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药品说明书与价格首页 >> 抗肿瘤药 >> 肿瘤新闻 >> 进展型肿瘤治疗的策略

进展型肿瘤治疗的策略

2010-11-28 22:18:11  作者:新特药房  来源:中国新特药网天津分站  浏览次数:125  文字大小:【】【】【
简介: 迄今,手术、放疗和化疗仍然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支柱。但70%以上的肿瘤获得诊断时,已不能手术切除;放/化疗虽对某些肿瘤有一定效果,但相当多的肿瘤对之无反应,或有效期甚短;接受过“根治性”治疗 ...

迄今,手术、放疗和化疗仍然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支柱。但70%以上的肿瘤获得诊断时,已不能手术切除;放/化疗虽对某些肿瘤有一定效果,但相当多的肿瘤对之无反应,或有效期甚短;接受过“根治性”治疗的肿瘤中,约40%在5年内复发(表1)。

表1常见恶性肿瘤单一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

肿瘤

手术切除

放疗

化疗

(5年生存率%)

(5年生存率%)

(缓解期,月)

肺癌

22.9~47.3

5~10

4~8

食管癌

24~44

4.3~16.8

7~9

胃癌

30~50

辅助性

3~6

肝癌

15~45

辅助性

12

大肠癌

40~68

直肠癌5~10

辅助性

乳腺癌

64~81

10~37

8~12

宫颈癌I-II期

68.7~96.5

68.2~88.2

辅助性

鼻咽癌

——

42.5~49.5

辅助性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失败的或复发性肿瘤,治疗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治疗策略是综合治疗、带瘤生存和终身预防,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综合治疗系指按照局部与全身并重,分期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对病人实施序贯或同步化治疗;带瘤生存系指不强求全部清除肿瘤,让瘤细胞处天“休眠”(tumordormacy)状态,而使病人生命得以延续;终身预防系指对病人持续监护随访,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鼓励病人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以阻止或减缓肿瘤的加剧和进展。

策略一: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synthetic therapy),或称多手段治疗(multimodality therapy)或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synthetic therapy),系指根据病人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范围,结合病人的全身和心理状况,有计划地合理地个体化地应用多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对未治的肿瘤,综合治疗的模式包括(1)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例如先化疗后放疗,或先放疗后化疗。对以远处转移倾向为主的肿瘤或相对晚期的肿瘤,以先化序为宜,对以局部蔓延或区域淋巴结转移为主要倾向的或相对早期的肿瘤,宜先予放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therapy),即术前诱导化疗(intraduction chemotherapy)(2)同步治疗(concurrent therapy):已证明,鼻咽癌对放化疗同步应用优于单用放疗或放化疗序贯应用。某些化疗药,如低剂量铂类,可增加瘤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3)“三文治疗法即交替疗法(alternative therapy),即化疗-放疗-化序。已成功的应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多数研究均显示能提高病人生命率。术前放疗,能否提高手术效果,尚有不同看法,多数认为可增加手术切除难度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不用为宜。术后放/化疗适用于比较局限的肿瘤,如乳癌、骨肉瘤和儿童肿瘤,常有良好效果。
近年来,微创消融治疗(ablation therapy)的开展,丰富了综合治疗的内容。随着影像技术的进展,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实施肿瘤局部治疗,可使一些不能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肿瘤,得到清除或减量的机会,为其化治疗创造条件(表 2)。
表2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机制

适应证

化学性

酒精注射

化学性凝固性坏死

小肝癌

醋酸注射

化学性凝固性坏死

小肝癌

放射性波

125碘粒子植入

近距离内照射

实体肿瘤

物理性

微波

热效应

小的实体肿瘤

射频

热效应

小的实体肿瘤

超声

热效应

小的实体肿瘤

冷冻

冷效应

各种实体肿瘤

物理化学性

光动力

光化学效应

管腔内肿瘤

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展是从局部开始,先局部再全身。早期肿瘤多限于局部,晚期肿瘤应视为全身性疾病。但即使是中晚期肿瘤,处理局部肿瘤仍极为必要。事实上,在肿瘤外科治疗中,不完全切除甚为多见。

