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药品说明书与价格首页 >> 免疫系统 >> 新药动态 >> 免疫抑制药在器官司移植中的应用概述

免疫抑制药在器官司移植中的应用概述

2011-06-07 18:10:42  作者:新特药房  来源:中国新特药网天津分站  浏览次数:171  文字大小:【】【】【
简介: 免疫抑制药在器官移植中用于预防排斥反应,即干扰受体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和对非自身细胞的清除。常见免疫抑制药分类: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龙(prednisolone,PRD),甲基泼尼松龙(methyl- prednis ...
关键字:免疫抑制药

免疫抑制药在器官移植中用于预防排斥反应,即干扰受体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和对非自身细胞的清除。常见免疫抑制药分类: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龙(prednisolone,PRD),甲基泼尼松龙(methyl- prednisolone,MPRD);②代谢拮抗药: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P),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咪唑立宾(mizoribine,MIR);③T淋巴细胞抑制药;环孢素(cyclosporin,Cs),他克莫司(tacrolimus),雷帕霉素(rapamycin RPM),脱氧司加林(deoxyspergualin,DSG);④抗体:单克隆抗T 淋巴细胞抗体(OKT3,muromonab CD3),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ntilymPhocyte globulin,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抗白细胞介素-2抗体,抗白细胞介素-α受体抗体等。下面将各类代表药物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作简要分析。
 
    肾上腺皮质激素

    证实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肾移植中对排斥反应有效以来,至今已成为器官移植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常用的是PRD,也用MPRD。皮质激素能抑制性地作用于各种免疫细胞,因而抑制排斥反应。皮质激素有很多副作用,包括重症感染、消化道出血、骨代谢异常、满月脸以及白内障等。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小剂量PRD,Cs与AZP三联作为肾移植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当以含有PRD的三联免疫冲击治疗方案治疗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未能逆转时,可用地塞米松3~5d,再恢复原三联抗排斥治疗,逆转率可达到66.7%。
    代谢拮抗药
    AZP

    在Cs出现之前,AZP一直是最主要的抗排斥反应药物。AZP与泼尼松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干扰免疫反应的不同阶段,可逆转已经产生的排斥反应。AZP的开发利用使器官移植取得了第一次突破性进展,在这2种药物作为移植手术后的免疫抑制药的近20a期间,许多发达国家成立了多个肾移植中心,为肾移植,甚至为所有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直到20世纪70年代,AZP和泼尼松联合应用。作为维持免疫抑制治疗肾移植的存活率仅50%左右,且不足以使肝脏和其它一些器官移植成功。另外,这类药物由于选择性不高,还有一定的毒性,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系统的抑制和胃肠道粘膜损害。用雷公藤多苷代替AZP,可使血象恢复正常并持续稳定。另有研究证明,28例发生肝功能损害的肾移植患者,20例用环磷酰胺(CTX)替代 AZP,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百灵胶囊(冬虫夏草菌菌丝体干粉)对治疗肾移植术后药物性白细胞减少也有明显疗效,不少医院甚至用其替代AZP组成新的三联方案。
    MMF

    MMF可选择性地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从而预防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效果。国外报道将患者分为3组:安慰剂+Cs +PRD组,MMF(2g)+Cs+PRD组和MMF(3g)+Cs+PRD组。结果显示:安慰剂组、MMF(2g)组、MMF(3g)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 8%,4.6%,6.3%;术后3年存活率分别为88.9%, 92.9%,91.8%;术后移植肾存活率分别是78%, 84.8%,81.2%。结果表明,MMF可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美国临床应用MMF发现,可逆转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血管性排斥,从而避免移植肾的失败。MMF无其它免疫抑制药具有的肝毒性、肾毒性和骨髓抑制作用,无高血压、糖尿病、胰腺炎、骨质疏松等副反应,但有轻度的腹泻、贫血、白细胞减少,多见于MMF(3g)组。应用Cs与AZP常会引起肝功能损害,此时换用MMF+Cs+PRD或 MMF+PRD,可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且无排斥反应发生。MMF与其他免疫抑制药协同增强抗排斥能力的同时可减少皮质类固醇、抗淋巴细胞抗体的用药次数,降低其它药物的非免疫反应类毒性。
    T淋巴细胞抑制药

    Cs

    Cs作为免疫抑制药用于肾移植、肝移植、心脏移植、胰腺移植、骨髓移植,取得良好效果。Cs的使用,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大幅度提高。Cs用于肾移植病人,移植存活率比传统用药(AZP+PRD)提高 20%~30%以上,3a和5a存活率也明显提高。自 1984年Cs开始在我国应用,至1992年底,我国共有9594例肾移植患者接受了Cs治疗。肾移植受者的1a和2a存活率分别达到93.7%及78.8%,肝移植存活率从35%提高到72%,心脏移植存活率达到85%~90%,胰腺移植存活率超过85%,Cs+ MPRD使骨髓移植存活率也明显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Cs临床应用时,浓度过高会导致严重的肝肾毒性、高血糖、神经损害、诱发感染、引起肿瘤等,而浓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其生物利用度与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较大,不同患者对Cs敏感程度与耐受性也存在一定差异。有研究显示,采用荧光免疫偏振法测定Cs血药浓度,Cs在肾移植病人术后理想的治疗窗范围为谷浓度1个月内250~400μg· L-1,3个月内200~300μg·L-1,半年内150~250 μg·L-1,1a内50~200μg·L-1。由于Cs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大,且"治疗浓度"、"中毒浓度"有不同程度重叠,实际应用中应加强监测,根据不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治疗方案。
    他克莫司(FK506)

