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治疗多采用羟基脲(Hu)加用干扰素(IFN),完全缓解率提高,无病生存期延长,且对骨髓抑制轻。较过去单用马利兰治疗效果好。现就我院1990年5月-1998年5月收治的19例羟基脲治疗组病例与此阶段之前的6例马利兰治疗组病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2 治疗方法 马利兰组,根据白细胞计数用2mg/d~8mg/d,至白细胞低于4.0×109/L以下停药。羟基脲组,根据白细胞计数用0.5g/d~3.0g/d,加干扰素,每次皮下注射300万U,隔日一次,至完全缓解,大约20d后改为每周注射2次~3次,以后改为每周注射1次,3个月后改为每两周注射1次,1a后改为每月注射一次。 1.3 疗效标准 按1978年全国白血病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评定。 2 结果 2.1 疗效 马利兰治疗组:6例均完全缓解,其中1例缓解20a。 5例3a后急变死亡,其中3例急粒变,2例急淋变。羟基脲组:19例均完全缓解,14例加用干扰素, 3例3a后急变死亡,2例急粒变,1例急淋变,1例存活8a,其余10例存活2a~5a。 5例单用羟基脲,1例2a后急变为M7,1例3a后急粒变死亡,3例已存活2a~3a。 2.2 治疗情况 羟基脲组,加干扰素治疗14例,治疗前白细胞(2510~85)×109/L,完全缓解所需时间为(14.5±6.2)d,以后仍用羟基脲每日0.5g或0.25g维持,干扰素注射间隔延长。马利兰组完全缓解时间为(20.2±2.4)d,其中1例完全缓解20a后死于冠心病。 3 讨论 羟基脲是作用于细胞周期S期药物,通过抑制核苷酸还原酶干扰DNA合成,作用于晚期造血细胞,故骨髓抑制轻,完全缓解后用0.25g~0.5g/d维持。 干扰素是1957年Issacs和Lindenmenn提出的一个天然的细胞因子,有抗病毒、抗增殖、免疫调节及诱导分化作用。现临床上应用重组干扰素,对造血生成有影响,它无选择地抑制正常及慢粒的髓系CFU细胞,且可防止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继发性髓系集落形成,与羟基脲合用可使生存期延长。而马利兰对骨髓抑制多,个别的骨髓不可逆转,容易发展为急性白血病。所以,用羟基脲加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较安全、效果较好的方案。临床上用羟基脲治疗慢粒,停药后很快复发,所以在完全缓解后宜用小剂量羟基脲维持。 |
羟基脲加用干扰素与马利兰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比较简介:
近年来,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治疗多采用羟基脲(Hu)加用干扰素(IFN),完全缓解率提高,无病生存期延长,且对骨髓抑制轻。较过去单用马利兰治疗效果好。现就我院1990年5月-1998年5月收治的19例羟基 ... 关键字:白血病|羟基脲|白血病治疗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