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普沙坦(eprosartan)为非联苯四唑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药,是由史克必成公司开发的新型抗高血压药。
药理学特点
药代动力学
①吸收:依普沙坦口服后吸收快但不完全,故生物利用度较低(约13%),富含脂质食物可减慢其吸收,但不影响吸收率。正常年轻人血药浓度达峰时间1~3h(中位数 1.5h),老年人约2.5h。@分布:依普沙坦的稳态表现分布容积(AUC)12.6L,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8%。③代谢:在体内几乎不代谢降解,故未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④排泄:主要通过胆道和肾脏排泄。静脉注射依普沙坦14d后,由粪便排出61%,口服后90%由粪便排出,其余部分由尿液排出。排泄物中原形药物80%,尿液中排泄的是依普沙坦的酰糖醛酸化物,正常人终未消除半衰期5~7h,老年人延长3.4h,静脉给药平均血浆清除率7.9L·h-1。
药效学
依普沙坦与AngⅡ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可选择性、竞争性地与其结合,从而阻滞AngⅡ的活性。应用依鲁沙坦可使心输出量和心率增加,而外周血管阻力明显下降(均P <O.05)。对尿中钠的排泄量增加以及平均动脉压降低均呈剂量依赖性。效果强于洛沙坦钾。
药物相互作用
①与细胞色素P450关系:因依普沙坦不受细胞色素P450系统所代谢,故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较少。氟康唑(FCZ)系CYP2C9同工酶抑制药,用200mg·d-1,对依鲁沙坦的稳态药代动力学没有影响;而FCZ却能明显增加洛沙坦钾的稳态AUC,抑制其活性代谢物形成。②与华法林、格列本脲、地高辛合用:18例志愿者,将依普沙坦(200或300mg,bid)与华法林合用,对其抗凝作用无任何影响;12例服用格列本脲的Ⅱ 型糖尿病患者,依普沙坦也不影响其降血糖作用;依普沙坦200 mg,bid,对一次口服地高辛0.6mg的药代动力学没有影响。
制剂与用法
本品为400mg胶囊剂,治疗高血压病推荐剂量每日400~800mg,qd或bid,po,初始剂量一般每日400mg, 2周内出现最大降压效应,增加剂量应在2周后进行。
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显示,依普沙坦不良反应与安慰药差异无显著性,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3.8%)、眩晕(2.4%)、肌肉源(1.9%)、咳嗽(1.8%)和疲乏(1.4%),极少见使用依普沙坦的患者出现面部水肿的报道,咳嗽的发生率只有依那普利组的 1/3.85。
注意事项
富含脂质的食物延缓依普沙坦的吸收,但无需空腹服用。老年患者使用安全,剂量可与青年患者相同。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min-1=及严重肝病患者剂量减半。对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可增加其血中尿素和血清肌酐含量,故禁用。依普沙坦通过药物介导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引起胎儿及新生儿损害和死亡,本品供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尚未确立,故妊娠、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勿用本品。
临床应用
240例较、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坐位舒张压(DBP)94.5~114.0mmHg(1mmHg=0.133kPa)]双盲随机试验,用依普沙坦 400~800mg·d-1,治疗13周,比安慰药明显降低血压,依普沙坦在qd组坐位DBP降低9.8mmHg,而在每日二次组则降低9.0 mmHg,安慰药组只降低4.5mmHg(P<0.05)。服用依普沙坦每日一次组谷/峰比高于0.67,说明其抗高血压作用维持时间大于24h。对重度高血压病患者(坐位DBP114.8~124.5mmHg),用依普沙坦200~400m,bid,降低收缩压更强于依那普利10~40mpg,qd,患者均用随机双盲试验10周。59例用依普沙坦治疗者,坐位血压平均降低29.3/21.0mmHg,而依那普利降低21.0/15.8mmHg(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