经皮消融治疗,系在微创的条件下,对肿瘤进行完全性或不全性消除。有证据提示,此种原位消融所取得的结果可能比手术切除更好。以冷冻治疗为例,临床上发现一些肿瘤病人,主瘤接受冷消融后,非冷冻的肿瘤可停止发展或退缩。有人曾作实验:两组实验性肝癌鼠,分别接受手术切除和冷冻治疗;嗣后,再从静脉注射癌细胞,结果显示手术组鼠全身癌细胞广泛种植,而冷冻处仅有很少瘤灶出现。
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冷免疫”(cryoimmanization-1)的概念,即瘤细胞被冷消融后,可激发人体免疫反应,从而增强人体自身的抗肿瘤能力。
上述临床和实验观察,可能即此种“冷免疫”起作用。

免疫反应是冷冻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机制之一。在冷冻物理性清除原发肿瘤基础上,由被冷冻的组织激发的免疫反应对持久控制肿瘤和防治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1998年召开的第10届冷冻疗法世界大会上,Mouraviev报告了对转移性前列腺癌进行冷免疫治疗的3-12个月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处于T4N1M1期,冷冻治疗前2天,皮下注射重组的细胞介素-1b(rIL-1b),冷冻治疗后1天接受肿瘤内rIL-1b注射。结果显示7例中4例转移淋巴结和实质器官内转移灶退缩。其他学者报告了在气管支气管癌转移性肝癌、黑色素瘤和肉瘤病人观察到冷冻治疗后出现冷免疫刺激作用。

Sabel等在乳癌鼠模型,比较了冷冻治疗和手术对免疫的影响。应用MT-901细胞制作BALB/C鼠乳癌模型。对肿瘤给予冷冻或手术切除,然后再给予MT-901移植。结果发现,再次移植瘤细胞后肿瘤发生率,在手术切除组为86%,而在冷冻治疗组仅16%(P=0.025)。冷冻组的白细胞介素(IL)-12水平明显高于手术组(383.6±32.8pg/ml,对251.6±16.5pg/ml,P=0.025)γ干扰素(IFN-γ)在两组间也差异显著(1564±49pg/ml对1244±101pg/ml,p=0.009),但IL-4或IL-10无差异。冷冻组肿瘤引流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呈现强烈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但脾淋巴细胞的反应不明显。冷冻也增强了NK细胞活性(24.5%±17.3%),远高于手术组(16.5%±5.9%,P<0.001)。

结论:冷冻可诱发肿瘤引流淋巴结内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和全身NK活性,此种反应可能是宿主排斥肿瘤再移植的主要机制。

Wudel等观察了肝冷冻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BALB/c鼠,剖腹,给予左肝冷冻,范围约为全肝的35%。1、2、4和24小时后将鼠处死。结果显示,冷冻后,鼠肝和肺内核因子-Kappa B激活,Kupffer细胞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增加,在4小时达常值,24小时后回复基础水平。肺洗脱液内总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均升高。

结论:肝冷冻可激发全身性炎症和免疫反应。

Gazzaniga等给裸移植人黑色素瘤,然后给予液氮喷洒冷冻。77%-100%的肿瘤块发生坏死24小后肿瘤周围快速出现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至第3天达高峰。DEC205和F4/80阳性细胞增加,主要集中于坏死的肿瘤周围。结论:肿瘤坏死,而不是凋亡,可作天然佐剂,激发机体免疫反应。

Hoffmann等给鼠两例腰窝皮下移植肉瘤细胞,5天后,对右侧移植瘤进行冷冻,而对左侧不予处理。结果发现左侧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

Roy等比较了未处理的和冷冻处理的腹水肉瘤细胞的膜外周蛋白,发现与未处理细胞相比,冷冻细胞的这种蛋白明显增加,冷冻次数愈多,增加愈明显;冷冻细胞的大分子蛋白组分(≥75KDa减少,而小分子组分增加。

结果提示:
(1)冷冻能增加瘤细胞表面白蛋白浓度;
(2)冷冻后细胞表面蛋白类型从冷冻前异质性,变成相对均质性;
(3)细胞表面蛋白的高分子成分去聚合化和崩解,增加了终末抗原决定簇,有利于抗原决定簇组对免疫反应的激发作用。

有研究发现,冷冻可增强化疗药的作用,促进化疗药进入癌细胞内,减少瘤细胞对化疗药耐药性。因此,有主张在围冷冻期给予化疗,可取得协同效果,是为“冷化疗”(cryochemtherapy-1)。

光动力疗法系特殊波长的激光驱动的一种化学反应,适用于治疗食管癌、支气管肺癌、膀胱癌、胆管癌、喉癌、舌癌、口腔癌等管腔内或浅表性肿瘤。卟啉类光敏剂静脉注射后,瘤细胞可优先摄取或较长期贮留此种光敏剂。

在激光照射下,光敏剂作为一种催化剂,催化氧产生毒性氧离子,后者会引起下列作用:

