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哮喘炎症机理的学说日益被人们接受,确立了对哮喘以抗炎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的治疗原则。抗炎治疗主要在哮喘缓解期进行,故称预防性治疗。用于预防性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抗过敏药物两大类。 一、变应原吸入气道,促使机体产生IgE并附着于气道内肥大细胞表面使之致敏。 二、变应原再次进入气道时即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钙离子内流并激活细胞内酶系统,从而使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三、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leukotrsenes,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actor,PAF)等作用于气道粘膜和平滑肌引起速发性哮喘发作,同时吸引和激活气道内的其他炎性细胞。 四、气道内嗜酸细咆、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被激活,释放气道上皮毒性物质或细胞因子诱发和加重AAI,造成迟发相哮喘反应和支气管高反应性(BHR)。AAI作用,但作为一种可供临床防治哮喘的抗过敏药,不仅要疗效确实,还要长期用药安全。 抗过敏药大致可分为非抗组胺类和抗组胺类, AAI是慢性过程,既使缓解期也有AAI存在,因此常需长期用药以预防和控制AAI。由于抗过敏药安全性较大,故可长期使用。 吸入用抗过敏药 吸入给药是目前防治哮喘的主要给药方式,其特点是剂量小,疗效确切和副作用少,非常适宜长期预防性给药。 色甘酸钠,是最早问世的吸入用防治哮喘的药物,近几年证实它还具有抗AAI效应。色甘酸钠可抑制变应原诱发的速发相和迟发相哮喘反应,并可降低BHR。长期吸入色甘酸钠对绝大多数轻中度哮喘具有良好预防作用,在吸入3~4周后作用达高峰。长期大剂量吸入对人体无害,迄今仍是预防哮喘的主要药物之一。 口服用抗过敏药 尽管吸入给药有种种优点,但临床界仍习惯于采用口服抗过敏药来防治哮喘,认为哮喘不仅仅是气道局部的疾病,除涉及到全身病理学改变如周围血嗜酸细胞激活外,往往还可伴有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因此口服给药更有利纠正患者的特应性素质,比吸入治疗较为全面。口服抗过敏药对儿童哮喘似比成人哮喘更有效,因此儿科医生比内科医生更易接受口服抗过敏药。随着一些具有抗AAI作用的抗过敏药问世,其在防治哮喘中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目前防治哮喘的口服抗过敏药有以下几种。 卓苄酞嗪,用于防治哮喘已有十余年,口服、吸入皆有效。其药理作用广泛,可多途径阻断AAI。该药不仅可抑制肥大细胞、嗜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释放活性,还有很强的拮抗组胺、LTs、PAF和5-羟色胺的作用,以拮抗LTs的作用尤为显著。长期服用还可降低BHR,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过敏药物。 酮替芬,1976年问世。其药理机理广泛,主要有:①抑制肥大细胞、嗜酸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②拮抗组胺、LTs、PAF等介质;③调节T淋巴细胞、抑制IgE合成;④抑制气道内炎性细饱浸润。酮替芬除对过敏性哮喘有效外,对运动性哮喘、阿司匹林性哮喘和职业性哮喘也有效,对儿童哮喘的疗效优于成人。双盲研究表明长期口服酮替芬在改善哮喘症状上与色甘酸钠相似,但酮若芬可以同时改善患者的过敏性鼻炎或特应性皮炎的症状,用药也较方便。通常连续口服该药3周后病情趋向稳定,6~12周出现最强效应,表明其疗效是在控制了AAI才显示出来.由于酮替芬的拮抗炎性介质作用,也可产生较快的抗哮喘作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哮喘患者服用酮替芬后也可逐渐减少激素的用量。酮替芬的主要副作用是困倦或嗜睡感,服用2~3周后该副作用可减轻或消失。与茶碱合用可减轻该副作用,并可抵消茶碱的中枢兴奋作用.儿童服用酮替芬中枢抑制作用可不明显。常规口服剂量成人为lmg,每日2次。儿童剂量过去曾按体重给药疗效欠佳,经加大剂量后发现疗效好且无中枢抑制作用,因此有人推荐1周岁以上儿童即可给予与成人相同剂量。 西替立嗪(cetirizine,仙特敏),为羟嗪的羟酸衍生物,是较强的H1受体拮抗剂,近年研究证实可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并可抑制气道的嗜酸细胞浸润,提示有抗AAI效应。口服1小时作用达高峰,半衰期为8~10小时。Bousquest等对97例花粉过敏性哮喘患者进行了双盲研究,证实给予西替立嚷15mg,每日2次,连用4周可明显改善症状和肺功能,疗效优于特非那丁60mg每日2次。 van等给需长年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哮喘患者每日服用西替立嗪30mg后证实,可以改善哮喘症状,并可减少糖皮质激素吸入量的50%。西替立嗪还可用于运动性哮喘的防治,单次吸入西替立嗪10mg可以防止或减轻运动性哮喘的发作。临床用于防治哮喘的剂量为10~15mg,每日2次,也可配制5~10mg/ml的溶液雾化吸入。 特非那丁(terfenadirle,敏迪) 1982年问世,80年代后期试用于防治过敏性哮喘并取得一定疗效。该药为四环类Hl拮抗剂,近年研究证实还可抑制肥大细咆释放组胺和拮抗LTS、PAF的作用。口服2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半衰期4~5小时。单剂量口服180mg可产生比色甘酸钠大3一5倍的气道保护效应。防治哮喘的常规剂量为120mg,每日2次。该药对过敏胜鼻炎也有效。 氛来洛斯(amlexanox)80年代中期问世。该药通过抑制5一脂氧合酶的活性来阻断LTs的合成而达到其抗AAI的目的。研究证实它还具有抑制肥大细胞的释放活性。临床上防治哮喘的总有效率可达83.6%。口服给药可同时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临床常用量是50~100mg,每日2次。 依布司特(ibudilast)是80年代中期合成的药物。该药是一种LTs拮抗剂,初期研究表明该药可以拮抗LTs诱发的气道平滑肌痉挛,近年研究证实该药还可抑制PAF的活性。病床上防治哮喘的效果优于曲尼司特,但该药对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均无改善作用。临床常用量为10mg,每日2次。 曲尼司特,70年代中期问世,是一种可口服的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可以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LTs。口服给药在改善哮喘症状的同时,对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亦有改善作用。临床有效率达68%,以儿童哮喘疗效较好。临床常用量是100mg,每日3次;儿童用量为每日5mg/kg。 奥沙米特(oxatomjde),是50年代中期合成的,药理作用较广泛,除有较强的拮抗组胺作用外,还可拮抗PAF和LTs,近年证实该药还有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的作用。由于可多途径阻断AAI过程,临床疗效较好。该药目前主要用于防治儿童哮喘,临床常用量为每日0.5mg/kg。剂型有30mg片剂和2%的干糖浆。 奥萨格雷(ozagrel),是90年代初问世的新型抗过敏药,其药理作用主要与抑制PAF的活性有关,同时还有抑制血栓素A:的作用。双盲研究证实该药防治成人哮喘的效果优于卓苄酞嗪。目前主要用于成人哮喘的防治,但对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均无改善作用,临床常用剂量是200mg,每日2次。 |
抗过敏药治疗哮喘研究进展简介:
近年来随着哮喘炎症机理的学说日益被人们接受,确立了对哮喘以抗炎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的治疗原则。抗炎治疗主要在哮喘缓解期进行,故称预防性治疗。用于预防性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抗过敏 ... 关键字:抗过敏药治疗哮喘研究进展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推荐文章更多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