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上报申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芬克罗酮(Phenchlobenpyrrone)临床试验报告作出了批复。审批结论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经审查,芬克罗酮符合药品注册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意进行Ⅰ期临床试验。这标志着历时10余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1035”专题、“863”专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中科院“九五”、“十五”重大项目专题、云南省重点资助项目,共有5个单位的8个研究组数十人参与的该项药物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芬克罗酮以不同类型地取代吡咯烷酮新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改善老年性痴呆、各种记忆障碍的一类创新药物为研究目标,开展了历时10余年的研究,于2004年完成了全部的临床前试验,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临床研究。
该药物是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郝小江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蔡景霞研究员带领科技人员共同合作研究的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药物研究院等5个单位的8个研究组数十人参与了该药物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芬克罗酮的药物化学研究、原料药的合成研究、药理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研究、药物质量研究和制剂研究等一系列围绕一类创新药物临床前的研究试验。
该药物的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在于:
完成了系统的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先后合成各种取代吡咯烷酮新化合物100余个,以平滑肌细胞的钙拮抗活性配合对神经细胞的钙拮抗活性作为初步评价指标,研究了取代基类型、取代位置、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对活性的影响,目前为止的研究结果,芬克罗酮为最佳选择。
化学结构得到创新。与国外发展的吡咯烷酮类促智药不同,芬克罗酮为吡咯环上取代的吡咯烷酮类化合物;与黄皮酰胺不同,芬克罗酮二取代为反式,且不具双羟基和氮烷基,苄基取代亦不同,其化合物通式不被黄皮酰胺所申请的国内外专利所覆盖,故其通式为申请者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中权利要求所保护的内容。
合成工艺取得进展。为合成取代吡咯烷酮类化合物新的合成方法,中间体为新结构,故合成方法及中间体皆属于发明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内容。经过数年的改进,目前的工艺利于规模化,重现性较好。
发现了芬克罗酮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高选择性的神经细胞钙拮抗剂。
改善各种记忆障碍的作用。各种改善记忆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芬克罗酮的药物效价为阿尼西坦的8~1000倍,并且具有口服起效快、吸收好、可通过血脑屏障、安全性高的特点。
完成了初步作用机制研究。药理学研究表明,芬克罗酮在有钙激动剂存在或缺血、缺氧使脑内谷氨酸和神经细胞胞内钙病理性增高情况下,显示较强的钙拮抗作用(接近尼莫地平),因而对脑缺血、缺氧、应激和谷氨酸等递质过度升高和β-淀粉样肽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同时,芬克罗酮是一种非竞争性的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其对甘氨酸诱导的氯离子电流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之一。
该项研究已申请发明专利4件,并已全部授权。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