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锥体外系统疾病。20世纪60年代,有人发现PD是由于中脑的黑质神经元变性所致,使纹状体系统多巴胺(DA)含量减少,而乙酰胆碱(Ach)含量则相对增高,其功能相对亢进,因而产生PD症状。这一研究发现,使得临床上广泛应用L-多巴作为替代疗法治疗PD,取得一定的疗效,这是PD治疗学上的第一次飞跃。但经长期观察,应用L-dopa治疗过程中有不少副作用如胃肠道症状,出现开关现象,长期服用后疗效逐渐降低等。为此,国外相继研制了复方多巴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从而减少副作用,提高了疗效。
至80年代,许多研究发现单胺氧化酶-B(MAO-B)活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还有铁离子浓度增加,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神经毒素(外源性或内源性)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可导致黑质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这些研究的启示下,重视了神经保护性治疗,其中MAO-B抑制剂丙炔苯丙胺(Setegi-line)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具有延缓PD的病情进展的作用,这被认为是PD治疗上的第二次飞跃(1,2)。 当今治疗PD的药物,旨在提高多巴胺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降低胆碱能神经元的兴奋性,以重建已失衡的神经递质功能。现收集有关文献,对PD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以下介绍。
1 药物治疗
1.1 作用于胆碱能系统的药物: 在L-多巴未应用于临床之前,抗胆碱能药物一直是治疗PD的主要药物,其代表性药物有盐酸苯海嗉、东莨菪碱、苯甲托品及开马君等。其作用在于阻断中枢毒蕈碱类Ach受体及抑制突触小泡对DA的重摄取,对减轻PD的震颤有良好效果,但有口干、眼花、尿潴留等副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1.2 作用于多巴胺能系统的药物: (1)L-多巴:为DA的前体,它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可在脑内转化成DA。故应用L-多巴的目的在于补偿替代脑内DA含量的不足或缺乏,以对抗Ach的功能,以达到改善症状。在服用L-多巴制剂时,应少进食高蛋白食物,因高蛋白饮食易抑制其吸收。 L-多巴进入体循环后,只有1%进入脑内,绝大部分在外周脱羧成DA,故服用L-多巴者禁用VitB6。因Vit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酶,可增加脱羧作用。 L-多巴的疗效优于抗-胆碱能药物,特别对轻中度PD效果较好,有效率可达50~90%。一般服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至有效剂量,短期内疗效可不明显,需服用较长时间,在服药过程中,易产生外周和中枢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症状或精神症状等,长期服用后往往出现运动障碍,如“开-关”现象,剂末不能运动和“耗尽”效应等,使得L-多巴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2)多巴增强剂: ①脑外多巴脱羧酶抑制剂(DopaDCI):DopaDCI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当应用小剂量时只抑制L-多巴的脱羧作用,使更多的L-多巴进入脑内转化成DA。临床应用时主张同时服VitB6,以促进L-多巴在脑内脱羧转化成DA。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DopaDCI有两类:R04-4602(Benserazide苄丝肼):临床上常用的美多巴(Madopar)系R04-4602与L-多巴按1∶4的比例合制而成。一般有两种含量:125mg(含R04-460425mg及L-多巴100mg)供开始治疗用;250mg(含R04-460250mg及L-多巴200mg)供维持治疗用。其临床效果较单用L-多巴显著,副作用也轻。Mk-486(Carbidopa卡比多巴)
(5):其作用与R04-4602相似。 临床上常将Mk-486与L-多巴按1∶10或1∶4混合成Sinemet(信尼麦)。Sinemet有三种剂量,分别是10/100、25/250及25/100。每日最大量勿超过25/2503~4片。PopaDCI的临床应用对减少L-多巴的用量,减轻其副作用,增强其疗效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长期应用仍不可避免地出现运动波动等症状。现已发现除了由于PD病情进展而使脑内贮存和释放DA的能力下降以外,中枢及外周多巴血药浓度不稳是导致PD患者运动症状波动的主要原因。为此国外研制出具有缓释功能的美多巴HBS及信尼麦控释剂(SinemetCR),它可有效地控制血药浓度,从而减少运动波动的发生。 ②复方多巴:Madopar-HBS(MadoparHydrodynamicallyBalancedSys-tem美多巴流体动力学平衡系统):Madopa-HBS是苄丝肼及L-多巴合成的胶囊。吞服后在胃中形成粘液样小体,药物通过覆盖在表面的水合层向外释放,与美多巴相比较,Madopar-HBS所致的运动波动及“剂末”现象减少。因它可保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但它的生物利用度低。因此,要想得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就需要增加L-多巴,所以,在用此药治疗PD的初期可以和美多巴合用,以尽快达到有效浓度。 信尼麦控释剂(SinemetCR) (8):共有五种SinemetCR,但目前应用临床的只有SinemetCR-4,它是由Mk-48650mg和L-多巴200mg组成的聚合体,它可较长时间地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作用明显优于传统的Sinemet,延缓L-多巴并发症的发生,可明显改善“开-关”现象。虽然,复方多巴缓释剂可减少运动波动,但它在肠道吸收和透过血脑屏障方面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如在胃中其它氨基酸与之竞争吸收结合位点等,使血药浓度难以控制。为此,有人提出采用肠道直接给药的方法,将一体外滴注泵接入空肠,根据患者的血药浓度及疗效调节用量,此法在试验阶段。 ③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DARA):此剂不需经过代谢而直接作用于DA受体。共有两类药物:麦角胺碱类:
