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鲁唑-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的药理作用
2010-03-25 13:06:04 作者: 新特药房 来源: 互联网 浏览次数: 44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简介:
内容导读:利鲁唑化学名2-氨基一6一三氟甲氧基苯并噻唑开发与上市厂商(法/美)Rhone—PoulencRorer公司开发,1996年首次在美国上市。利鲁唑药效分类谷氨酸盐拮抗剂,利鲁唑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
内容导读:利鲁唑化学名2-氨基一6一三氟甲氧基苯并噻唑开发与上市厂商(法/美)Rhone—PoulencRorer公司开发,1996年首次在美国上市。利鲁唑药效分类谷氨酸盐拮抗剂,利鲁唑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或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种渐进的致命性神经变性疾病。该病有两种发病形式,肢体发病或延髓发病,两者均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丧失,导致渐进性和不可逆的肌肉消瘦和无力。 |
利鲁唑化学名2-氨基一6一三氟甲氧基苯并噻唑开发与上市厂商(法/美)Rhone—PoulencRorer公司开发,1996年首次在美国上市。 1:药效分类:谷氨酸盐拮抗剂 2:药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或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种渐进的致命性神经变性疾病。该病有两种发病形式,肢体发病或延髓发病,两者均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丧失,导致渐进性和不可逆的肌肉消瘦和无力。尽管该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弄清,但谷氨酸毒性是神经元损伤的一种可能病因因此目前已将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水平的药物作为可行性疗法。苯并噻唑类药物利鲁唑就是这类抗谷氨酸药物,其神经保护作用机理复杂,涉及几个不同过程。已经知道的是它能抑制谷氨酸在突触前释放并能与受体结合防止谷氨酸的激活。本品也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体上的电位依赖性钠通道失活.刺激依赖G蛋白的信号传导过程。在体外,本品能保护所培养的运动神经元免受谷氨酸激活的毒性影响,并防止ALS病人因缺氧或暴露于CSF中的毒性因素而导致的神经元死亡。在脊柱运动神经元变性的小鼠模型中,本品能改善其可动性。口服给药后,本品能被迅速吸收,给药60-90分钟内达到血药浓度峰值。约90%的药物被吸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0%。本品经肝代谢,主要随尿排出,消除半减期为9—15小时。
3:临床评价:在最初的一项包括155例AIS患者的双盲研究中,本品治疗组病人l2个月生存率为74%,而安慰剂组为58%。此外,延髓发病病人的1年生存率,本品与安慰剂组分别为73%和35%,丽肢体发病病人的1年生存率两者分别为74%和64%。研究还证实,经本品治疗的病人其肌肉减退明显较慢。在第二项包括959例AIS病人的多中心双盲试验中,又一次证明本品治疗组生存率明显较高(57%对50%)。但治疗18个月后肢体发病亚组与延髓发病亚组闻或在肌肉测试中未发现有显著差异。考虑到研究中AIS病人生存结果有较大差异,为对这些结果作进一步评价,还要使用c模型(补偿已知的预后因素)。该模型证实治疗18个月后治疗组病人死亡危险率降低了35%。
4:适应症:本品适用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治疗,延长生命或机械换气时间。但不适用于其他形式的运动神经元疾病。
5:不良反应:一般来说,本品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乏力、恶心、头痛、腹痛、呕吐、肝功能测试值升高、头晕、心动过速、嗜睡、口周感觉错乱。
本品使用时应注意: (1)在专家指导下开始治疗; (2)伴严重肝病的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轻、中度肝病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要监测血清转氨酶值,若转氨酶水平升高至正常值的5倍时,需中止治疗; (4)提醒病人报告因轻微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的发热性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