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目前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001年,美国癌症统计报告预测新增病例126.8万,死亡人数55.3万。我国2002年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有癌症患者300多万,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每年新发癌症病人数将达到1500万,癌症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因此癌症的控制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卫生战略重点,癌症的综合治疗成为世界所关注的研究课题[1]。 在癌症治疗的众多方法中,PDT(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新领域。自问世至今的几十年来,PDT在临床癌症治疗中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其有效、安全、副作用小、可协同性、可重复性和相对成本低等优点脱颖而出,并且在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为中晚期癌症患者,特别是无法(或拒绝)采用传统疗法治疗的癌症患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增加了一种治疗手段[2]。与肿瘤传统疗法手术、化疗和放疗相比,PDT的优点是能选择性地消灭局部的原发和复发肿瘤,而不伤及正常组织;可与化疗和放疗同时进行,且均具一定的协同作用;可借以缩小手术的范围和改善手术的愈后。几十年来,PDT已成为肿瘤防治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很多国家都开展了肿瘤PDT的研究,并使成千上万的不同癌症患者受惠于这一疗法。它不仅能有效地治疗体表肿瘤,同样亦可治疗肺呼吸道、胃肠道、颅内、眼、膀胱等部位的肿瘤。近年来美国FDA,日本、荷兰和加拿大等国的卫生部门已相继确认了这一肿瘤新疗法的标准治疗,PDT结合食管癌支架的疗法已被NCCN作为晚期食管癌的首选方法,近年来,在国内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3],下面将肿瘤PDT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PDT的定义 在特定波长的光的作用下,使机体内含光敏剂的组织细胞发生一系列化学生物变化的治疗方法。如果作用光为激光,则称为“激光PDT”。 2 光动力诊疗肿瘤的的基本原理 PDT可引发一系列光化学和光生物学反应:第一步是致敏分子吸收光;第二步是激活的分子发射荧光;最后分子成分转移其热量产生单线态氧,而产生的单线态氧及释放的前列腺素、淋巴因子、血栓素等细胞因子,能破坏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和肿瘤细胞的生物膜,从而杀伤肿瘤细胞[3-6]。PDT引发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素A2释放所造成的病变组织滋养血管的栓塞,可进一步导致病变组织缺血性坏死。另一方面, 特定的病变组织能较多地摄取光敏剂,靶部位较易接受激光照射,强烈的激光能产生光动力效应,致病变组织被充分破坏。多数恶性实体瘤、某些癌前病变和良性病变,均可选择性地摄取光敏剂,只要这些病灶处于激光光纤能够抵达照射的范围,就可进行PDT[7]。PDT诊断癌及治疗癌的基本原理如附图[8]。
3 光源 肿瘤PDT采用的激光最好是光敏剂吸收峰附近的光源[11],故选择激光的波长时要考虑一是光敏剂所能吸收的频谱,二是所用的激光要有一定的组织穿透性[12,13]。 一般的光敏剂的吸收带位于从紫外光到可见光区域。从红色至红外区域(700nm以上)的光线对组织的穿透性高,但目前所用的光敏剂对这种光源的吸收度较小,激发效果差。现在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光敏剂血卟啉(HPD,即Photofrin I)和光卟啉(DHE,即Photofrin II,又叫光敏素II)的荧光光谱高峰为630nm,所以目前常用激光为波长在630nm附近的氩离子泵浦染料激光(630nm,脉冲输出)、金蒸气激光(62718nm,脉冲输出)、铜蒸气激光(578nm,脉冲输出)、倍频YAG泵浦染料激光(630nm)、excimer染料脉冲激光、He—Ne激光(630nm,连续输出)等。在日本,有用准分子激光泵浦染料激光。前述激光器体积大,需用高压电源、冷却装置,设备复杂、昂贵、笨重, 在推广上有一定困难。而半导体激光器以其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市电、空气冷却等优点开辟了激光医学发展的新纪元。随着导体激光器的发展,英国DIOMED公司率先制造了全球第一台PDT半导体激光治疗仪(PMA P990021),功率可达2W。