①直接细胞毒作用,引起瘤细胞凋亡或坏死;
②破坏滋养瘤组织的血管;
③促发抗肿瘤免疫反应。

在不能手术切除的癌肿综合治疗中,冷消融和光动力疗法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肝癌为例,不管是小肝癌抑或大肝癌,均可应用经皮冷消融治疗(图1)。对于小于5cm的肝癌,单纯冷消融即可,对于大肝癌,可结合酒精注射和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治疗。由于冷冻区边缘温度相对较高,可能不能全部消融癌细胞,在边缘部加上酒精注射,可使可能活存的癌细胞得到清除;TACE可使肿瘤缩小,有利于冷冻治疗,并可减少冷消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图1:不能手术切除肝癌治疗模式-

又如支气管肺癌,对于非小细胞性,手术切除为首选;对于小细胞性,虽然以化疗为首选,但加上手术切除的效果远比单纯化疗为佳。如果不能手术切除,经皮冷消融是一可供选择的方法。在有经验的医生手里,不仅周围型肺癌可予以冷消融,对于邻近大血管和心脏的中央型肺癌,冷冻疗法也能较有效地消除全部或大部瘤组织。气胸是其主要并发症,但发生率不超过10%,且几乎全部可通过保守疗法而予以纠正。

对于支气管内阻塞性肺癌,光动力疗法可消除梗阻,缓解呼吸困难,消除肺不张;对支气管外浸润的肿瘤,可予经皮冷消融,从而产生“内外夹攻”的效果。

策略二、带瘤生存
从目前的治疗水平来看,真正“根除”肿瘤并非易事。手术、局部消融和放疗均为局部疗法。化疗虽为全身性疗法,但离“完全杀灭”(total kill)的目标尚相距甚远。正因为如此,癌肿治疗策略已趋向从“寻找和破坏”(seek and destroy)转向为“靶向和控制”(target and control)。预防和阻止瘤细胞增殖、浸润、血管生成和转移,而不强求“完全杀灭”瘤细胞,让病人“带瘤生存”是肿瘤治疗的新思路。

瑞士学者报告,因衰老死亡的90岁以上老人,尸检后,发现90%的人患有癌症;日本学者报告,因交通事故等而死亡的70岁以上老人,尸检时于57%的人存在肉眼可见的癌肿。对这种长期带瘤健康生存的患者深入研究,出现了“癌体眠”(tumordormacy),而癌休眠的理论基础是癌细胞凋亡和癌细胞逆转。免疫学研究表明,肿瘤演变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肿瘤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微环境,特别是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极其重要作用。强大的免疫微环境可以控制这一过程,使癌细胞凋亡、逆转,而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免疫微环境无疑会促进肿瘤的进展。肿瘤病人,一方面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局部免疫微环境异常,另一方面,肿瘤可通过主动和/或被动的机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和攻击(表3)。

表3肿瘤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

低水平表达MHC;
缺乏其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引起T细胞免疫无应答;
低或弱的免疫原性,抗原加工能力缺陷;
分泌抑制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抑制T细胞和NK细胞增殖活化;
释放可溶性抗原分子,封闭淋巴细胞的Fc受体;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抑制细胞;
达Fas配体,反向作用于免疫效应细胞,使其灭活。

因此,如何有效调节宿主免疫功能,改善局部免疫微环境,以利机体发挥抗瘤效应,是防治肿瘤不断进展,让病人长期带瘤生存的关键。 
有效地清除肿瘤可从根本上消除瘤组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使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肝癌行根治性切除后,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可恢复正常。有报告经皮微波凝固治疗的肝癌病人,术后免疫活性细胞明显增多,尤以癌灶内为明显,并可见免疫活性细胞移行于癌细胞间和癌灶小血管内。“冷免疫”也具有此种作用。因此,为了让病人“带瘤生存”,应尽可能清除或减量瘤细胞,前述的各种消融治疗特别是冷消融,均可应用。

针对肿瘤病人的免疫机制异常而设计的生物免疫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的第四种治疗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细胞因子:在免疫反应过程中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这些因子主要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相关因子产生,具有多样化和重复性的作用特点。

