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华蟾素局部注射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全组80例,随机分为华蟾素组(24例)、无水乙醇组(28例)、华蟾素加无水乙醇联合治疗组(28例)进行治疗对比。结果 华蟾素组、无水乙醇组、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37.5%、42.86%和71.43%。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华蟾素组和无水乙醇组(P<0.05),治疗组AFP变化(降至正常+下降)联合治疗组与华蟾素组和无水乙醇组比较,P<0.01,治疗组KS评分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华蟾素组与无水乙醇组疗效近似,联合治疗组效果优于单纯治疗组。
【关键词】 癌肝细胞癌(肝癌);无水乙醇;华蟾素
华蟾素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成分,我们自1997年1月~2000年1月将8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组,同期对比观察华蟾素治疗结果,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全组原发性肝癌共80例,病例选择标准为:(1)病理诊断确诊或AFP〉400μg/ml,有影像学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部位的肿瘤。(2)肿瘤最大直径为1.5~7.5cm。(3)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或CT显示肿瘤无法切除。(4)无下腔静脉或门静脉癌栓形成。(5)未发现远处转移。(6)CT或B超显示肿瘤不超过2个,第2瘤≤3cm。(7)单用华蟾素治疗组以前应用过其他治疗的患者,距本次治疗的时间为6周以上。
1.2 分组 按随机分组原则,分别分为单(九)华蟾素组、单用无水乙醇组和华蟾素联合无水乙醇组(联合治疗组)。
2 治疗方法
2.1 华蟾素组 华蟾素在CT或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瘤体内注射治疗,直径〉5cm者多点注射。注入药量视瘤体大小而定。计算公式:直径(cm)×10=注入量(ml)。例如直径3cm瘤体注入量为3×10=30ml,依次类推。每周2次,每6次为1个疗程。本组24例中治疗1个疗程20例,治疗2个疗程4例。
2.2 无水乙醇组 穿刺注射方法及疗程同上。无水乙醇用量根据公式V=4/3π(R+0.5)3计算,式中V为无水酒精总量,R为肿瘤半径,加0.5为了扩大治疗范围。本组28例中治疗1个疗程22例,治疗2个疗程6例。
2.3 联合治疗组 华蟾素及无水乙醇注射办法及用量同上,本组28例中治疗1个疗程26例,治疗2个疗程2例。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1978年12月全国抗癌药物研究协作会议制定的通用标准评定。症状改善,病变缩小50%以上,无新病灶出现,维持1个月以上者为显效。病灶之2个互相垂直最大径乘积缩小50%或〈25%,无新病灶出现,持续超过1个月者为有效或稳定。症状加重明显,病灶三两个互相平直最大乘积增大〉25%以上者为无效或恶化。
3.2 疗效
三组中血清AFP阳性治疗后的变化 例(略)注:联合治疗组与华蟾素组(无水乙醇组)比较(降至正常+下降):χ2=7.73,P<0.01 治疗后Karnfnofsky’s scale状态变化 见表4。各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三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3.5 并发症 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联合治疗组及无水乙醇组可出现一过性疼痛,为乙醇溢出刺激肝包膜所致。无水乙醇组有3例出现面部潮红、心率增快、头晕等醉酒症状,2例翌日出现体温增高,最高分别为38.40℃和38.80℃,对症处理后好转。余无严重并发症。
4 讨论
无水乙醇注入对于小肝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办法,乙醇通过细胞脱水作用,产生凝固性坏死,并引起血栓形成,产生血管闭塞作用,导致肿瘤缺血性坏死。华蟾素是中华人蟾蜍皮水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化结溃坚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抑制率为30.4%~63.7%,尤其对小鼠肝癌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研究显示,单用华蟾素局部注射有效率为37.50%,与无水乙醇(总有效率为42.86%)比较,P〉0.05,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其突出特点是无全身毒性反应、安全,有改善症状、稳定或缩小病灶的作用。无明显疼痛反应,特别适用于对乙醇过敏者。联合治疗的特点在于融中西医治疗之长。
中医一直认为,酒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式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华蟾素与无水乙醇联合应用其有效率为71.4%,比单一应用华蟾素或无水乙醇疗效要好,P值均<0.05。联合应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