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肿瘤放射增敏药安卡(马蔺子素胶囊)
简介:
马蔺子素是从中药马蔺子种皮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其主要成分是马蔺子甲素,为一种新型醌类结构化合物。经过系统地药理和Ⅱ、Ⅲ期临床研究,证明马蔺子素做为一种肿瘤放射增敏药,安全、有效[1,2]。目前 ...
马蔺子素是从中药马蔺子种皮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其主要成分是马蔺子甲素,为一种新型醌类结构化合物。经过系统地药理和Ⅱ、Ⅲ期临床研究,证明马蔺子素做为一种肿瘤放射增敏药,安全、有效[1,2]。目前该药经卫生部批准已在山东新华药厂生产,商品名安卡. 药效学实验证明,马蔺子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CHO细胞,在乏氧条件下均有显著放射增敏作用;对Hela细胞有杀伤作用(含乏氧细胞)。动物实验,对小鼠乳腺癌MA737和裸鼠人肠粘液腺癌,在乏氧条件下亦有显著放射增敏作用[3]。 作用机制研究证明,其放射增敏作用与下述诸因素有关。可使肿瘤细胞更多地阻止在对射线比较敏感的G1期;显著降低肿瘤细胞中对放射有抗性的GSH含量;并可抑制由射线引起的DNA单链断裂后的重接与修复,使被射线杀伤的癌细胞不能恢复其生长、增殖的能力[4~6]。 马蔺子素经过3000多病例的Ⅱ、Ⅲ期临床研究,它与放疗合用,可使肺癌、食管癌和头颈部肿瘤CR率提高20%以上,而且临床的3次结果非常接近,说明其药效稳定,重复性好,见表1。根据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的马蔺子素与放疗合用治疗肺癌的5年生存率观察,用药组显著提高了患者的1,3,5年生存率,有效地降低了肿瘤复发率。单放疗组的复发率为56%,用药组仅为17%,见表2。
表1 马蔺子素放射增敏3次临床结果(CR%)比较
时间 |
病例数 |
肺癌 |
食管癌 |
头颈癌 |
用药组 |
对照组 |
提高% |
用药组 |
对照组 |
提高% |
用药组 |
对照组 |
提高% |
国家“六五“攻关(第1次) |
458 |
45 |
23 |
22 |
81 |
53 |
28 |
— |
— |
— |
1993~1995年(第2次) |
956 |
33.3 |
10 |
23.3 |
50 |
26.39 |
23.61 |
61.82 |
36.84 |
24.98 |
1996~1997年(第3次) |
1880 |
36.04 |
10.23 |
25.81 |
50.77 |
23.13 |
27.64 |
56.25 |
26.19 |
30.06 |
存活时间(年) |
用药组 |
对照组 |
P值 |
0.5 |
84(72/86) |
62(55/88) |
<0.05 |
1.0 |
59(51/86) |
36(32/88) |
<0.05 |
3.0 |
25(9/36) |
0(0/41) |
<0.05 |
5.0 |
23(7/17) |
0(0/18) |
<0.05 |
中数存活(月) |
14.9 |
10.3 |
— |
平均存活(月) |
16.3±11.0 |
9.8±6.0 |
<0.05 |
国际上的研究早已证实,实体肿瘤中均存在一定量的乏氧细胞。由于乏氧细胞对放、化疗不敏感,不但影响了放、化疗的近期疗效,而且残存的乏氧细胞更是肿瘤复发的根源之一[7]。马蔺子素增加了乏氧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而且本身还有乏氧细胞杀伤作用,因此显著提高了放疗的效果,降低了肿瘤复发率,提高了治愈率。 国际上对放射增敏剂的研究起始于60年代。在30多年的探索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MISO为代表的硝基咪唑类化合物的研究。对MISO曾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终因临床疗效不佳而被淘汰。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出现的第二代亲电子化合物(以硝基咪唑类新的衍生物为主)的研究,这些新的化合物在临床上的疗效与毒性,尚待进一步观察与评价。纵观一、二阶段的放射增敏剂的共同作用类型,主要是那些本身无抗癌作用的但与放疗合用可以提高放射敏感性的化合物。可以归纳为0+1>1的作用模式。但是随着国际上在此领域的研究发展,这一传统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到90年代,可以被称之为第三阶段的生物还原剂的放、化疗增敏作用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热点[8,9]。此类化合物作用的共同点是,在还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对肿瘤乏氧细胞有杀伤作用的代谢物,从而起到对放、化疗的双重增敏作用[10,11]。目前以生物还原剂为主的放射增敏剂研究,由于此类化合物本身具有细胞杀伤作用,故可以把它们暂且归纳为1+1>2的作用模式,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放射增敏药物的研究范围。在这一研究热点中,醌类结构的酶导生物还原剂的研究受到了更大的关注[12]。马蔺子素属于醌类结构的放射增敏药,实验证明它在体内可被还原酶代谢活化,起乏氧细胞增敏和杀伤作用。实验还证明,它与环磷酰胺、阿霉素等合用也有化疗增敏作用[13]。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这一点。因此做为生物还原剂作用类型的马蔺子素,将在放、化疗增敏两个方面具有更广的应用前景。 马蔺子素的另一特点是毒性低,急慢性动物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均证明了这一点。实验还证明它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而且还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观察,仅增加了放疗的消化道反应,但均为1~2级,一般不需停药,患者耐受良好[3]。 马蔺子做为一种传统中药,应用历史悠久。本草记载有破血软坚,活血解毒功能。对崩中带下,痈疽恶疮有独特功效。马蔺子素做为其有效成分,在药理作用上体现了中药的整体调节作用,从而能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并促进康复。马蔺子素胶囊剂在质量控制上达到了西药的标准,保证了疗效的稳定,这也体现了中西结合的优越性。 作者单位: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天津市300070)
参考文献 1 李德华,王士贤,匡朴,等.马蔺子成分Iq7611的放射增敏研究.肿瘤,1987;7(3):97 2 张力,管忠震,毛志达,等.马蔺子素胶囊放射增敏作用的Ⅱ期临床研究.中国肿瘤临床,安卡-马蔺子素专辑,1997;13 3 李德华.马蔺子素放射增敏及药理毒性作用和临床观察.中国肿瘤临床,安卡-马蔺子素专辑.1997;4 4 李德华,于苏萍,章萍,等.应用显微分光光度术研究Iq7611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周期的影响.中国肿瘤临床,1987;14(2):90 5 李明润,关俊玲,柴淑兰,等.Iq7611对离体培养的人宫颈癌细胞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中国肿瘤临床,1987;14(2):92 6 章杨培,范国才,夏寿萱,等.马蔺子甲素对γ线照射的S180v肿瘤细胞DNA单链断裂重接的抑制作用.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85;3(4):39 7 Coleman CN.Hypoxic cell radiosensitizers: Expectations and progress in drug development.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85;11:323 8 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368 9 李德华.具有放、化疗双重增敏作用的生物还原药物在抗癌研究中的新进展.第四届天津市药理学会论文集,1998;1 10 Workman P,Stratford IJ.The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of bioreductive drugs and their role in cancer therapy.Cancer Metastasis Rev, 1993;12:73 11 解荷芝,综述.金一尊,审校.DT-黄递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7;24(4):215 12 Ross D,Siegel D,Beall H,et al.DT-diaphorase in activ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quinones.Cancer Metastasis Rev, 1993;12:83 13 李德华,王士贤,郝晓阁,等.马蔺子素抗癌作用研究.中国肿瘤临床,安卡-马蔺子素专辑,1997;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