1、干扰素(IFN):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IFN-α,能抑制病毒和肿瘤细胞增殖,激活NK细胞活性,增加MHC-I类抗原的表达。IFN-γ是有独特受体,除有IFN-α的作用外,尚有免疫调节功能,包括促进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激活,与GM-CSF有协同作用等。干扰素在肿瘤领域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在实质肿瘤中,对肾癌和黑色素瘤有一定作用,有效率(CR+PR)分别为16%和13%。在肝癌病人,术后应用干扰素,能预防或减少复发。
2、白细胞介素(IL):目前正式命名的IL有IL-1~18。IL-2对多种免疫细胞均有效应。由于IL-2是由活化的T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而且只有被激活的T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IL-2受体(IL-2R),故IL-2与其受体激活后能引起激活的T细胞克隆性增殖,并能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NF)-α、IFN-γ、IL-1和IL-6的分泌。临床上IL-2的抗肿瘤效应主要是激活LAK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s)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IL-12能促进T细胞和NK细胞增殖,增强LAK活性,诱导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大量IFNα,并强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具有抗肿瘤活性。

3、肿瘤坏死因子(TNF):包括TNF-α、TNF-β,具有广泛生物活性,能直接溶解肿瘤细胞,抗肿瘤增殖,抑制肿瘤血管,导致肿瘤组织出血、坏死。

单独局部应用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有效率达43%~63%。

二、过继免疫治疗(adoptive immunotherapy AIT):系指将对肿瘤有免疫力的供者淋巴细胞转输给肿瘤患者,或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在体外活化、增殖后,再回输给患者。AIT可在不损伤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且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1、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LAK):将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加高剂量IL-2等细胞因子诱导,能成为杀伤NK不敏感性肿瘤细胞的杀伤细胞,是为LAK细胞。LAK杀伤肿瘤细胞不需抗原致敏,无MHC限制性,具有广泛的靶细胞杀伤谱。
有研究表明,LAK的前体细胞是NK细胞和具有NK样活性的T细胞,其杀伤机制有
①与靶细胞结合,分泌细胞毒颗粒,为穿孔、丝氨酸酯酶、TNF等杀伤介质,或通过细胞表面的杀伤因子,如MLT,直接杀伤靶细胞;
②分泌IL-2、IL-6、INF-γ等细胞因子,间接杀伤靶细胞。

LAK全身输注对恶性肿瘤的总有效率20%左右,对黑色素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转移性肾细胞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等有较好疗效。

2、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1 killer CIK):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内,用多种细胞因子,如抗CD3单抗、IL-2、INF-γ、 IL-12等,共同培养,可获得一群异质细胞,即CIK细胞。由于该类细胞同时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可称为NK样T细胞,拥有T细胞的抗瘤活性和NK非MHC限制性杀瘤特性。与LAK相比,CIK细胞扩能力强,体外存活时间长、细胞毒活性高等优点。CIK细胞不仅如同LAK一样,直接和间接杀伤靶细胞,而且能抵抗肿瘤细胞引发的效应细胞凋亡。已知过继免疫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继效应细胞被瘤细胞表面表达的某些蛋白质(主要是Fasl)诱导凋亡。CIK细胞内有抗凋亡基因表达,并有多种保护基因,能对抗Fasl阳性瘤细胞引发的效应细胞活性下降。

目前趋向用CIK替代LAK,作为过继免疫治疗的主要手段。

3、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系指存在于肿瘤间质内的异质性淋巴细胞群体,呈套状围绕瘤巢,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或其间质中。表型分析显示TIL绝大多数为CD3+T细胞,少数为具有NK细胞或巨噬细胞标志(如CD14+、CD56+或CD57+)的细胞。TIL体内杀瘤效应是LAK的50~100倍。

用于治疗的TIL系由实质肿瘤组织中分离而得。体外培养以4周左右为宜,IL-4、TNF、抗CD3单抗等在体外培养,对由TIL的扩增和细胞毒性有促进作用;环磷酰胺和顺铂等化疗药物能解除对TIL的体内疗效有协同作用。临床上报告TIL对转移性肺腺癌、肾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恶性胸腹水等有一定效果。但由于TIL在肿瘤组织中含量不多,因此分离成功率不高(20%左右),影响了临床上广泛应用。如能进一步改进分离培养技术,相信TIL会成为过继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三、肿瘤疫苗:前已述及,肿瘤逃脱免疫监视的一重要原因是其表面无足够激活T细胞的分子。因此,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是诱导快速持久免疫反应的关键。

在体内,树突状细胞(DC)、B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其中DC是唯一能向未致敏T细胞提呈抗原的细胞,且提呈功能最强。外周组织中非成熟DC具有很强内吞活性,主要通过巨吞饮、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条途径摄取抗原,然后迁移至淋巴细胞,在迁移过程中,摄取抗原的能力下降,而提呈功能增强。DC对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的提呈,可以有效刺激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并产生TAA特异性的保护性和治疗性应等反应,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

