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药品说明书与价格首页 >> 抗肿瘤药 >> 诊疗手册 >> 肿瘤科普常识 >>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

2009-11-29 00:34:16  作者:新特药房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浏览次数:38  文字大小:【】【】【
简介: 癌症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 肿瘤导致的止血异常有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肿瘤引起的血栓与其他原因所致血栓有所不同,后者一般影响下肢深静脉,且为孤立性,而肿瘤的静脉血栓可为游走性 ...
    癌症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

    肿瘤导致的止血异常有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肿瘤引起的血栓与其他原因所致血栓有所不同,后者一般影响下肢深静脉,且为孤立性,而肿瘤的静脉血栓可为游走性,可累及浅、深静脉及一些少见部位(如上臂和胸部)。

    在部分癌症患者中,静脉血栓可为首发症状,直到其发生后数月甚或数年才发现肿瘤。静脉血栓是癌症的重要并发症,大约可在4%~20%的患者中发生;动脉血栓较少见,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胰腺、胃、脑、卵巢、肾和肺癌以及转移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最高,近来发现淋巴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亦高。

    癌症患者接受化疗时,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6.5倍,沙立度胺可致7%~10%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化疗可使5%~13%的Ⅱ期乳腺癌患者、17.6%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和10.6%的进展期卵巢癌患者发生血栓。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可引起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另外,他莫昔芬用于乳腺癌预防或治疗也会增加静脉血栓危险。一项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显示,接受他莫昔芬预防的高危健康女性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年发生率为0.314%,而安慰剂对照组则为0.084%,两组的肺栓塞(PE)发生率分别为0.069%和0.023%。在Ⅱ期乳腺癌患者中,化疗加他莫昔芬治疗与单纯化疗相比血栓危险也增加。

    接受同样手术的癌症患者与非癌症患者相比,DVT发生率增高2倍,致死性PE发生率增高3倍。日本妇科肿瘤学会统计数据显示,1991-2007年间接受子宫切除的子宫癌患者PE增加了6.5倍,DVT增加了3.5倍,子宫恶性肿瘤患者的PE和DVT发生率比良性疾病子宫切除者高出16倍。

    Trousseau报告的血栓性静脉炎是恶性肿瘤先兆,但对原发性DVT患者是否有癌症危险还存在争论。一般认为,年龄较大患者若出现原发性DVT应警惕是否有隐匿性癌,对男性患者应注意前列腺癌、结肠癌和膀胱癌危险,对女性患者应注意结肠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危险,应进行相关筛查。

    诊断与防治

    恶性肿瘤止血障碍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和肿瘤细胞转移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癌症患者的止血障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有DVT(在实体瘤常见)、DIC(在恶性血液病和广泛转移癌多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临床应注意静脉血栓栓塞(VTE)还可发生于肾脏和肠系膜等少见部位。近年来还报告了一种发生于癌症化疗的致死性并发症,即肝静脉闭塞性疾病(VOD)。严重的DIC伴致死性出血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DIC还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恶性肿瘤止血障碍的诊断

    静脉血栓的诊断主要依靠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等方法,特殊部位静脉血栓有时需要应用放射性碘(125I)标记的纤维蛋白原等定位。DIC的诊断应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早期发现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或易栓状态,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血栓形成或DIC,还可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最终延长患者生存期。目前已有不少方法可检测止血功能的各方面改变,例如检测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在血浆中出现的标志物,包括凝血因子活性形式(如凝血因子Ⅶa)、凝血酶原裂解产物(如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时裂解的多肽片段F1+2)、纤维蛋白原水解产物(如纤维蛋白肽A)。各种标志物在外周血循环中存在时间不同,因此须把握取样时机。此外,肿瘤细胞可释放两种主要促凝物质组织因子(TF)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P),对此进行测定能提供重要信息。有学者还提出,TF和CP可用于分析“微小残留肿瘤”,TF是未分化肿瘤(如肺癌或耐全反式维甲酸白血病细胞)标志物,CP是分化的肿瘤(如全反式维甲酸敏感的白血病细胞)标志物。

