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物应用”的专家座谈会上,来自全国肾移植领域的专家,就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形成了《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物应用上海共识》。本期A10~12版刊出该《共识》全文,供读者参考。 随着高效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骁悉)等的广泛应用,肾移植受者的免疫排斥反应已不再是移植医师的难题,而如何合理应用各类免疫抑制剂,以及如何控制感染,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成为当前的目标。 引言 肾移植目前已被公认为救治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治疗选择,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同种异体肾移植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推出和抗体诱导技术的应用,使器官移植后近期的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减少,肾移植患者短期生存率明显改善。然而,根据欧美器官移植临床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显示,同种器官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率仍不理想,所有与免疫抑制剂应用相关的不良事件,尤其是对移植器官的不良影响成为肾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障碍。 无可否认,由于免疫抑制剂在同种异体肾移植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免疫抑制方案的设定及应用是否得当、剂量及浓度是否适宜,将显著影响移植受者及其移植器官的短期和长期生存。 目前,肾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应用在临床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旨在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导向,以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安全、有效为原则,将免疫抑制剂应用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并非所有问题),归纳成一个专家意见或建议的共识性文件,为肾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使其应用更为合理,防治急、慢性排斥反应更为有效,从而达到药物疗效的最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最小化。 1 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物应用总体原则 1. 移植免疫耐受技术目前在肾移植临床尚未建立,因而所有肾移植受者都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肾排斥反应 移植免疫的基础理论清楚表明,人体内长期存在的记忆T细胞尚不能被清除,现阶段肾移植受者不具备肝移植受者免疫耐受的机制。对肾移植受者而言,耐受是暂时的(肾移植同时行供者骨髓移植可能例外)。尽管临床有时可见到“依从性不佳”的肾移植受者“自动”停用了所有免疫抑制剂,并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发生排斥反应,但这种情况并不持久和安全。患者可能在一次感染或严重的创伤后,移植排斥机制将被激活,耐受终将被打破。这已被国内外许多临床病例所证实。因此,目前肾移植受者长期维持免疫抑制治疗是必须的,只是维持剂量与方案有所差别。 2. 肾移植要取得长期良好的移植效果,应选择“优化”的免疫抑制剂组合方案 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方案面临“优化”需求,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能又带来新的免疫抑制剂组合方案。临床制订免疫抑制剂方案时,可以有多种组合与选择,但应符合下列原则: ● 降低急性和慢性移植肾排斥反应; ●减少免疫抑制剂的毒副反应; ●减少肾移植后感染发生率; ●减少肾移植后肿瘤发生率; ●促进肾移植受者和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 ●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 肾移植受者在移植后不同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不相同,不同时间段免疫抑制剂应用的重点因而也并不一致。早期是降低急性排斥反应(AR),后期减少慢性移植肾失功,减少所有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促进移植肾及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因而,移植医师宜根据移植后不同阶段的重点问题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3. 维持移植受者“适度”的免疫抑制,防止“免疫抑制不足”与“免疫抑制过度”对移植受者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肾移植受者 “免疫抑制不足”可能导致移植受者和移植肾诸多危害和不良后果,包括AR、亚临床排斥反应(SCR)和慢性排斥反应(CR),亦可导致移植器官免疫损伤,引起诸如移植肾功能下降、移植肾失功、受者致敏等严重不良后果,以及造成再移植困难甚至受者死亡。 而“免疫抑制过度”又会增加移植受者发生获得性和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危险。感染可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导致免疫应答改变,诱发急、慢性排斥反应,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移植物功能衰竭,以及诱发肿瘤等不良后果。严重的感染可导致移植受者死亡。 移植医师应尽可能动态权衡“排斥”与“感染”风险,以及免疫抑制剂效果与不良反应的风险。 4. 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应用 对不同肾移植个体应用最适合的免疫抑制剂组合和剂量,使免疫抑制剂达到剂量与疗效的最优化,不良反应最小化。“个体化原则”是目前及未来器官移植领域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的趋势。 一种免疫抑制剂方案不可能适合所有患者。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遗传背景、基因多态性,与供者免疫及非免疫因素的相互作用等诸因素不尽相同,因而应当力求实行免疫抑制剂个体化应用。 未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器官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实时监测、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现阶段,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是目前监测移植受者免疫抑制状况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重要工具,建议给予有效利用。免疫监测尚处于发展阶段,可以结合供受者免疫和非免疫等多项因素,药物基因多态性、药物基因组学、药物蛋白组学、药物代谢组学和药物毒理动力学等资料,以及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作为免疫抑制剂个体化应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5. 医师的经验与循证证据相结合 移植临床实践及循证医学的资料表明,经验必须与循证证据相结合。移植临床医师应逐渐摆脱单纯依靠经验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习惯,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在对免疫抑制剂剂量及应用方案做出重要变更或调整时,尤其应予注意。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是重要的循证医学资料,应作为免疫抑制剂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问世并应用于移植临床,新的变化随之产生。新的药物组合中,免疫抑制剂的各组分血药浓度参数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因此,旧的经验可能不再适用,更新知识、更新观念、获取更多、更新的循证医学资料,将给肾移植受者带来更多益处。 6. 知悉与了解各种免疫抑制剂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血药浓度参考值、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免疫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等资料,以利于临床合理应用及有效解决免疫抑制剂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相关问题。 建议在应用新的免疫抑制剂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并详细了解相关的循证医学资料。 |
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物应用简介:
08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物应用”的专家座谈会上,来自全国肾移植领域的专家,就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形成了《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物应用上海共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