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剂肾毒性作用的机制包括以下三方面:对比剂的直接化学毒性(离子性及含碘物质)、渗透毒性及组分中与黏度相关的毒性。其中渗透压及黏度是导致对比剂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明确致病机制对认识及防治对比剂肾病大有裨益。
渗透压与黏度,哪个更重要?对比剂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
对比剂渗透压对肾脏的损害
渗透压导致肾损害的可能机制 在应用对比剂后,肾血管首先短暂扩张20分钟,然后痉挛性收缩4小时甚至更长。上述现象一方面会导致肾脏血流出现盗血效应,即血流从相对缺氧的肾髓质流向肾皮质,从而加重肾髓质缺血,使氧供减少;另一方面,对比剂通过渗透性利尿作用,可增加髓外钠的吸收和运送,提高肾髓质的代谢量与氧需求量,进一步加重髓质缺血缺氧损伤。研究表明,在此过程中导致血管收缩的腺苷、内皮素与自由基有所增加,而舒张血管的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则相应减少。
另有研究显示,静脉肾盂造影后,高渗对比剂与肾血浆流量减少有关(取决于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60分钟时影响最严重,120分钟时恢复正常,且高渗对比剂致血管收缩作用强于低渗对比剂。
此外,血浆内皮血管收缩素水平与肾内血管收缩一致,在注射对比剂5分钟后水平升高,30分钟后恢复基线水平。因此,这种肾脏血管改变常被认为与球管反射失调及血管舒张-血管收缩激素比例失衡有关。
高渗对比剂的危害 应用高渗对比剂后,肾组织活检可见局灶性或弥漫性近端肾小管细胞质空泡形成,这是对比剂肾细胞毒性的最直接证据,也是渗透性肾病的组织学特征。对比剂除自身会增加氧自由基外,还能通过降低肾皮质抗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加氧自由基生成。此外,高渗对比剂还会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阻塞肾小管,并导致免疫反应。
目前认为,高渗对比剂对高危(原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龄等)患者的肾损害较低渗或等渗对比剂更大。一项纳入21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肌酐>1.5 mg/dl)在内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前瞻性研究显示,高危患者应用低渗对比剂后对比剂肾病发病率为12%,低于高渗对比剂(27%),但肾功能正常患者(伴或不伴糖尿病)应用两种对比剂后对比剂肾病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然而,至今多项临床研究(如NEPHRIC、CARE、ACTIVE等)未得到低渗与等渗对比剂相比,对高危患者肾毒性差异的一致性结果。
对比剂黏度对肾脏的影响
黏度导致肾损害的可能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内液体黏度低于血浆,使用高黏度对比剂(特别是二聚体等渗对比剂)后,集合小管内流体阻力及肾小管内压力会增加,造成肾小球滤过率及髓质血流减少。对比剂甚至可能导致小管堵塞,从而影响肾脏滤过功能。有研究表明,使用等渗对比剂的黏度比高渗和低渗对比剂对温度的依赖性大。在14℃时,等渗对比剂黏度增加是高渗或低渗对比剂的2倍,而三者在37℃时的差别不明显。
渗透压之外致病因素的探索 对17项高危患者使用血管对比剂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使用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iodixanol)与低渗对比剂碘帕醇(iopamidol)时对比剂肾病发生风险相当,但均明显低于碘海醇(iohexol)。虽然iohexol和iopamidol的渗透压相近,但iohexol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iopamidol,提示渗透压之外的其他因素参与了渗透压≤800 mOsm/kg 对比剂所致的对比剂肾病。
研究表明,高渗对比剂碘酞酸盐(iothalamate)会明显降低肾髓质氧分压至对照组的1/3,且等渗对比剂碘曲仑(iotrolan)较低渗对比剂碘普胺(iopromide)更易降低局部氧分压。对57925例应用等渗或低渗对比剂接受冠脉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情况的分析后发现,与离子型低渗对比剂碘克酸(ioxaglate)和非离子型对比剂iohexol相比,等渗对比剂iodixanol导致对比剂肾病的概率更高。
思考
对比剂的肾脏毒性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直接细胞毒性。对比剂一方面可通过渗透压来影响球-管反射,进一步改变肾脏血流动力学;另一方面可通过直接细胞毒性来破坏肾脏血管收缩-舒张平衡,使肾脏缺血缺氧导致肾细胞凋亡或坏死。此外,对比剂黏度会增加其在肾脏的停留时间及浓度,并通过改变肾集合小管的压力来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各项研究中低渗、等渗对比剂的临床试验不一致的结果似乎提示,对比剂肾损害除了考虑渗透压外,黏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