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方法 2001年3月~2006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中甲胎蛋白(AFP)增高,B超、CT或MRI影像检查排除肝内外占位性病变者共86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应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AFP增高,并进行临床观察。 符合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放免法检测AFP≥40ng/ml,B超、CT或MRI影像检查排除肝内外占位性病变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原发病、年龄、性别比例、肝功能Child-Pagh分级、AFP血浓度统计学差异不显著,有可比性。 两组病例基础肝病治疗相同,每月复查肝功能、AFP、B超(CT或MRI)1次;治疗组加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针4mg,生理盐水溶解后腹股沟或腋窝淋巴结聚集区皮下浸润注射,每日1次,双侧交替进行,每月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随访期为1年,随访期每3个月检查肝功能、AFP、B超(CT或MRI)1次。 结 果 疗程结束治疗组肝功能变化略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AFP1例未降低者确诊为肝癌,余AFP全部降为正常(AFP≤20ng/ml);对照组2例转为肝癌,18例AFP转为正常(≤20ng/ml),余仍上下波动。在长达1年的随访期中,治疗组1例转为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死亡,对照组又有2例被确诊为肝癌。见表1。 表1 干预结果比较(略) 讨 论 AFP是由人体胚胎时期胎儿肝细胞和卵黄囊合成。自1964年Tatarinr发现原发性肝癌(PLC)患者AFP浓度升高以来,AFP一直作为PLC重要的肿瘤血清标志物而备受临床重现。由于在我国的肝病背景研究中,发现PLC合并肝硬化患者84.6%,肝硬化合并肝癌者高达49.9%,活动性慢性肝病AFP增高者10%~20%。临床医生关注AFP增高类型,以判断是良性或恶性及其在PLC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及复发中的价值和重要性[1],忽视了AFP本身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即癌细胞所表达的AFP既能抑制人体免疫系统诱导淋巴细胞调亡,又能促进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双重作用[2]。 【参考文献】 2 辛永宁,宣世英.原发性肝癌与甲胎蛋白研究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23(2):141-143. 3 常家聪,等.原发性肝癌组织中HBsAg、AFP的研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6,5(1):11-12 |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肝硬化合并AFP增高临床观察简介:
资料与方法
2001年3月~2006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中甲胎蛋白(AFP)增高,B超、CT或MRI影像检查排除肝内外占位性病变者共86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应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AF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