利用DC的免疫活性和特点,制备DC肿瘤疫苗,是近年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突破。目前主要从外周血CD34+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可用于治疗的DC,然后将TAA转导到DC。此种TAA可以采用肿瘤抗原肽、肿瘤细胞溶解物或抽提物、肿瘤DNA/RNA、凋亡的肿瘤细胞等。也有主张直接将DC与失去活性的肿瘤细胞融合,其益处是无需鉴定TAA,而且抗原的摄取和提呈呈生理性。

DC疫苗在临床上已显示对B淋巴细胞瘤、转移性黑色素瘤、转移性肾细胞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结肠癌、肝癌、肺癌等有较好效果。美国应用GVAX (DC疫苗)治疗33例晚期肺癌,9%的患者完全缓解,中位缓解期17.8月,其中一例无瘤生存21.7月。国内某单位有报告一例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经DC疫苗治疗后,迄今已生存5年以上;我院应用该单位建立的技术,治疗了各种恶性肿瘤患者。有一例眼黑色素瘤体肝转移患者,经DC疫苗治疗后已健存近3年。肝内转移灶虽然存在,但停止发展。

四、分子免疫靶向治疗:针对瘤细胞的特异性分子靶点,或阻抑瘤细胞的增殖,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已成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肿瘤治疗手段,对某些肿瘤,尤其是一线治疗失败的癌肿,显示出延长生存期的良好效果。

已经美国FDA批准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包括两类:单克隆抗体类和小分子物质(表4)前者主要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激发宿主免疫反应,或作为载体,运载与亡偶联的核素,免疫毒素或细胞毒素,导致瘤细胞灭亡,后者作用于细胞内蛋白酪氨酸激酶,封闭细胞内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瘤细胞增殖。

表4 已批准应用的分子靶向药物

药物

机制

适应征

毒性

单克隆抗体类Alemtuzumab
(Campath)

人源化单抗,与淋巴细胞表达的CD52抗原相结合

烷化剂治疗失败的慢性B细胞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抑制

Bevacizumab
(Avastin)

人源化单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

高血压、肠穿孔(罕见)

CetuXimab
(Erbitux,艾比特恩)

嵌合性单抗,有效结合于EGFR的胞外段

EGFR阳性、irinotecan无效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痤疮样皮疹,毛囊炎、过敏反应

Rituximab
(Rituxan,美罗华)

嵌合性单抗,抗成熟B细胞表达的CD20抗原

顽固性低度和滤泡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寒战、恶心、荨麻疹

Trastuzumab
(Herceptin,赫赛汀)

人源性单抗,抗HER2

表达HER2的转移性乳腺癌

心脏毒性
Gemtuzumab
(Myolotarg)
细胞毒抗生素calicheamicin与人源性抗CD33抗原(髓细胞表达)单抗偶联

CD33阳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年龄60岁以上,不适应细胞毒药物治疗者

骨髓抑制

Ibritumomabtiuxetan
(Zavalin)

放射性核素镱(yttrium)与鼠源性抗CD20抗原(成熟B细胞表达)单抗偶联 低度滤泡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Tositumomab
(Bexxar)
放射性131碘与嵌合性抗CD20抗原单抗偶联

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或无转化,化疗后复发,对美罗华有抗性

骨髓抑制
小分子物质Bortezomib(Velcade)

Proteasome抑制剂

二次常规治疗失败的多发性骨髓瘤

胃肠症状,疲眷,血小板减少,感觉性神经病变
Gefitinib
(Iressa,易瑞沙)
EGFQ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非小细胞性肺癌的第3线治疗

腹泻、恶心、皮疹、肺毒性

Erlotinib
(Tarceva,塔西法)

抑制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化

对化疗耐药的非小细胞性肺癌

可逆性痤疮样皮疹,轻度腹泻

Imatinib
(Gleevec, 格到)