在获美国FDA、德国GSZ批准之后,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得到应用,普遍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好评。另外,对于当前新一代光敏剂的研究而言,若能配上与其吸收波长相匹配的激光光源,则可以很好的发挥新一代光敏剂PDT的临床效果。而半导体激光器波长范围较宽(630~690nm),因此能适应新一代光敏剂波长的需要[14]。630nm的半导体激光适合于HPD类的光敏剂,而670nm以上的半导体激光则更适合新光敏剂,穿透人体组织能力更强,具备更深层组织的治疗功能。PDT的光照射方式有脉冲照射和连续照射两种方式。脉冲激光的组织穿透性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能量时,脉冲激光的组织穿透性远大于连续波的激光照射[15]。但由于光敏剂对脉冲激光的吸收比连续激光少、脉冲激光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破坏比连续激光严重以及脉冲激光容易导致局部癌组织的汽化、飞溅等因素,使得脉冲激光治疗的复发率高于连续激光。所以,发展组织穿透能力性好的长波长的连续输出的激光器作为PDT的治疗光源是激光医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李晖、谢树森[16]提出了用对X射线敏感的荧光药物在X射线作用下所发出的荧光取代目前PDT技术中的各种激发光的新设想。由于X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穿透性极好,该方法可克服现有PDT技术中激光穿透能力有限等缺点,可同时治疗原发癌和已向深部浸润或远处转移的肿瘤。若该设想实现的话,会成为PDT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 光敏剂 PDT使用的光敏剂的选择原则为:一是对机体无副作用,安全;二是肿瘤选择性摄入高,正常组织能够快速排泄;三是光敏化力强,三线态氧寿命长而且产量多。目前,还没有完全满足这些条件的光敏剂。最早正式用于PDT的光敏剂是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HPD)。80年代初,在对HPD化学组成的研究和对肿瘤光生物活性成份的分离鉴定后,国外研制了光敏素II(Photofrin II)。我国则研制成功了与光敏素II相似的YHPD以及化学组成稳定、肿瘤光生物活性成份明确的癌光啉(PsD-007)。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的光敏剂为HPD、YHPD、PsD-007。在国外正式注册作为光动力治癌药物的只有光敏素II。光敏素II与HPD相比,肿瘤光生物活性高,毒副作用小。但是,不管是HPD、Photofrin II,还是YHPD、PsD-007都不是纯品,而且组成比例不稳定,排泄缓慢,易发生光毒反应,用药前需进行皮试,用药后需避光一个月,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另外,上述混合卟啉制剂的作用光谱不理想,它们在组织穿透好的红光区低吸收,由此造成了对光动力反应深度的限制。所以,寻求新的、更实用的长波长处吸收系数较高的光敏剂是摆在激光医学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项任务。 目前,光动力治癌药物的发展重点为中介取代芳基卟吩或二氢卟吩、叶绿素降解衍生物、水溶性金属酞菁和苯并卟啉等在600~700nm波长处吸收系数较高的单体化合物,其中,BpD-MA的最大吸收峰在689nm,可用组织穿透深的光激发,国外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被称为理想的第二代光动力治癌新药,可用于治疗更深部位的肿瘤,5-ALA的最大吸收峰在635nm,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阶段[17]。 5 组织氧浓度 氧是光动力作用的三个要素之一,是参与光动力作用的重要反应物,组织中氧的浓度对PDT的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关PDT中氧的消耗问题在理论和实验中都得到了证实[18]。有研究表明,由于光动力作用,可以使被照射治疗的组织区域的氧浓度有明显的降低。在PDT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组织中氧消耗的速率如果大于6μMs–1,组织就不能从循环系统及时补足氧,使组织中的氧浓度持续下降,这样就使单态氧的产率下降,光敏剂的杀伤效率就会降低[19,20]。 在PDT中发现,肿瘤在相同的光能量密度和光敏剂剂量而不同的功率密度情况下,疗效差异很大。在能量密度同为360J/cm2而功率密度分别为50和200mW/cm2的治疗中,前者的疗效要优于后者。另外在实验中还发现,照光30S,然后间断30S接着照光的疗效要明显优于连续照光组。这可能是因为当功率密度大时,氧耗非常迅速,而毛细血管的氧运输来不及补充耗去的氧,所以杀伤效应和杀伤半径都较低功率密度的治疗组要差。