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是一种强效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能特异性地拮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Ⅰ受体(ATⅠ),能有效地降低血压。本试验的目的是比较厄贝莎坦与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与不良反应。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确诊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56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18~75(57±13)岁。高血压1级15例,2级41例。高血压诊断以《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为标准。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妊娠、哺乳期妇女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1.2 给药方法:治疗前停用一切降压药两周后,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分级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d(商品名:科苏,扬子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依那普利组给予依那普利10 mg/d(商品名:依苏,扬子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均于早餐后服药,总疗程8周。 1.3 观察方法:停药两周后安静状态下测定诊室坐位右臂血压,共测3次,取舒张压相差不超过4mmg的两次平均值作为血压记录,根据Korotkoff音Ⅰ相和Ⅴ相的消失分别确定为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治疗前血压采用停药两周时3次血压的平均值;治疗期间血压包括治疗期第1、2、4、8周末未服用当天药物时所测量的血压值,时间均在上午8~10时。同时记录症状及心律变化。总疗程8周。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离子、血糖、及心电图检查。 1.4 疗效判定: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DBP下降<10mmHg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或SBP下降≥30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降压疗效:在服药8周后,两组SBP和DBP均下降,与服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厄贝沙坦组:显效16例(57.1%),有效6例(21.4%),无效6例(21.4%),总有效率78.5%。依那普利组:显效14例(50.0%),有效6例(21.4%)无效8例(28.5%),总有效率71.4%。两组间比较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血压变化(略)注:与用药前相比:*P<0.05 ** P<0.01; 与依那普利组相比△P>0.05 2.2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心率、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血离子、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厄贝沙坦组头痛1例,无1例发生咳嗽,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6%;依那普利组恶心1例,干咳3例,总不良反应率14.2%,均能坚持服药。 3 讨 论 【参考文献】 [2]张谨,陈绍行.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的药动学与临床用药[J].中国新药于临床杂志,2004,23(2):111-115. [3]刘红军,常玲,等.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7):407- |
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比较简介:
厄贝沙坦是一种强效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能特异性地拮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Ⅰ受体(ATⅠ),能有效地降低血压。本试验的目的是比较厄贝莎坦与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与不良反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