抑制Bcr-Abl和C-Kit酪氨酸激酶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胃肠间质瘤

恶心、腹泻、肌痛+、水肿

用于实质性肿瘤的靶向治疗,主要有以下药物:
1、赫窦订(Trastuzumab)该药物是HER2特异性抗体,首先由美国FDA(1998年)批准的分子靶向药物,适用于免疫组化HER2++等以上,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阳性的,已作过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与泰素合用有协同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HER2和酸体的结合,阻断癌受体的信号转导,延缓细胞生长。由于HER2活化可以上调癌细胞内抗凋亡基因表达,因此阻断受体信号转导后,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显著提高。此外,抗体与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还可诱发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艾比特恩(Cetuximab):为EGFR从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可以高效结合于EGFR的胞外段,阻断配体与EGFR的结合,抑制受体磷酸化,阻抑瘤细胞生长;还可诱导EGFR内在化和降解。2004年由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EGFR批准用于治疗EGFR阳性晚期结肠癌,与化疗药物有Irenotecon等合用有协同效应,临床研究还显示该药对肾癌、胰腺癌、头颈部肿瘤也有定效果。

3、易瑞沙(Gefitinib)和塔西法(Erlotinib):两者均属喹唑啉化合物,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获得FDA批准,主要用于治疗化疗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作用机制相似,抑制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化。
但其临床作用还是存在一些差异,表现在:
①易瑞沙的疗效和EGFR表达水平无显著相关,但塔西法对EGFR高表达者的疗效优于低表达者;
②易瑞沙联合化疗并不能显著提高疗效,而塔西法与细胞毒药物如泰素合用有协同效应。

该两种药物的疗效与治疗对象的选择有关。对突变型非小细胞性肺癌的疗效分别达93%和80%,但对无突变的野生型肺癌很少有效。

五、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生长和发展依靠于血管新生。肿瘤生成早期,瘤细胞主要依靠弥散作用来获取氧和营养物质,此时瘤细胞生长缓慢,也不发生转移。当瘤体直径超过2mm时,瘤体内部瘤细胞无法通过弥散作用摄取氧和营养物质,处于缺氧状态的瘤细胞便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GF)等可溶性因子,刺激邻近正常组织中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以芽生的方式从小血管侧壁形成新生血管,后者不断延伸并向瘤体内生长。获得了充足血液供应的瘤细胞快速增殖,因而迅速长大,并可通过新生血管发生转移。
上世纪20世纪70年代初,Folkman提出了肿瘤抗血管新生治疗的设想。此后,有数十种血管靶向药物接受了或正在接受临床试验(表5)。与化疗不同,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不会产生耐药性,又由于药物作用的靶点是肿瘤新生血管,而非瘤细胞,因此与化疗/放疗有协同效应。

目前,在临床上,可应用下列药物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
1、Avastin (Bevacizumab):为人源性抗VEGF单抗,已于2004年2月由美国FDA批准,与IFL(Ironotacan/5-FU/Leucovorin)

表5接受临床试验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临床试验

名称

作用机制

I期

CAI

抑制Ca2+内流和内皮细胞移

COL-3

四环素类基质蛋白酶抑制剂

Combretastatin

诱导增殖的内皮细胞凋亡

内皮抑素(Endostatin)

抑制内皮细胞生长,诱导其亡

PTK87/zk3384

阻断VEGF受体信号转导

PTK87/zk22584

VEGF受体信号转导抑制剂

Squalamine

抑制Na+/K+交换

II期

 

 

CGS-27023A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EMD121974

小分子整合素抑制剂

IL-12

干扰素及IP-10诱导剂

SU5416

阻断VEGF受体信号转导

沙利度胺(Thalidomide)

 

TNP-470

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VitaxinII

内皮细胞整合素特异性抗体

III期

 

 

AG3340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Avcstin

VEGF特异性抗体

IM862

 

干扰素

抑制bFGF表达

Marimastat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Neovastat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VEGF受体抑制剂

化疗联合应用,作为一线方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在2份III期研究中,其1344例结直肠癌接受Avastin+化疗(SFU/LV/lrinotecan或5FU/LV),中位无进展生存率提高71%,中位总生存率提高30%。对IIIb和IV期非小细胞性肺癌所作的II期临床研究也表明,Avastin与单纯化疗组相比,与卡铂/泰素联合应用组的肿瘤进展时间和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仅用化疗的对照组,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

Avastin的毒副作用主要为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有报告可并发消化道穿孔,但罕见。

2、沙利度胺:该药是有效的免疫调节剂,能抑制TNF-α产生。口服给药可以产生明显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但体外试验中,发现该药单独应用沙利度胺对纤维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无作用。因此,有认为该药的抗血管生成作用与其在肝脏内的环氧化代游离物有关,而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无关。业已发现沙利度胺能减少整合素β亚单位的表达,上调一种潜在的血管生成调节蛋白—破基结合素前体(vitronectin+、Precursor)水平,故其抗血管生成可能与血管整合素通路有关。临床上应用该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发现有良好效果,对于其他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脑肿瘤、肝癌、肺癌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展,显示较好前景。