    恶性肿瘤止血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对合并静脉血栓和PE的恶性肿瘤患者,可应用抗凝药(如华法林、肝素和水蛭素)和溶栓药(尿激酶、重组链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抗凝药主要阻止血栓发展,对已形成血栓应该用溶栓药。

    对高凝状态一般有下列治疗方法:① 激活纤溶系统,恶性肿瘤细胞被纤维蛋白包绕,纤溶可使肿瘤细胞由瘤体脱落而失去活力,从而减少肿瘤促凝物产生,抑制肿瘤生长;② 应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肝素可治疗TF引起的高凝状态,低分子量肝素(LMWH)作用更明显,肝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血小板联合还能抑制肿瘤转移;③ 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昔单抗不仅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且还抑制肿瘤生长和血行转移;④ 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血管生成抑制素(angiostatin)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有利于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链接

    ASCO肿瘤患者VTE预防和治疗指南

    200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发布了《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指南》,其主要内容摘选如下。

    1. 对住院患者,在无出血和其他抗凝药禁忌证时,推荐应用抗凝药预防。

    2. 对接受全身化疗的门诊患者,不推荐抗凝药常规预防。接受沙立度胺、来那度胺或地塞米松治疗的患者是血栓高危患者,应进行预防。接受沙立度胺或来那度胺加化疗和(或)地塞米松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须用抗血栓药。亟须建立门诊患者静脉血栓多标志物检测系统。

    3. 所有接受大手术的患者都应考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接受开腹手术、腹腔镜检查或开胸手术超过30分钟的患者应预防血栓,可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或LMWH,有出血高危因素或活动性出血者除外。预防应在术前或术后尽早开始。机械性方法可联合药物治疗,但不能作为唯一方法,除非患者因活动性出血而禁用抗凝药。药物和机械联合方案可改善预防效果,尤其对高危患者。对接受腹部大手术或盆腔手术并有高危特征(如术后肿瘤残余、肥胖和既往有VTE病史)者,术后预防应持续7~10天。

    4. 对于已确诊的静脉血栓患者,应预防血栓复发,抗凝治疗最初5~10天优先选用LMWH。抗凝治疗持续至少6个月者,LMWH是首选,若LMWH无法得到也可用维生素K拮抗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达2~3。6个月后,对于特定的进展期患者(如有转移瘤)和接受化疗者应考虑长期抗凝治疗,这一推荐是根据专家组一致意见提出的,尚缺乏临床试验资料。仅对有抗凝治疗禁忌证和长期LMWH充分治疗后静脉血栓仍复发的患者插入静脉滤器。对确诊有静脉血栓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推荐应用抗凝药,须仔细监测以限制出血并发症危险,但有活动性颅内出血、近期手术、已有出血倾向(如血小板<50000/μl)或凝血异常者应避免应用抗凝药。对已确诊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推荐抗凝药治疗,须仔细监测并调整剂量以免抗凝药超量及进一步增加出血危险。

    5. 对未确诊静脉血栓的癌症患者,不推荐用抗凝药改善生存,应鼓励其参加抗凝药作为标准抗癌治疗辅助用药的临床试验。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更多

· 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治...
· 0DNA拓扑异构酶和端粒酶...
· 卡介苗膀胱灌注的副作用...
· 肝癌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
·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 生物反应调节剂肿瘤治疗进展
· 转移性肾细胞癌治疗现状...
· 2009最新肾癌诊治指南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

推荐文章

更多

· 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治...
· 0DNA拓扑异构酶和端粒酶...
· 卡介苗膀胱灌注的副作用...
· 肝癌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
·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 生物反应调节剂肿瘤治疗进展
· 转移性肾细胞癌治疗现状...
· 2009最新肾癌诊治指南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

热点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