(a)溴隐亭(CB):是一种麦角生物碱衍生物,它具有DA样作用,能选择性地作用于D2受体的突触后膜,使其对DA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在不增加DA的基础上,提高中枢DA的活性。 溴隐亭与L-多巴合用,可增强L-多巴的疗效,减少L-多巴的副作用。当L-多巴无效或疗效减退时可单用或与复方多巴合用,其疗效显著。用法从小剂量开始,1~2.5mg/日逐渐增至10~20mg/日。此法可延长症状控制时间,溴隐亭单用或与L-多巴合用,在6个月内即可获最佳疗效。但长期应用后疗效可逐渐降低,其疗效降低的速度与PD的严重程度以及溴隐亭的剂量有关,即PD越严重而且溴隐亭剂量越大,疗效降低越快。因此临床上主张用小剂量的溴隐亭,其副作用与L-多巴相似。减药或停药后一般副作用可消失。 (b)Lergotrile:是一种合成的麦角碱类,它直接刺激纹状体突触后膜的D2受体。疗效与溴隐亭相同。平均剂量50mg/日,与L-多巴合用,有效率达44%。副作用有直立性低血压,胃肠道症状等。缺点是对肝脏有毒性作用。 (c)Pergolide:是一种半合成的麦角膺碱;可直接作用于D1和D2受体。其疗效比溴隐亭及Lergotrile均强。 (d)Lisuride:也是一种半合成的麦角膺碱,与前三种麦角碱类药物相比,它对纹状体突触后膜的D2受体有更强的亲合力。口服吸收效果较好,血药浓度可很快达到峰值。临床上多用于L-多巴疗效减退或“开-关”现象及症状波动。对轻中度及进展性PD疗效较好,有效率70%。副作用与L-多巴相似。从实验研究看,作用比溴隐亭强,但有待临床证实。 阿朴吗啡类:
(a)阿朴吗啡(Apomor-phine,AMP):其结构类似DA可直接刺激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释放DA。由于AMP能导致氮质血症、剧烈的恶心、呕吐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后来发现口服多巴胺拮抗剂哌双咪酮(Dompori-done)可抑制其副作用的发生,才使AMP广泛应用于临床。此药见效快,但作用持续时间短暂。目前国外多用皮下注射的方法治疗PD,为了延长其作用时间,有人用微量泵进行腹壁皮下连续注射,对控制PD的运动波动有明显的效果,尤其对L-多巴所致的“开-关”现象效果显著,可减少“关”期,延长“开”期,并可减少L-多巴的用量。但反复皮下注射易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因此,难以推广应用。
(b)N-丙基去甲阿朴吗啡(PNA):是AMP的衍生物,治疗时用量比AMP少,对L-多巴所致的副作用疗效较好,但用药时间长疗效则减低,副作用与AMP相同。总之,DARA是治疗PD的有效药物,它与复方多巴合用可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新近有人提出DARA对黑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可用于PD的保护性治疗,因此,DARA的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国外正在研究开发新的品种,如长效DARA,选择性地对D1、D2刺激的DARA等。 (3)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MAO是分布于线粒体膜上的一种蛋白质,依其生物化学特性分为A、B两种,它具有使多巴胺脱羧降解的作用。 现已证实,随着年龄的增长,MAO-B的活性增强。所以应用MAO-B抑制剂,可增加神经元内DA的含量,其中丙炔苯丙胺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药物,它可选择性地抑制纹状体中MAO-B,从而抑制了纹状体中DA的降解,并能抑制中枢神经元对DA的再摄取,使脑内DA的含量增加,而产生治疗PD的作用。一般剂量小于20mg/日。丙炔苯丙胺首先作为L-多巴治疗PD的辅助性药物,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它除对P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外,还可使L-多巴的症状波动减少。从而延缓PD的自然进展。
1.3 作用于其它系统的治疗PD药物: (1)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 COMT可催化神经元外的DA降解产生3-O-甲基多巴(OMD)。它广泛地分布于外周组织如肠、肝脏等及脑内,现已发现服用L-多巴的患者,可产生大量的OMD,尽管还不知OMD本身对PD有无影响,但当脑外OMD含量过高时,可减弱L-多巴的功效。所以应用COMT抑制剂可增强L-多巴的生物利用度并延长其半衰期。近几年研究开发的OR-462和OR-611可抑制外周的COMT,同时OR-611还可抑制脑内的COMT。有人认为将COMT抑制剂与MAO-B抑制剂合用可维持恒定的L-多巴血432GuangxiMedicalJournal,Apr.1999,Vol.21,No.2浓度。 (2)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抑制剂: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对PD的发生过程有一定的影响。现已证实脑内存在有五种EAA受体,其中以N-甲基-D-天冬氨酸(NMDA)与PD的神经元变性最为密切。有人曾提出“弱毒性学说”来解释NMDA介导的EAA神经毒性作用。近来发现,抗胆碱能药物,金刚烷胺及美金刚胺等具有微弱的拮抗NMDA作用,但它们为非特异性拮抗,故临床应用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多。研究开发具有特异性拮抗NMDA受体的药物是治疗PD的发展方向。
2 手术疗法
2.1 立体导向手术:选择病例的症状限于一侧或一侧较重者,如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作此手术,破坏丘脑腹外侧核、丘脑底核或豆状袢等结构,以减轻对侧肢体的震颤,但手术后可能复发。
2.2 脑移植:1984年起采用自身肾上腺髓质或胎儿的黑质(甚或颈交感神经节)移植于患者的尾核,指望移植物能在尾核存活,并长期释放DA,使PD症状缓解,其疗效有待继续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治疗PD主要应用多巴胺替代疗法,若同时与小剂量DARA合用,可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DARA可单用。现国外研制出长效DARA等新药,展示治疗PD前景广阔。
3 结语
当今,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药物治疗,早期轻型PD可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等。中重型PD应用多巴胺能系统的药物,如美多巴、息宁控释片、或溴隐亭、金刚烷胺等。手术治疗很少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