3、白细胞介素-12(IL-12):试验证明该药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尚有抗肿瘤血管生成能力。IL-12能诱导IFN-γ产生,后者导致一种干扰素诱导蛋白即IP-10上调,进而抑制血管新生。

4、化疗:某些化疗药物在小剂量、高频度给药方式下,可以选择性抑制肿瘤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从而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是为抗血管生成化疗,可用于抗血管生成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紫杉醇、长春新碱等。

策略三、终身预防

不管是早期抑或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也不管是原发性治疗抑或常规治疗失败后的拯救性治疗,预防肿瘤复发或加剧,对于延长病人生命均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预防应贯穿于治疗方案设计、治疗过程和治疗后。特别是治疗完成后,预防应持之以衡,终身实施。前述的“综合治疗”和让病人“带瘤生存”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各种提高免疫功能功能的措施,均具有预防肿瘤复发或加剧的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从这一模式出发,应将以下内容贯穿于肿瘤患者的“终身预防”中。

一、心理调控:不良的精神状态、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紧张不良的人际关系和不稳定的情绪,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削弱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和攻击肿瘤细胞的作用。实验研究显示处于紧张状态的鼠,皮质类因醇分泌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胸腺退化,此时给鼠皮下接种淋巴肉瘤细胞,极易制造出移植性肿瘤。有人对食管癌患者作了个性分析,发现个性暴燥者占64.7%,发病前有重大精神刺激者占52.9%。英国一份研究发现,凡对癌症充满战胜决心者5年生存率75%,而认为无希望和失去信心者仅35%存活5年以上。因此,对肿瘤患者,进行心理调控、疏导情绪,极为必要。

二、适宜运动:已证明,乳腺癌病人体力锻练可提高生存率。按照病人体质条件,进行适当的体力锻练,可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我国传统的体力锻练方法如太极拳、气功,对增强病人体质无疑有重要作用。

有人估计,40%的美国人最终会发生癌肿,但爱运动的人患癌肿的可能性只有14%。每2天锻炼半小时能将乳腺癌的发病率降低75%。锻炼能增加机体组织的供氧,而癌细胞在厌氧环境中易生长;锻炼有助于稳定血糖,可限制癌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锻炼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淋巴流动,有利把毒素从体内清除。癌症患者如果运动,对化疗的耐受力往往较强。因此,应鼓励病人加强体力锻炼。

三、合理饮食:约30%—50%的人类肿瘤发生与饮食有关,其中与饮食关系最密切的肿瘤是消化系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直肠癌、其次是肺癌、乳腺癌。

精制谷类,高动物脂肪、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腌制和熏烤食物等,被认为与癌肿发生有关。因此,不管是原发性预防,还是癌肿病人对癌肿复发和加剧的二级预防,饮食管理殊为必要。

饮食与癌肿有密切关系。食物含有抑制肿瘤产生的物质,即保护因子,也含有促进肿瘤生长的致癌因子,例如,蔬菜中含有的保护因子多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也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致癌因子;粮食中含有多糖类保护因子,但缺乏优良蛋白质,而动物性食物含有蛋白质等保护因子,但是缺乏膳食纤维,如果长期饮食不平衡,便会增加肿瘤产生的机会。

食物不宜单一,经常变换食物种类,使各类食物之间的营养素相互作用,是预防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正确方针。具体措施的制定可按以下原则:

限制热卡供应,实验研究证实限制热量供应50%,可使大鼠自发性肿瘤发生率由52%下降到27%。所谓“非营养不良性低热量饮食”,系指逐步降低热量摄入,降至正常消耗的60%左右,并持续5年以上;
讲究烹饪方法:不吃或少吃腌制、熏、烤食物;
避免饮食用陈水或沸腾时间过长的水,不吃过烫食物;
多食以下食物:深色绿叶蔬菜、茶(绿茶)、海藻、蘑菇、银耳、木耳、金针菇、生姜、萝卜、葱、大蒜、鱼类、乳(尤其初乳)、甘薯、魔芋、黑色食物(如黑米、黑豆、芝麻、黑木耳、糙米等。

在制定食谱时,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

1、谷类:包括小麦、米、小米、燕麦等。谷类食物70%是淀粉(重量比),另含非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维生素B和E,以及铁等微量元素。精制谷类缺乏外层纤维素和维生素,可促进结直肠癌、胃癌发生。在发达国家,谷类食入量少,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率高的原因。增加食物中完整谷类的比例,有助于预防癌肿发生的发展。市场上销售的各种麦片,可以选用。