再看间断照光组,由于组织有时间补充耗竭的氧,而增强了杀伤效果。此外当PDT杀死一部分细胞后,那么整个组织的氧耗必然降低,从而提高了其他细胞的氧浓度,结果增强了杀伤效应[18,21]。 6 辅助设备 6.1 光导纤维(Fiber optics) 激光的导光设备目前大致分三种,一种是光导纤维,激光可以通过纤细(一般200~600Lm直径)、可弯曲的石英纤维传输,可见光、紫外光及近红外激光均可传输;一种是内装棱镜的多节关节臂,因远红外波长的CO2激光目前尚无合适的光导纤维能够传输,只能靠这种传输方式来便于术者操作;还有一种是近几年发明配合CO2激光使用的中空波导管(wave guide),这种波导管虽可以弯曲,比关节臂灵活,但目前随着其长度的增加,功率损耗较大,且远不如光导纤维纤细、柔软,尚难以进入内镜。因为激发光敏剂用的是可见光,所采用的激光均可通过光导纤维传输。PDT所需光导纤维,并不复杂,主要变化在其末端形状,可分下列四种:(1) 裸光纤(Free beam),光纤末端只是简单的切平,能传输激光,但若光斑较大,则不甚均匀,在光剂量方面难以精确,但对较小病变尚可适用;(2) 扩束光纤(Lensed tip),光纤末端装有小透镜,使光斑放大,均匀,适于体表较大病变的治疗;(3) 柱状光纤(Cylinder tip),光纤末端经弥散处理,使激光像日光灯管那样,向四周射出适于在内窥镜下治疗呼吸、消化道管腔疾病。也可以由粗注射器针头引导插入肿瘤组织作组织间照射;(4) 球状光纤(Bulb tip),光纤末端呈球状,像老式电灯泡,激光可以向前、四周、向后射出,适合于膀胱或大腔内照射。 6.2 防护眼镜 激光亮度极高,这些可见的激光均能直达眼底,因而保护工作人员与病人的眼睛亦至关重要,防护镜应随各种激光波长而异。 6.3 各种内窥镜 包括纤维胃镜、结肠镜、支气管镜、喉镜、膀胱镜、子宫镜、阴道镜、腹腔镜、胸腔镜以及各种电子镜。 7 PDT的治疗时机 PDT的治疗需分两步完成,首先,注射光敏剂,40~50小时后再对病灶区进行激光照射,此时病灶区的光敏剂浓度仍保持在高水平,而病灶周边正常组织中的光敏剂浓度已降至最低水平,既可保证对病灶的有效杀伤,又能减少对其周边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22]。 8 PDT治疗癌的适应范围 PDT的研究是针对恶性肿瘤的,因为光敏剂在网状内皮组织中持久地潴留、肝、脾、肾中的浓度大于肿瘤,故除了肝、脾、肾一般不能作PDT外,各种恶性肿瘤都能有效,而且可以许多次地重复而不产生抵抗力,不影响机体的整体健康。PDT的适应范围主要是激光能照得到,照得透,体表部位的,容易照到的腔体,如口腔、耳、鼻、眼、子宫颈以及通过内窥镜能看得到、光导纤维能照到的部位,如气管、支气管、食道、贲门、胃、结肠、直肠、膀胱等癌均能采用。而手术暴露部位的肿瘤,如骨肿瘤,脑肿瘤等,或在影像诊断引导下介入方法将光导纤维能进入到治疗部位的肿瘤均能治疗。对于早期、原位的恶性肿瘤可以根治,中晚期肿瘤可作姑息手段,改善症状、延长生命。对癌前期病变的治疗和癌手术切除部位的PDT,激光照射以预防癌的复发也均有人在研究。此外,艾滋病容易并发的Kaposi氏肉瘤,化疗、放疗、免疫及手术治疗效果均不佳,但PDT有效且可重复。在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自家骨髓移植中亦有用PDT作骨髓净化的。 9 PDT治疗癌的禁忌证 PDT禁忌证为颅内肿瘤或转移瘤、新近脑血管病变或有颅内高压倾向、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呼吸功能损害、未纠正的重度贫血或有出血倾向、白细胞计数<2.0×109/L;或肝、肾功能明显降低,近期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10 PDT的副反应 根据国外报导几万例及我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几千例的治疗情况,未发现PDT本身有什么不良反应,PDT系冷化学反应,不会对组织基本结构的完整性造成破坏。其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光过敏,以Photofrin Ⅱ为例,发生率约20%[23]。典型表现为轻至中度红斑,重者可发生肿胀、瘙痒、烧灼感或发生水泡,其中眼周围皮肤对光更为敏感。皮肤残留的光敏剂清除过程较慢,注射后的1个月中,病人应入暗室,避免暴露于日光和室内强聚焦光下。在户外时病人应穿防护衣,戴墨镜,逐步过渡到暴露于日光。PDT后数天内治疗部位可出现局部一过性反应性水肿或胸、背或腹部疼痛,甚至呼吸、吞咽困难;也可出现发热、便秘、尿频、血尿等,一般持续1~2天,通过常规处理即可缓解。在组织较疏松部位(如口腔颌面部)可出现反应性水肿,系PDT后血管栓塞造成局部区域回流受阻所致。PDT后1天,病变组织开始变性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可使已梗阻的支气管癌或食管癌发生段管腔梗阻加重,患者呼吸困难和进食困难较PDT治疗前加重,PDT后2~3天可行内镜下清创,将坏死组织取出,使管道通畅,同时对疑有残留病灶的区段再行PDT治疗[3]。