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口服硫酸钡,检查胃腔内有无病变。近年来开展的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更能清楚地显示胃粘膜的微细改变,这是胃癌筛查常用的基本手段。
2. 纤维胃镜检查及镜下活检:经口将纤维胃镜送至胃内,在直视下观察胃粘膜的全貌,对有病变的部位可通过咬检钳咬取组织行病理检查,也可对病变区用毛刷刷出组织涂片行细胞学检查。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及范围等,对肿瘤能否切除的估计较为准确。对可疑胃癌而活检未能证实者,可作如下进一步检查:放大内镜、染色活体内镜检查、荧光检测诊断。如不具备以上方法,应密切随访,胃镜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3. 大便潜血试验:由于胃癌常伴肉眼不能发现的出血,故需作大便潜血试验。约50%的胃癌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阳性。
4. B超检查:判定胃癌转移状况,包括肝、胰、腹腔淋巴结、卵巢转移等。
5. 超声内镜:需了解胃癌浸润深度时,可选用超声内镜,常用于术前分期,尤其是对进行术前化疗的患者进行术前分期,以利于化疗疗效判断。
6. CT检查:B型超声检查有占位病变、需进一步检测与验证时选用。CT可进一步了解胃癌的浸润深度和范围;了解胃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了解有无肝、脑、肺等处转移;了解胃癌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这些情况的了解可以帮助进行胃癌的分期。
7. 针刺细胞学检查:用于对浅表肿大淋巴结进行定性检查。腹腔内有占位病变需要定性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行针刺细胞学检查。
8. 浅表肿块或淋巴结活检:需确定是否为转移癌时采用。
9.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EA、CA199等,仅作参考指标,不能以此确诊。
10. 开腹探查:确定胃内有占位性病变,经以上检查均未能确诊时采用,开腹后切取肿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