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较高,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而在我国发病率较低,约占2%。其临床过程和转归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正确分层治疗显示出重要意义。近年来,对CLL的预后因素及治疗有一些新的认识,尤其是由于FISH技术的应用,发现了更多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与CLL的预后关系。本届ASH会议又发表了两项比较FCR与FC方案治疗初治和复发CLL的Ⅲ期随机临床研究,取得了肯定结果。
预后因素 细胞遗传学异常——预后意义逐渐明确 约80%的CLL患者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可检出染色体异常,例如del(13q14)、del(11q23)、+12、del(17p13)以及del(6q23)等(见表1)。其中del(13q14)最常见,最早报道的与肿瘤相关的microRNA(miR-15a、miR-16)就定位于13q14。其次为del(11q23),其预后较差可能与定位于11q23的ATM基因有关。检出+12的CLL患者所涉及的致病基因尚不清楚。检出del(17p13)的CLL患者往往疾病进展迅速、治疗反应差、生存期短。抑癌基因p53定位于17p13,已知p53突变与疾病进展有关。 IgVH基因突变——重要的预后指标,但尚难普及 50%的CLL患者具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的体细胞超突变,是CLL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IgVH基因突变的患者多表现为惰性病程,生存期较长,预后较好。而IgVH基因未突变的患者需要治疗的危险性是IgVH基因突变者的三倍。例外的是,IGHV3-21发生突变的患者病情进展却相对较快。尽管IgVH基因突变是CLL的重要的预后指标,但大多数临床实验室目前尚不具备检测技术。 ZAP70——作为更有效的预后指标仍待进一步证实 ZAP70是CLL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有研究发现,IgVH基因未突变的CLL患者ZAP70表达阳性,而IgVH基因突变者ZAP70阴性,但二者并不具备绝对的相关性,8%~25%的病例存在差异,这些患者往往具有del(17p)、del(11q)以及IGHV3-21等预后不良因素。一些研究认为,与IgVH基因突变相比,ZAP70能更为有效地预测疾病进展,但仍有争议。ZAP70在T细胞和NK细胞上的表达水平高于CLL细胞,为确保正确检测CLL细胞上的ZAP70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时正确设门非常重要。 CD38——作为预后指标存在争议 CD38是与CLL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可通过流式细胞仪较为便捷地检测,与CLL预后的相关性存在争议。以往认为,CD38表达与IgVH基因突变状态具有相关性,但这种关联并不绝对,而且CD38表达随病程的进展会发生相应变化。CD38的表达目前尚无统一的阳性标准(5%~30%)。 其他预后因素有待探索 血清游离轻链(sFLC)在浆细胞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Pratt等分析了381例CLL患者的sFLC水平,发现sFLC与不良预后相关,并且sFLC水平较高的初诊患者需要及早治疗。Aiolos是一个在B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转录因子,Nückel等证实Aiolos可能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因子,其表达水平与CLL预后相关。Rossi等对401例CLL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端粒长度和CD79b可以作为独立预后因素。 另有研究发现,LPL、TNFRSF1B和CRY1基因与IgVH基因突变具有相关性,有可能作为IgVH基因突变的替代标志。 治疗药物 苯达莫司汀——适用于进展期CLL一线治疗 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是一种具有烷化剂和抗代谢双重功能的抗肿瘤药物,最近FDA已经批准其用于治疗CLL。Knauf等报道的一项国际Ⅲ期临床研究比较了苯达莫司汀和苯丁酸氮芥作为CLL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共319例患者入组,分别接受苯达莫司汀(100 mg/m2,d1、2)和苯丁酸氮芥(0.8mg/kg,d1、15)共6个疗程,平均随访时间29.2个月。苯达莫司汀组的总缓解率(ORR)明显高于苯丁酸氮组(67% vs 30%,P<0.0001),而且无进展生存期延长(21.5个月vs 8.3个月,P<0.0001),但OS无差异。该研究表明,苯达莫司汀一线治疗进展期CLL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氟达拉滨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反应较差的CLL患者也可以接受苯达莫司汀治疗。GCLLSG研究组报道,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CLL患者具有良好疗效。81例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70 mg/m2,d1、2)联合利妥昔单抗(第一疗程375 mg/m2,后续疗程为500 mg/m2)治疗,平均4.5个疗程,总有效率77.4% ,其中14.5%达到CR,62.9%达到PR。 