因此可以说明HpD所作PDT是安全的,今日第二代光敏剂已经问世。那些药物均为纯品,光敏副反应时间短,某些药品虽然皮肤排泄并不快,但对一般的可见光不如HpD敏感,因而光敏反应亦要轻得多。 总的来看PDT的毒性作用少,最常见的为皮肤轻度色素沉着,少数患者在用药后有低热,转氨酶升高,或因不严格避光而引起皮肤外露部位出现光毒反应,一般经及时处理后都能很快恢复正常。 11 PDT的临床应用 1976年,美国Roswell Park癌症研究所的Dougherty应用PDT治疗皮肤癌,开始了PDT对体表肿瘤的治疗。1980年日本Kato等人用肿瘤亲和性感光色素HPD、Ar+泵浦染料激光、光纤及内窥镜成功地治疗了早期中心性肺癌,开始了PDT对腔内肿瘤的治疗。1994年,我国曾超英等人用PDT在B超引导下对肝癌进行治疗,开始了PDT介入性治疗的新时代。目前,PDT可用于肺癌、食道癌、宫颈癌及膀胱癌、皮肤癌等的治疗。PDT进入脑瘤的治疗也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24]。也有用PDT对白血病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报道[25]。美国Hebeda等人[26]用PDT治疗与艾滋病有关的口腔肉瘤,效果较好。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的卫生部门已确认了这一疗法的合法地位,但美国只允许用PDT进行进食困难的晚期食管癌的姑息治疗。恶性肿瘤的治疗模式已从原来的单一手段转变为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结合生物治疗、光敏治疗等方法的综合治疗模式。PDT具有常规治疗所不具备的优点,它的光化学反应主要作用在癌细胞,而对正常组织无损伤[27],这是其它治疗肿瘤的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所无法比拟的。另外,PDT可及时治疗临床上的隐性癌,可消灭手术遗留下的一些看不到的癌灶。此外,已对放疗、化疗产生抗拒的肿瘤,PDT仍可反复使用,期望能取得一定的疗效。PDT的疗效受到激光剂量、病变部位、病变类型和病变深度等的影响。由于激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有限,单纯PDT治疗仅适用于体积较小,特别是表浅的病变;如癌组织浸润过深,PDT往往不能杀死深度的癌细胞,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把PDT作为辅助手段,结合常规疗法提高疗效,这已为临床所证实。PDT是创伤小的新型方法,随着新型对日光敏感性低的第二代光敏剂的出现和连续输出的长波长激光器的完善,PDT将可用于消灭更大范围的肿瘤。另外,由于光动力作用有氧依赖性,肿瘤组织中血供差,缺氧,故PDT与高压氧联用来提高PDT的效果也是PDT应用的一个值得尝试的新方法[28]。总之,把PDT作为辅助疗法治疗肿瘤,具有很大的潜力。下面是各病种的临床应用情况。 10.1 治疗食管癌 Mcaughan报道采用内镜下PDT治疗77例无法实施外科切除的食管癌阻塞性病灶,PDT后近期临床治愈率100%,平均随访期38个月,II、III、IV期患者的PDT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6.2、3.5个月,梗阻缓解时间和生存质量与报道的其他大多数疗法相同。因此,PDT可达到缓解梗阻、控制病情、延长生命的目的,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阻塞性食管癌的姑息疗法[29]。 10.2 治疗胃癌 有13例胃癌患者进行内镜下PDT治疗,总生存期128个月,3年存活率100%,5年存活率92.3%。PDT有可能作为保护器官的常规疗法用于胃癌的治疗。Ell等[30]以mTHPC(meso-tetra hydroxyl pheny-chlorin)为光敏剂治疗22例早期胃癌。注射光敏剂96h后以波长652nm红光照射,3天后复查胃镜观察到病灶粘膜的出血性纤维蛋白性坏死,总的CR率为73%(16/22),其中肠型腺癌组CR率为80%(13/16),弥漫性组CR率为50%(3/6)。 10.3 治疗肝癌 曾超英对70例难以手术切除或经其他治疗无效的肝癌患者(除2例为小肝癌外,其余均为大肝癌)行170次PDT,无1例出现肝穿刺所致大出血、胆汁性腹膜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首次PDT后存活期平均5个月以上;随访期1~5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5.7%、21.4%、14.3%;28例连续3次以上治疗(治疗间歇期为30~40天)者为82%、50%、32%;肿瘤直径<10cm且经连续2次以上治疗的15例为86.7%、53.3%、40%,存活期超过5年3例。另外PDT可使大范围的肿瘤内血管栓塞并减轻癌组织肿胀及肝区疼痛[31]。 10.4 治疗支气管肺癌 Hayata报道26例肺功能较差而无法接受常规治疗的早期肺癌患者,PDT后近期临床治愈率达100%,随访中9例死于其他原因,仅1例死于癌复发,16例无瘤生存,存活超过5年者3例。