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Erasmus大学的Janesen教授比较了包括干扰素、治疗性疫苗在内的免疫调节治疗和以核苷类似物为代表的直接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以及在疗程、副作用等问题上的优缺点,强调抗乙肝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在对病毒以及患者的自身情况充分评估后进行个体化选择,包括病毒的基因型、乙肝病毒-DNA水平、ALT水平、HbeAg的情况、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患者的耐受情况、依从性和经济条件。因此他提出: 1、由于乙肝病毒不同于HIV,单药抗乙肝病毒治疗仍然可以获得持久的病毒抑制(长效干扰素)和病毒耐药的低发生率(恩替卡韦),联合治疗在初治患者中是不必要的,推荐联合治疗应用于不完全早期应答(耐药发生率高)或已有病毒学突破的患者。 2、在PEG-IFNα-2b(佩乐能)单药治疗和PEG-IFN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比较中,虽然在52周停止治疗时联合治疗具有更强的乙肝病毒-DNA抑制,但在停药后的随访中发现,在78周时两者的乙肝病毒-DNA抑制程度相似。他提出对疗效的判断应更多的著眼于停药后的持续应答。 会中,Lesmana教授针对ALT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是否需要治疗进行了讨论。有试验证实在正常ALT(<40IU/L)的肝病患,ALT>20IU/L有更高的死亡风险。而ALT的正常上限受到不同实验室以及不同人群分布的影响,在PratiD等的调查中,新的ALT正常上限被定义为男性30IU/L和女性19IU/L。来自雅加达的研究提示,在部分ALT正常的CHB患者中具有组织学异常(HbeAg阳性50%,HbeAg阴性80%),而不同人群的ALT正常上限受到年龄、性别、血糖、血脂以及肥胖等因素影响。因此,ALT正常的CHB患者应该在接受组织学检查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来自mitre国际医院的WidarjatiSudarto教授在大会中提出抗乙肝病毒治疗最终的目标应该为延缓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虽然IFN以及核苷类似物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治疗的长期性、复杂性、耐药的产生以及药物副作用等问题,应严格选择治疗对象。 华西医科大学的唐红教授在会上就抗乙肝病毒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新的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靶向目标。目前已证实作用于前基因RNA(pgRNA)转录环节的转录因子HNF4和HNF3能调节乙肝病毒的复制,前者激活乙肝病毒复制,后者抑制其复制。HNF4特异的小干扰RNA已证实能在HepG2细胞和转基因小鼠模型中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除此以外,唐教授还提出了作用于pgRNA合成过程、pgRNA壳体化、乙肝病毒颗粒的包装、分泌等过程的靶向目标,展现了抗乙肝病毒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巨大潜力。
|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新进展简介:
AASLD 2008最新公布——
恩替卡韦长期治疗可持久抑制HBV复制并获得组织学持续改善
2008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公布了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一些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即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