2、蔬菜和水果:大量研究证明蔬菜和水果食入能明显降低口、咽、食管、肺、胃、结肠、直肠部位的癌肿,也可能降低宫颈癌、卵巢癌、甲状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和肾癌发生率。至今无蔬菜水果食入增加某种癌发生的报告。蔬菜水果是纤维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叶酸、钾的丰富来源。蔬菜中含有植物固醇,可抑制胆固醇吸收,因而可降低与胆固醇升高相关的癌肿发生。蔬菜水果含有较高的叶酸和少量植物异黄酮,而这两种成分有抗癌作用。

3、豆类:包括黄豆、蚕豆、豌豆、花生、扁豆等。干豆类含有6%-11%的蛋白质,并食有较多的纤维素以及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异黄酮。豆类含脂肪较少,主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于豆类含较多纤维素,食入豆类可降低胃癌、胰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豆类中叶酸有减少直肠癌和宫颈癌发生。大豆中植物雌激素不仅能抑制与雌激素相关癌肿(如乳腺癌)的发展,而且对非激素相关性癌肿有抑制作用。

4、肉、鱼、蛋:肉类和结直肠癌的关系已得到肯定。肉类食入增加尚可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胰腺癌发生的危险性。鱼类由于含有W3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和D,因此虽然难以肯定其有降低癌肿发生的可能性,但至少不会促进癌肿发生。蛋类含有白蛋白,蛋黄富含胆固醇,只要不过量食用,不会增加癌肿发生。

5、奶和奶制品:牛奶食3%的蛋白质,4%脂肪。2/3的脂肪为饱和脂肪酸。所有牛奶制品均含有丰富维生素A和钙。尚示发现奶制品对肿瘤发生有正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肿瘤病人的饮食应以粗制谷类奶和奶制品、蛋类、鱼类、豆类为基本组成,酸以充足的蔬菜和水果。

四、中医中药:对肿瘤病人予以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中药治疗,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按中医辨证,进展型癌肿常以脾虚为主。实验研究发现,对脾虚荷瘤动物予以健脾治疗,可使肿瘤发生潜伏期延长,发展减慢;肿瘤中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细胞增殖指数降低,T细胞和NK活性维持正常水平。

中药治疗肿瘤的模式是“对症+扶正+抗癌”。对于已作过治疗的康复期病人,重在“扶正”,可用黄芪、党参、杞子,地黄、当归、女贞、冬虫夏草等以及各种参类(吉林参、生晒参、白参、西洋参等)。

结论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常规治疗失败、复发性恶性肿瘤,正确的治疗策略是综合治疗让患者带瘤生存以及治疗后预防复发或加剧。综合治疗中应包括一些微创疗法。经皮消融,特别是冷消融,可使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得以清除,或减少肿瘤负荷。冷消融具有“冷免疫”的效应,并有促进化疗药的作用。不强求“完全杀灭”,立足于阻抑肿瘤发展和转移,让病人:“带瘤生存”是进展型肿瘤治疗的重要思路。包括细胞因子、过继免疫的各种免疫疗法、分子靶向疗法和抗血管生成疗法等,可以“稳定”癌肿,让肿瘤“休眠”与宿主“和平共处”,达到延长病人生存期的目的。预防疾病复发和加剧应贯穿肿瘤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病人本身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如运动)和饮食管理对于预防复发和加剧具有重要价值。中医中药作为“整体治疗”,对于改善症状和延长生存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更多

· FDA批准Perjeta治疗晚期...
· 醋酸阿比特龙脂(Zytiga...
· FDA批准Inlyta(axitini...
· 治疗肺癌新药Xalkori(cr...
· FDA批准Erivedge(vismod...
· 辉瑞抗肿瘤新药舒尼替尼...
· 首个治骨髓纤维化药Jaka...
· 2011年《NCCN多发性骨髓...
· Catumaxomab:惡性腹水以...
· Ramucirumab(IMC-1121B)...

推荐文章

更多

· FDA批准Perjeta治疗晚期...
· 醋酸阿比特龙脂(Zytiga...
· FDA批准Inlyta(axitini...
· 治疗肺癌新药Xalkori(cr...
· FDA批准Erivedge(vismod...
· 辉瑞抗肿瘤新药舒尼替尼...
· 首个治骨髓纤维化药Jaka...
· 2011年《NCCN多发性骨髓...
· Catumaxomab:惡性腹水以...
· Ramucirumab(IMC-1121B)...

热点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