    FK506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要通过与内源性细胞内受体结合,抑制胞浆内磷酸酶神经钙蛋白活性,阻断白介素-2(IL-2)转录,抑制T3细胞活化,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其作用比Cs强50~100倍。在肾移植中应用FK506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而 ADR及感染发生率并未增加。有报道证明, FK506对患者BP,TC,TG的影响均比Cs少,而心血管并发症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因素之一,术后第1年患者死亡多数是心血管并发症引起的。 FK506最常见的ADR1是血糖升高,可通过对症治疗,减少或停用激素来克服。FK506与Cs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其肝脏毒性少,特别使用于肝功能损伤和慢性肝炎患者,当应用Cs引发肝毒性的毒副反应时,换用FK506可取得良好效果。为防止FK506 谷浓度过高导致肾毒性和高血糖发生,浓度过低发生排斥反应,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FK506血药浓度,其治疗窗谷浓度应控制在:术后1个月为(13.0±2.1)μg·L-1,2~3个月为(9.4±1.6)μg· L-1,3个月后为(6.5±1.3)μg·L-1。
    RPM

    RPM进入细胞后,可抑制P70S6激酶的活性, P70S6能催化405核糖体S6高度磷酸化,促进蛋白质合成。因此,RPM的免疫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所诱导的蛋白质及DNA合成实现的。欧洲 11个肾移植研究中心对RPM的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均应用AZP与皮质激素条件下,分别应用 RPM与Cs,患者存活率分别为100%与980;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8%与9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41%和38%。RPM引起的TC、TG升高与BPC, WBC减少均多于Cs,但移植2个月后将RPM应用剂量减少,这些ADR明显改善。而牙龈增生、颤抖、血压过高等ADR,RPM明显低于Cs。另有研究证明,应用RPM的同时应用小剂量的CS与应用正常量Cs相比,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者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低剂量联合应用,同样可达到免疫抑制作用,且可降低ADR发生率。

    抗体

    ALG

    研究显示,当在肾移植后头10d应用ALG 替代经典2联疗法中Cs,其中在第5天开始用小剂量Cs,10d后正常应用Cs,与应用经典三联疗法相比较,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与32.7%,首次排斥反应发生时间ALG组显著延迟;并发症发生率ALG组为30.9%,而Cs组为55. 8%。结果显示,ALG预防用药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减轻反应程度,延迟反应发生时间,对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有促进作用。另有资料显示,术后连续3~6d应用ALG与连续7~12d应用的患者相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发生排斥反应时间及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而感染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这提示临床应用ALG时间不应过长,以3~6d为宜,以免发生术后感染与肿瘤。
    单克隆抗体药物

    单克隆抗体药物包括较早的鼠抗人CD3、CD4 单克隆抗体(WuT3、Wut4)等及近两年才在我国上市的品种如达昔单抗(Daclizumab)、巴昔单抗(Basil iximab)。Daclizumab是一种重组人单克隆抗体,它可以特异性地与激活状态下T淋巴细胞的IL-2 受体上Tac/CD25亚单位结合,从而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竞争性的拮抗作用实现免疫抑制。与鼠抗体相比,它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抗体异体免疫原性,半衰期更长。Basilizimab为人一鼠嵌合单克隆抗体,作用机制与Daclizumab相似。应用Basilix imab20mg·d-1时,其清除率为(36.7±15.2)ml· h-1,分布容积为(8.0±2.4)L,半衰期可达(7.4± 3.0)d。

    免疫抑罅药治疗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因其本身特性,必然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何利用免疫抑制药之间的协同作用,发挥最佳疗效是临床需进一步关注的总是同时,应严密监测患者血药浓度,做到个体化用药,尽可能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注射用巴利昔单抗(SIMULECT,舒莱)-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最新文章

更多

· Envarsus XR(他克莫司缓...
· 他克莫司缓释胶囊(ASTA...
· Gammagard10%(Immune G...
· 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
· 依那西普注射液(ETANER...
· 免疫抑制药在器官司移植...
· 恩利(注射用依那西普)...
· 托珠单抗获FDA批准用于治...
· 生物制剂在风湿性疾病中...
· 免疫抑制制剂在临床研究...

推荐文章

更多

· Envarsus XR(他克莫司缓...
· 他克莫司缓释胶囊(ASTA...
· Gammagard10%(Immune G...
· 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
· 依那西普注射液(ETANER...
· 免疫抑制药在器官司移植...
· 恩利(注射用依那西普)...
· 托珠单抗获FDA批准用于治...
· 生物制剂在风湿性疾病中...
· 免疫抑制制剂在临床研究...

热点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