Mcaughan报道175例常规手段无法治疗的肺癌患者,I期患者16例,PDT后近期临床治愈率为100%,随访中全部健在,存活超过5年者15例;II、IIIA、IIIB、IV期患者的PDT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5、5.7、5.5、5.0个月,病情缓解时间和生存质量与已报道的大多数疗法相同。 10.5 治疗膀胱癌 郭友池报道40例膀胱癌PDT后近期临床治愈率达100%;随访期7~34个月,复发率为17.5%。Nseyo报道58例膀胱癌患者,均为膀胱内常规治疗无法控制的病灶,PDT后近期临床治愈率为84%;中位随访期50个月,存活率59%;其中31例病灶消失。 10.6 治疗口腔颌面部癌 2000年3月第四届欧洲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年会报道PDT治疗原发口腔颌面部癌108例,近期临床治愈率为87%;1年和2年复发率为18%和25%,生存率为97%和89%。由Tan组织的美国、欧洲和印度17个医学中心参加的PDT研究,治疗复发或再发的口腔颌面部癌80例,近期临床治愈率为58%,1年生存率为79%。PDT后患者的容貌和器官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10.7 治疗鼻咽癌 孙振权报道191例鼻咽癌患者,其中120例为放疗后复发,71例为放疗后残留癌。PDT后近期显效率为89.5%;随访期满5年的130例中, 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4.6%和25.4%。 10.8 治疗胸膜间皮瘤 Moskal报道40例胸膜间皮瘤患者,进行外科切除术后实施胸腔内PDT,其中位生存期和2年生存率分别是全组15个月和23%,I、II期患者为36个月和61%,III及IV期为10个月和0。PDT与外科切除恰当结合,可明显提高疗效[32]。 10.9 治疗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是指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如发生高度不典型增生,有发展为腺癌的倾向。食管切除损伤性大,功能结构遭破坏。放疗虽有效,但近期和远期副作用多,且只能治疗一次。而PDT可治疗广泛的粘膜病变,有效的消除Barrett食管的高度不典型增生,对早期腺癌也有良好效果。Ackroya等[33]在一项随机双盲的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口服ALA(30mg/kg)和安慰剂,4h后激光照射,随访24个月。结果观察组有16例患者病变缩小,平均缩小率为30%(0%~60%),并未发现短期或长期副作用。对照组仅2例缩小(P=0.001)。Etienne等[34]采用Temo-porfin为光敏剂,以514nm波长的绿光照射,治疗10例Barrett食管的粘膜内癌伴高度不典型增生或单纯高度不典型增生,共治疗15次,治疗后随访6~36月,全部治愈。作者认为PDT优于局部粘膜切除或热凝固术,因为Barrett食管内病变常呈多灶性,肉眼不易看清,而PDT作用广泛且有选择性,并能透入深层清除粘膜下病变。PDT的并发症为食管狭窄,发生率34%,治疗期间同时食管扩张可预防,少数病人需反复扩张。 Overholt报道100例Barrett粘膜病变患者,其中78例伴有重度异型增生,13例已发生浅表癌变。PDT治疗重度异型增生近期全部治愈,10例浅表癌变病灶完全脱落,3例Barrett粘膜完全消失;随访4~84个月(平均19个月)无复发。48例未行PDT治疗的Barrett粘膜中,11例出现重度异型增生,需补充治疗[35]。 总的来说,PDT具有以下特点:(1)对癌细胞有选择特异性;(2)不影响其它治疗并有协同作用,可重复治疗;(3)副作用小,相对安全;(4)治疗时间短,起效快。随着新的光敏剂的出现,激光器的完善及临床经验的积累,PDT将更完善,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选择。 12 光免疫治疗(Photo immuno therapy) 又称为抗体-靶光消溶(Antibody-targeted photolysis),虽然PDT是一种选择性疗法,光敏剂能较多地被吸收及潴留于肿瘤,人们一直在研究利用单克隆抗体携带各种光敏剂与肿瘤结合以达到更好的PDT效果。这种方法又称之谓光免疫治疗,其单态氧的作用点很可能在肿瘤细胞的膜以及靠近膜的细胞浆部位,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可以减少用药剂量与皮肤的光敏副反应。已见到的研究有结合BPD的治疗病例及锌酞菁的实验报告。 13 展望 由于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激光医疗仪器和新型光敏剂的不断开发,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拓宽如立体定向C02激光系统,立体定向Nd:YAG激光系统等通过光学编码器CT扫描及计算机处理,得到病灶定位坐标及精确的手术范围。