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药物性肝衰竭呈增多趋势,根据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统计,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损伤从1995年的89例增多至2005年的404例,在所有引起肝衰竭的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最为常见。
2009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会议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乙酰氨基酚相关急性肝衰竭(ALF)的年发生率不断增高,从1998年的28%增至2004年的51%。
肝脏是机体进行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亦因此,成为最易遭受药物损伤的器官。
链接
FDA强调,应加强对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的管理,也提醒应重视所有OTC药物的安全性。FDA特别提出应用OTC药物的“更安全(SAFER)”原则:
说出需要(Speak up)
提出质疑(Ask questions)
发现事实(Find the facts)
衡量选择(Evaluate your choices)
阅读说明(Read the label)
(摘译自美国FDA网站)
为何是肝损伤的“罪魁祸首”?
对乙酰氨基酚是许多非处方类(OTC)药物及处方类药物中最常见的成分之一,因其可有效缓解疼痛和退热而被医患广泛所知。我们所熟知的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有Tylenol、Percocet或Vico-din,在英国其又被称为扑热息痛。
一般认为,如果按照药物说明剂量服用,其安全性尚好,但是一旦超过推荐剂量应用,易引起肝损伤。
几年前发表在《肝脏》[Hepatology 2005,42(6):1364]杂志的一篇有关对乙酰氨基酚引起ALF的论文颇为著名。这项前瞻性研究提示,在美国,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远超过了其他可引起ALF的药物,易感患者常伴有抑郁、慢性疼痛、酗酒、应用麻醉药品和(或)同时具有上述几种情况。
在今年美国DDW会议上,美国学者提出,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应用是引起ALF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在女性患者中,对乙酰氨基酚相关ALF占了ALF总数的大半。
近期,FDA特别强调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损伤是由于过量用药。一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2009,302(4):369]的文章进行相似分析,亦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对OTC药品的控制不当及患者自行用药不当。
由此可见,对乙酰氨基酚成为引起肝损伤最常见的药物,问题并不在于药物本身,而是在于对这类药物的管理。
将“威胁”防患于未然
对乙酰氨基酚对人体的最大“威胁”是肝损伤,其程度不等,可能仅为肝功能指标异常、有流感样症状,也可能导致ALF,甚至死亡。对此,最为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加强对该药物的管理,防患于未然。
2009年4月28日,FDA发布新闻公告,要求生产商在OTC镇痛药及感冒药的标签中特别标注出其潜在的安全风险,包括消化道出血及肝损伤。FDA所指的这类药物包括了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类固醇类药物(NSAID)。
5月,FDA先后发布面向患者的健康公告和健康提示,指出在美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可达600余种,提醒患者一定要避免重复用药以造成对乙酰氨基酚的过量应用。6月底,FDA组织顾问委员会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应对含对乙酰氨基酚的OTC药物及处方药物所致的肝损伤。
要求生产商:
在相关药品的标签上特别标注出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及其潜在的安全风险。
要求医师和患者:
避免重复用药;完全按照推荐剂量和推荐治疗时间服药;酗酒者应减少用药剂量,按照最小剂量服用;肝病患者应慎用;如果同时服用华法林,应警惕可能有出血危险;特别注意对儿童用药,应根据其年龄及体重选择合适的剂型、相应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