10年。此阶段记忆力下降更为明显,不仅不记得最近发生的事,甚至远期记忆也明显下降,无法正确地回忆以往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哪年结婚的、孩子的生日、事业上的成功等等都忘记了。认识、判断能力也发生严重障碍,不知道当的年、月、日,不知季节;不会随冷暖而更换衣服,不会穿衣及鞋袜,严重时大小便不知入厕;不认识同事及邻居,分不出男女性别,甚至连凇及镜子中的自已是谁也不认识。思维混乱,说话时答非所问,文不对题,别人难以理解他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此阶段已基本无法料理自已的生活。行为、性格及人格障碍也是此阶段病变的特点。有的病人终日无事忙,无目的的徘徊,收集废物,无原因的傻笑;有的病人则活动少,呆坐一隅,对周围任何事物不关心;有的病人焦虑不安,甚至不分白天黑夜地吵闹不休;也有的病人出现四肢痉挛,动作不灵活等神经系统的症状。脑电图检查可见到慢波明显增多。脑CT检查常可发现脑室增大,脑沟增宽,皮质轻度萎缩等异常。智能测查提示记忆力、定向能力、思维判断能力都明显降低。
第三阶段为晚期阶段,一般在发病8~12年。主要呈现极明显的智能障碍,病人与周围环境已无法正常接触,语言支离破碎,毫无意义,多数病人表情淡漠,终日少语少动,可出现肢体强直、挛缩,步态不稳,约有1/3的病人会发生癫痫大发作,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脑电图检查可见到全面的慢波化、重度异常。脑CT检查可发现广泛的脑萎缩。记忆及智能测查已无法进行。
从以上三个阶段的病情发展可以看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由于大脑皮质全面的弥漫性萎缩,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全面障碍而导致记忆力、言语、认识功能、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情感以及性格,意志力等智能全面低下,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治疗方法。因此必须认识早期症状,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2、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供血障碍所致的痴呆。发病年龄多在50~60岁,以男性为多,半数以上病人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这是由于血管性痴呆发生多在心脑血管疾病之后,而心脑血管疾病以男性患者为多。本病病情民展迅速,病史中有反复多次的中风发作,多在脑卒中后不久即发生痴呆。病情呈阶段梯样进展,即中风每发作一次痴呆症状加重一次。
根据病理形态可将血管性痴呆分为三型。第一型为弥漫散缺血型,分为完全梗死或不完全梗死、分水岭梗死等。第二型为多发性梗死。第三型为重要部位的梗死,如海马回、丘脑及额叶的梗死。
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早期表现为情绪易激动、头痛、失眠或嗜睡、心悸,以及肢体麻木、偏瘫、语言障碍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继而出现记忆力明显减退,理解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障碍,但病人对自已所患疾病仍保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定向力一般也相对保持较完整,属于局限性痴呆的表现。随着脑血管供血障碍的改善,痴呆的表现也有可能有所减轻。脑CT或磁共振检查可查到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灶。
3、 混合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