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键词】 间质性膀胱炎 尿道黏膜脱垂 手术治疗 间质性膀胱炎(IC)是指不明原因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和/或尿频、尿急等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区疼痛有其特征性,多表现为膀胱充盈时疼痛,伴有明显尿意或尿急,但不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2]。作者收治的临床患者中以女性多见,且大部分女性患者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道黏膜脱垂,在治疗上如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差,采用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后疗效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于门诊治疗的56例女性患者,年龄23~71岁,平均(47±1)岁,病程均9个月以上。纳入标准:(1)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和/或尿频、尿急等症状;(2)麻醉下膀胱用水扩张后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黏膜下点状出血或Hunner溃疡;(3)尿常规、B超、膀胱镜检查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肿瘤、化学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4)尿道口有不同程度的尿道黏膜脱垂;(5)口服消炎、抗胆碱能药物无效。排除消化、妇科相关疾病。符合以上标准入选56例。入选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B组28例。 1.2 治疗方法 A组:单纯口服(Elmiron(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爱泌罗、硫酸戊聚糖)100mg,3次/d,持续6个月;B组:予行尿道黏膜脱垂切除术后,配合口服(Elmiron(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爱泌罗、硫酸戊聚糖)100mg,3次/d,持续6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患者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及尿频、尿急等症状消除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后1年复发情况。 1.4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尿频、尿急等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生活质量好,随访无复发;显效:患者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偶有尿频不适,生活质量较好,随访无复发;好转:患者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仍有尿频、夜尿不适;无效:患者自觉症状不减,生活质量差。 2 结果 A组治愈2例,显效5例,好转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1.4%;B组治愈8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药物加手术治疗的B组好于单纯用药物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比较困难和复杂,部分医生对间质性膀胱炎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易发生误诊,导致治疗无效。目前间质性膀胱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膀胱黏膜上皮部分被破坏和通透性增加是间质性膀胱炎疼痛和尿路刺激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2]。硫酸戊聚糖是一种类似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表面的GAGs结构的药物,口服吸收后有助于修复和恢复膀胱上皮结构。 在诊治间质性膀胱炎患者中,发现有不少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道黏膜脱垂。尿道黏膜脱垂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文献报道认为与雌激素水平不足、尿道周围支持组织萎缩、松弛及腹压增高有关[3]。尿道黏膜脱垂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时应显露脱垂黏膜与正常黏膜分界线,切除过少可能复发。 对于间质性膀胱炎患者为何同时伴有尿道黏膜脱垂,目前尚不明确。对于这一类患者可能由于疏忽会遗漏伴有尿道黏膜脱垂这一病变而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间质性膀胱炎伴尿道黏膜脱垂患者长期受到排尿不适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影响日常生活,生活质量降低[4]。作者在治疗中发现,对于间质性膀胱炎伴尿道黏膜脱垂这一类患者如单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其治疗效果常不理想,尤其在解决尿频、尿急症状上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经采用尿道黏膜脱垂切除术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后观察,发现对于这一类患者在改善疼痛及尿频、尿急上都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对于间质性膀胱炎的女性患者如单独服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要考虑是否合并有尿道黏膜脱垂,如合并有尿道黏膜脱垂,可采用药物配合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 |
药物配合手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伴尿道黏膜脱垂简介:
【摘要】 间质性膀胱炎临床并不罕见,但许多早期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常被误诊为女性尿道综合征、膀胱过度活动症或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等疾病,且至今尚无完全治愈间质性膀胱炎的方法,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症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推荐文章更多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