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糖升高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密切相关。除血糖外,其他一些代谢参数同样会恶化其心血管危险,如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T)、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和纤维蛋白原(Fbg)等。已证实,这些分子血浆浓度升高是心血管危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UKPDS证实,不同口服降糖药(OAD)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即使是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因此,在评估OAD预防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时,应考虑到OAD对血糖以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然而,人们对此却所知甚少。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评估两种OAD——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以外心血管危险参数的影响,包括Lp(a)、HCT和PAI-1;2、比较这两种降糖药的血糖控制疗效。
试验设计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平行组对照研究,共纳入164例患者,其中81例(年龄56±10岁)分入格列美脲组,83例分入二甲双胍组。所有入选者均为糖尿病诊断≤6个月的患者,不吸烟,无高血压或冠心病,未服用降脂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或甲状腺素,肾功能正常。在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测量代谢参数。
试验结果
在164例患者中,有148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其中格列美脲组73例(90%),二甲双胍组75例(90%)。两组基线特征相似,格列美脲组最终用药剂量为(3±1 mg/天),二甲双胍为(2500±500 mg/天)。
1、疗效
●在治疗6个月后,格列美脲组Lp(a)和HCT水平显著降低,与基线相比P<0.05。
●在治疗12个月后,格列美脲组和二甲双胍组的Lp(a)和PAI-1均显著下降(P<0.05),而且格列美脲组HCT水平较基线相比明显降低(P<0.01),若进行组间比较,格列美脲组HCT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二甲双胍组(P<0.05)。(表1)
●治疗期间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A-I和Fbg等无显著变化。
●对次要终点的评估显示,格列美脲组和二甲双胍组分别有82.1%和86.6%的患者达到了目标空腹血糖(<120 mg/dl),达到目标餐后血糖(<160 mg/dl)的患者分别为79.4%和82.6%,HbA1c<7%的患者在两组分别为83.5%和85.3%。两组6个月和12个月时的HbA1c与基线相比均显著下降(格列美脲组分别为-1%和-1.6%,二甲双胍组-0.9%和-1.4%)。
2、 安全性
患者总体上对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均能很好耐受,没有患者发生轻度或严重低血糖。二甲双胍组2例患者因持续的不良反应,包括恶性和呕吐,而退出试验。无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各组患者转氨酶和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
讨 论
据估计,高水平Lp(a)(超过20~30 mg/dl)将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危险增加1.5~3倍,且独立于LDL-C对冠脉疾病的作用。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改善虽然仅使Lp(a)水平小幅下降,但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性。与之不同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Lp(a)与血糖控制无关。本研究中,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都可降低Lp(a),但格列美脲的作用更显著。
与基线相比,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格列美脲显著降低HCT水平,而在二甲双胍组中仅观察到轻微降低。若进行组间比较,则12个月时格列美脲组HCT水平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已知,HCT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子。事实上,HCT增加5 μmol/L所引起的冠心病风险与血清胆固醇增加0.5 mmol/L相似。
结 论
本研究中,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的耐受性良好,且能有效控制血糖。另外,研究还显示,格列美脲在6个月时就可显著降低Lp(a)和HCT水平,在12个月时使PAI-1显著下降。提示格列美脲不仅提供良好的血糖控制,还能干预其他影响心血管危险和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代谢参数。当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格列美脲这种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是否与其改善血糖控制相关,或是通过其他未知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终点的长期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的潜在益处。
UKPDS证实,不同口服降糖药(OAD)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即使是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因此,在评估OAD预防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时,应考虑到OAD对血糖以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然而,人们对此却所知甚少。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评估两种OAD——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以外心血管危险参数的影响,包括Lp(a)、HCT和PAI-1;2、比较这两种降糖药的血糖控制疗效。
试验设计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平行组对照研究,共纳入164例患者,其中81例(年龄56±10岁)分入格列美脲组,83例分入二甲双胍组。所有入选者均为糖尿病诊断≤6个月的患者,不吸烟,无高血压或冠心病,未服用降脂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或甲状腺素,肾功能正常。在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测量代谢参数。
试验结果
在164例患者中,有148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其中格列美脲组73例(90%),二甲双胍组75例(90%)。两组基线特征相似,格列美脲组最终用药剂量为(3±1 mg/天),二甲双胍为(2500±500 mg/天)。
1、疗效
●在治疗6个月后,格列美脲组Lp(a)和HCT水平显著降低,与基线相比P<0.05。
●在治疗12个月后,格列美脲组和二甲双胍组的Lp(a)和PAI-1均显著下降(P<0.05),而且格列美脲组HCT水平较基线相比明显降低(P<0.01),若进行组间比较,格列美脲组HCT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二甲双胍组(P<0.05)。(表1)
●治疗期间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A-I和Fbg等无显著变化。
●对次要终点的评估显示,格列美脲组和二甲双胍组分别有82.1%和86.6%的患者达到了目标空腹血糖(<120 mg/dl),达到目标餐后血糖(<160 mg/dl)的患者分别为79.4%和82.6%,HbA1c<7%的患者在两组分别为83.5%和85.3%。两组6个月和12个月时的HbA1c与基线相比均显著下降(格列美脲组分别为-1%和-1.6%,二甲双胍组-0.9%和-1.4%)。
2、 安全性
患者总体上对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均能很好耐受,没有患者发生轻度或严重低血糖。二甲双胍组2例患者因持续的不良反应,包括恶性和呕吐,而退出试验。无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各组患者转氨酶和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
讨 论
据估计,高水平Lp(a)(超过20~30 mg/dl)将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危险增加1.5~3倍,且独立于LDL-C对冠脉疾病的作用。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改善虽然仅使Lp(a)水平小幅下降,但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性。与之不同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Lp(a)与血糖控制无关。本研究中,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都可降低Lp(a),但格列美脲的作用更显著。
与基线相比,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格列美脲显著降低HCT水平,而在二甲双胍组中仅观察到轻微降低。若进行组间比较,则12个月时格列美脲组HCT水平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已知,HCT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子。事实上,HCT增加5 μmol/L所引起的冠心病风险与血清胆固醇增加0.5 mmol/L相似。
结 论
本研究中,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的耐受性良好,且能有效控制血糖。另外,研究还显示,格列美脲在6个月时就可显著降低Lp(a)和HCT水平,在12个月时使PAI-1显著下降。提示格列美脲不仅提供良好的血糖控制,还能干预其他影响心血管危险和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代谢参数。当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格列美脲这种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是否与其改善血糖控制相关,或是通过其他未知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终点的长期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的潜在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