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泌尿外科学会杂志》(Can Urol Assoc J 2009, 3: S115)发表了一篇综述,其题为《格里森(Gleason)分级的矛盾:化学预防试验教给了我们什么?》,对PCPT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且不论其观点如何,该综述很自然地使人对5-ARI预防前列腺癌产生了重新审视的兴趣。《肿瘤周刊》特邀请两名国内学者就此话题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观点
PCPT矛盾其实不存在
上述综述作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克罗兹(Klotz)等指出,PCPT研究中非那雄胺组高级别前列腺癌发病率升高并非真实情况。
经组织活检评价Gleason评分的准确性已广受质疑,因其主观性太强,往往存在观察者间的差异,组织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例如细针穿刺取样。PCPT研究中,安慰剂组更易于发生组织活检取样错误,因为该组受试者前列腺中位体积大于非那雄胺组(33.6 cm3对25.5 cm3),而且有研究已经证实,前列腺增大时高级别肿瘤检出率降低。
比较该研究的组织活检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的病理结果显示,在RP结果中,非那雄胺组和安慰剂组高级别肿瘤检出率差异不复存在(46.4%对38.6%,P=0.10)。另外,在该研究原始报告基础上再加入3个月的数据,同时校正组织活检、RP等报告偏倚,结果显示非那雄胺组和安慰剂组高级别肿瘤估计发病率分别为6.0%和8.2%。
链接
美两大学会推荐5-ARI预防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美国泌尿学会(AUA)在《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 2009, 27: 1502)上发布联合指南,建议定期接受PSA筛查且PSA≤3.0 ng/ml的无症状男性应用5-ARI预防前列腺癌,前提是充分获知该疗法的利弊得失。
度他雄胺:又一5-ARI显示预防作用
度他雄胺减少前列腺癌(REDUCE)研究显示,采用5-ARI度他雄胺进行化学预防,可使前列腺癌危险显著降低23%。另外,该药通过抑制1型及2型5α还原酶作用,还能降低高分级前列腺癌的危险。详见《中国医学论坛报》2009年5月14日B1版。
观点
非那雄胺预防前列腺癌尚不宜推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 高新
自PCPT研究报告发表以来,学术界围绕“非那雄胺是否可以预防前列腺癌”以及“非那雄胺是否增加了高级别前列腺癌发病风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然,讨论的焦点还集中于类似“这样的结论应该以何种形式向大众推广”、“从社会经济学及预防医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化学预防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等更为宏观的问题。
客观地讲,截至目前上述争论仍未得到明确的结果,但PCPT研究公布后的一些相关分析似乎显示:在某些既定条件下(有条件进行PSA检测、筛检),长期(7年)服用非那雄胺确实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人群的前列腺癌检出率;而关于“增加高级别肿瘤发病风险”的猜想,经一系列数学模型的假设、验证后也更多地被认为是取样偏差所造成的假象。
而另外一项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PCPT的研究显示,即便在最乐观的假设条件下,仅从疾病预防的角度而言,非那雄胺的价格也要在当前批发价格的基础上降低一半,才能使“应用非那雄胺预防前列腺癌”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更值得国人警惕的是,上述研究是基于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进行的数学模型估算,如果结合我国前列腺癌的低发病率,这种预防措施的获益成本比可能会更低。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现有的科学证据,“非那雄胺预防前列腺癌”仍只是个别临床研究结果,即便这个结果如此鼓舞人心,该临床研究设计如此科学严密,距离临床普遍推广仍然较远。
作为临床泌尿外科医师,迫在眉睫的并非是去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命题,而是应该思考如何把PCPT结果公正地介绍给患者。
谨慎客观对待前列腺癌化学预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徐涛
近年来,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非那雄胺在中国使用了近15年,是目前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最常用的一线药物之一。针对该药物的PCPT研究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作为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PCPT研究结果该如何解读是临床医师不能回避的问题。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包括REDUCE研究)的不断出现,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会不断清晰。在目前还缺乏定论的情况下,谨慎、客观是应该持有的科学态度。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确保向患者提供全面的信息,让患者了解不同治疗选择带来的利弊,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目前对PCPT结果尚存争议,因此临床治疗中切合实际和谨慎的方案应为:对于同时存在BPH和下尿道梗阻(LUTS)的患者,应积极应用非那雄胺以改善排尿症状、预防BPH的远期并发症并预防肿瘤;对于担忧发生肿瘤而寻求预防手段的患者,可建议使用非那雄胺,但应告知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包括诱导高级别肿瘤、性功能障碍等)。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HGPIN,癌变风险55%)者,从理论上讲,接受肿瘤化学预防的获益更大。
同时,我国的泌尿学专家也应尽早提出共识性意见,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有参考性的应用指南,使PCPT的研究结果得到客观和科学的解读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