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回顾
5-氨基水杨酸
目前认为,5-氨基水杨酸对CD的疗效非常有限。
抗生素
甲硝唑与环丙沙星对CD有一定疗效,但不主张在CD 中单用抗生素或进行抗分枝杆菌治疗;在有细菌感染或过度生长、肛周病变时可用。
激素
九成以上CD患者会接受激素治疗。在诱导缓解治疗期间,激素疗效肯定;全身激素疗效略优于表面激素。然而,激素可增加感染机会,不应长期使用。
免疫抑制剂
包括硫唑嘌呤在内的免疫抑制剂目前应用广泛,是激素减量期的常规治疗药物;与生物制剂联用,疗效增强,可作为诱导缓解后的维持治疗用药。荟萃分析显示,免疫抑制剂治疗CD的效果优于安慰剂;疗程17周以上效果好;治疗后无须接受激素治疗者增多;副作用包括过敏、白细胞减少、胰腺炎、消化道反应、淋巴瘤风险增加。陈教授的个人体会是,因为患者用药量差异大,最好监测血药浓度。西方研究显示,嘌呤代谢酶可被用作疗效和毒性的判断手段。
生物制剂
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单抗可降低CD活动度、促进瘘管愈合、减少住院和外科手术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研究显示,生物制剂在诱导和维持缓解等方面,优于安慰剂。抗TNF单抗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输液或注射部位反应、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过敏等。约三成患者可对抗TNF单抗表现出原发性无应答。此外,患者还可能存在初次治疗有效,但二次治疗无应答的问题。当患者对生物制剂出现失反应时,医生应重新评估炎症活动度,排除并发症,缩短用药间隔并增加用药量,讨论转到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对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副作用者,可换用另一种生物制剂;应在治疗12周内确定是否为原发性无反应。
目前有学者主张早期干预,特别是在活动性炎症时。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水平或可监测炎症活动度以指导治疗;优化治疗缓解后,患者可继续接受常规剂量治疗,但不能恢复常规用药间歇;生物制剂的血清浓度与黏膜愈合程度正相关。
研究展望
干细胞移植
1993 年,研究者发现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病后,患者伴随的CD病情得到缓解,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免疫重建。西班牙一项研究显示,25例恶性肿瘤合并炎症性肠病(IBD)的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1患者的IBD病情得以缓解。2003 年,美国首次将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CD临床研究。12例活动期难治性CD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1例缓解。此后欧洲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对CD的缓解率为75%。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近年来开展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研究发现,移植可使受损黏膜愈合,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NOD2 基因多态性
新近一项研究初步显示,NOD2基因多态性可预测CD 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该结果促使我们向个体化治疗迈出了第一步。
治疗策略
新目标
CD治疗新目标包括长期无激素缓解、黏膜愈合、防止术后复发和个体化治疗。
新观念
目前新治疗理念认为应加速治疗过程,一开始便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欠佳即应用生物制剂;甚至建议患者早期即接受降阶梯治疗(图),因起病2年内狭窄、穿孔、瘘、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较少,故应尽量在2年内控制病情。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出现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包括确诊时年龄<40 岁、病变广泛、肛周病变、深溃疡、狭窄或穿透性病变、手术史等。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最好早期进行免疫抑制剂联合生物制剂的降阶梯治疗;对于无高危因素者,可进行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加速治疗,若治疗无效可改用降阶梯疗法。利弊权衡总之,降阶梯治疗利大于弊,其优点包括高效、并发症少、手术和住院率低、一级黏膜治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