近年来,金绿宝石和钦宝石激光的医学应用正在崛起,同时出现了多波长组合式激光系统[36]以及性能优良第二、三代光敏剂。可以相信,随着激光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激光及PDT在肿瘤的诊治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肿瘤PDT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7]。 13.1 和其它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PDT对皮肤、腔道粘膜表浅肿瘤的治疗有特别的优势,但只有与现行其它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别的方法的综合应用,才能更有效的进行肿瘤的治疗[38]。例如对恶性肿瘤、局部有明确的肿块,可首先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后,再采用光动力学疗法杀伤局部浸润的癌细胞,而对有部分表浅且界线不明显的癌前病变,亦可采用光动力学治疗[39]。 13.2 寻找或合成新的光敏剂 现有的PDT 疗法中,使用的光敏剂如血卟啉衍生物(HpD)、光敏素等在皮肤中排泄慢、滞留时间长,易产生皮肤光毒反应,治疗期间应避光20天以上;同时静脉HpD可达全身,在肝、肾、脾内较多,影响机体代谢[40]。为克服以上缺点,有必要寻找新的光敏剂。新型光敏剂的研究一直是PDT的研究重点之一。光敏剂是PDT的核心物质,PDT的提出、发展及应用都是随着光敏剂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新型光敏剂的开发研究对整个PDT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氨基酮戊酸(ALA)是一种低毒性、代谢快、疗效好的内源性光敏物。它可达到常规光敏剂相同的效果,而治疗病人仅需要避光1~2d。目前国内有人为了提高PDT的效果,进一步研制出ALA脂。它的光敏作用更强,在肿瘤内滞留性更好。其他新的光敏剂如酞氰类、叶绿素类、阳离子光敏剂等与传统的光敏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一定的开发价值[41,42]。 13.3 激发手段的改变 单纯PDT中多采用激光照射,因激光在肿瘤组织中穿透力受限,作用较表浅。因此,限制了PDT的进一步应用。近来的研究表明,放射线照射亦可激发光敏剂产生单态氧,杀伤肿瘤。放射线可激活照射范围的所有肿瘤组织中的光敏物产生光化反应,杀伤深部恶性肿瘤或转移灶,扩大了PDT治疗范围。亦有人报道超声波可激发某些光敏剂产生光化反应,杀伤肿瘤细胞[43]。 13.4 增效作用研究 PDT增效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增加光敏剂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和增加激光照射后产生光化作用[44]。有人将传统的光敏剂与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在体外连接后再输入体内利用单克隆抗体和PDT双重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也有人用脂质体包被光敏剂后输入体内来增加光敏剂在肿瘤中的含量[45]。 13.5 基因技术的应用 最近有人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对光动力学作用的敏感基因bcl-2转染给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对光动力学作用更加敏感,从而达到增加PDT作用目的[46],还有人将基因芯片的技术应用于光动力学疗法研究领域,发现HMME光动力学疗法可以诱导肝癌细胞HEPG2发生凋亡,并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探讨了线粒体诱导的细胞凋亡参与光动力学疗法对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展,一定会制造出更理想的光敏剂、更先进的激光仪,PDT一定会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理想选择。 |
肿瘤光动力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简介:
引言
目前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001年,美国癌症统计报告预测新增病例126.8万,死亡人数55.3万。我国2002年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有癌症患者300多万,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世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