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方法:CNV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3例3眼,男性,年龄58~75(平均62岁)。玻璃体脉络膜积血病程6~12d(平均8±4.3d)。术前视力2眼手动,1眼无光感。眼压16~28mmHg(平均19±4.8mmHg)。2眼伴前房红褐色积血,3眼伴重度玻璃体混浊。FFA显示既往均有黄斑区CNV,其中1例健眼有玻璃膜疣。屈光力正常。眼轴22~24mm,双眼无显著性差异(P>0.05)。B超均显示玻璃体积血、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并脉络膜脱离。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脉络膜上腔放血、巩膜外环扎、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血管膜和积血块清除、视网膜复位及眼内硅油充填术。追踪观察6~34mo。 结果:所有患者均为一次手术即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术中发现脉络膜下液为黑红色血性积液,玻璃体积血呈灰黑色,术毕脉络膜和视网膜平复。术后2眼发生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nterior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aPVR),1眼再次手术。最终在取出硅油后,2眼(67%)视网膜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视力0.05~0.1,1眼无光感。 结论:CNV所致的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非常少见,这类患者眼部病变发展迅速,脉络膜上腔积血可渗透到前房,眼压正常或偏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CNV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3例3眼,均为男性,年龄58~75(平均62)岁。AMD病程2~6mo,玻璃体脉络膜出血病程6~12d(平均8±4.3d)。术前视力2眼手动,1眼无光感。眼压16~28mmHg(平均19±4.8mmHg)。2眼伴前房红褐色积血,3眼伴重度玻璃体混浊。FFA显示既往均有黄斑区CNV,其中1例健眼有玻璃膜疣。屈光力正常。双眼轴22~24mm双眼无显著性差异(P>0.05)。B超均显示玻璃体积血、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可见具有典型的穹隆样外观的脉络膜脱离,严重者可见后极部视网膜广泛隆起向前与晶状体相贴呈对吻状。 脉络膜上腔充满典型的不透明区,提示有血凝块存在。 1.2方法 2结果 2.1脉络膜上腔积血的引流情况 所有患者均为一次手术即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术中发现脉络膜下液为黑红色血性积液,玻璃体积血呈灰黑色。术毕见脉络膜和视网膜平复。 2.2术后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情况 术后2眼发生aPVR,1眼再次手术,另一眼放弃手术。术后3~6mo取出硅油,最终2眼(67%)视网膜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视力0.05~0.1,放弃手术的1眼无光感。 3讨论 3.1自发性大量脉络膜上腔出血的高危因素 关于外伤及内眼手术导致的脉络膜上腔出血研究较多,而自发性大量脉络膜上腔出血非常罕见,仅见于单个病例报道。自发性脉络膜出血常常难以查到确切原因,出血前也无明确诱因[1]。文献报道[2],可能与视网膜下或脉络膜新生血管有关。 新生血管形成在各种病理状态中起重要作用,CNV形成是AMD的一个主要并发症。本组病例均合并有AMD,既往FFA显示黄斑区CNV。CNV通过Bruchs膜裂口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同时巨噬细胞也分泌生长因子,促使内皮细胞、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形成新生血管膜。Green等[3]推测,盘状病变的动脉硬化可以导致大量眼内出血。研究认为[4],外层脉络膜血管小而脆,易发生自发性破裂而引起出血,血液从脱离的色素上皮边缘扩散至视网膜下间隙,从而导致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下及色素上皮下出血。Lewis等[4]对3名接受抗凝治疗的大量视网膜下及玻璃体积血患者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研究证实:CNV及盘状病变和视网膜下及色素上皮下出血有关。Yang等[5]报道,5名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患者中4名有AMD病史。这说明AMD是导致脉络膜上腔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1)药理学因素:溶栓剂的应用。有文献报道,应用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链激酶,低分子肝素(速避凝)和华法林后会导致自发性前房积血,结膜下出血,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下出血及眼眶出血[611]。在对83名黄斑变性合并大量视网膜下及玻璃体出血的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19%的患者在出血时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12]。长期持续应用抗凝剂进行治疗的患者,眼内出血的危险进一步增加[4]。 而本组病例此类药物应用史不详。 (2)全身危险因素:高血压,严重的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老龄[6,1113]。全身性病变并发脉络膜血管和睫状体血管硬化及脆性增大,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更容易破裂[10]。以往报道的自发性大量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患者,在全身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史[610]。Yang等[5]的研究亦显示5例自发性大量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患者中,4例有高血压病史。同时研究显示,老龄对抗凝剂的反应增强[14,15]。本组病例年龄较大,平均62岁。 血管在进入脉络膜上腔时的切力使血管破裂,直接导致脉络膜上腔出血[17]。据van Meurs等[25]报道,瓦尔萨尔手法(用力呼气,抵住关闭的声门,以增加胸内压)也可引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这种手法可能增加巩膜上静脉压,从而增加坏死的睫状动静脉壁的压力梯度,促使它们破裂。本组患者中均未进行此项操作。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发生率增加。 3.2 手术时机 理想的手术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何时进行手术可获得最好的视力目前尚无定论。Chu等[26]报道,脉络膜上腔出血的血凝块液化时间为7~14d,如手术时间过早,积血尚未充分液化,引流困难;如拖延时间过长,出血机化导致视网膜发生严重的增殖,手术成功率低,因此,脉络膜上腔出血后7~14d行引流术较好。在凝血块完全液化后进行引流,切口不需扩大,从而极大限度地减少穿刺引起的再次出血及对视网膜的损伤,同时又能充分引流而实现眼内组织的理想的解剖复位。B超由于可以确定脉络膜上腔凝血块的液化,因而对于引流术的时间确定有决定性价值,观察期间定期复查B超,判断积血液化程度。本组病例均在出血后7~14d进行手术,效果较好。 3.3 手术技巧 3.4 病例特点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效果 |
脉络膜新生血管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临床分析简介:
【摘要】 目的:描述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
方法:CNV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