利妥昔单抗——FCR方案对初治及复发、难治患者疗效良好 德国GCLLSG研究组启动一项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CLL8),比较了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FCR)方案与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一线治疗初治进展期CLL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共入组817例CLL患者,分别接受6个疗程的FC方案(共409例,氟达拉滨 25 mg/m2 d1~3,环磷酰胺250 mg/m2 d1~3,每周期28天)或FCR方案(共408例,利妥昔单抗第1疗程为375 mg/m2 d0,后续疗程为500 mg/m2 d1,其余同FC方案)。 经过中位时间为25.5个月的随访,FCR组总有效率(ORR)、完全缓解(CR)率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均明显高于FC组(见图1)。研究结果表明,与FC方案相比,FCR方案能够提高CLL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无病生存率。 此外,另一项Ⅲ期试验(REACH)比较了FCR方案与FC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的CLL患者(552例)的疗效,经过中位时间为25.5个月的随访,发现FCR组无进展生存期较FC组延长10个月,证实FCR方案对初治及复发或难治的CLL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 阿仑单抗——治疗氟达拉滨耐药CLL患者显示一定疗效 GCLLSG-CLL2H临床研究评价了阿仑单抗(Alemtuzumab,抗CD52单抗)治疗氟达拉滨耐药的CLL患者的疗效。共入组103例患者,随访时间37.9个月,总有效率为 34% (CR 4%, PR 30%),中位PFS为 7.7个月, 中位OS为19.1 个月。其中,74例患者接受了后续的补救治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患者2年总生存率显著高于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86% vs 27%,P=0.009)。 Frankfurt等报道了阿仑单抗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CLL的Ⅱ期临床研究。阿仑单抗剂量逐渐增加(3mg?邛10mg?邛30mg,d1、3、5;后续为30 mg,周一、三、五, 共17周),从第三周开始每隔一周应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共8周。21例患者入组,15例(75%)达CR,3例(15%)PR,2例(10%)病情稳定,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其他药物——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Costerborg等应用Ofatumumab治疗138例对氟达拉滨和阿仑单抗耐药的CLL患者,ORR达51%,OS为14个月,在治疗难治性CLL方面显示了一定的应用前景。 Ramsay等发现来那度胺可以恢复CLL患者T细胞的快速迁移能力,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来那度胺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II期临床研究表明从2.5 mg/d起始剂量分步递增给药,治疗初治CLL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仍然对其有良好的耐受性。 Lin等报道夫拉平度用于治疗107例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的复发CLL患者可以取得较为持久的疗效,目前一项II期临床注册研究正在进行中。 发现新治疗靶点 Hazan-Halevy等发现丝氨酸727残基磷酸化可以激活STAT3信号途径,促进CLL细胞增殖并影响其凋亡,因此STAT3以及转运系统可作为治疗靶点。 Raf-1蛋白激酶是酪氨酸激酶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分子之一, 活化后具有丝/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Wang等发现CLL细胞Raf-1显著过表达,在抗凋亡及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Jak研究发现CLL患者(尤其是进展期患者)调节性T细胞数量较高,可能与CD27-CD70相互作用有关。 包括CLL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表面CD200表达上调,阻断CD200可以促进T细胞扩增,增强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抑制调节性T细胞,因此CD200单抗可能克服肿瘤免疫耐受,为CLL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简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较高,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而在我国发病率较低,约占2%。其临床过程和转归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正确分层治疗显示出重要意义。近年来,对CLL的预后因素 ... 关键字:白血病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推荐文章更多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