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本病以疼痛和群集性水疱为特点,治疗方法很多,常见阿昔洛韦治疗的报道。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报道较少,为观察其疗效作者用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139例带状疱疹进行疗效观察与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以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为诊断依据,即在红斑上出现成群丘疹及水疱,损害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并伴有神经痛,且皮肤损害出现小于72h尚未经过治疗的成年患者作为入选病例,对妊娠哺乳期女性,患有严重肝、肾、心脏损害者,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作为排除病例。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在本科门诊符合上述条件的带状疱疹病例139例,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69例,男39例,女30例,男女比1.3:1,年龄(18-73)岁。B组70例,男38例,女32例,男女比1.2:1,年龄(18~75)岁。两组病例基本情况比较包括性别比、年龄范围、病程及发病部位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口服泛昔洛韦片0.25g,2次/d,B组口服阿昔洛韦片0.2g,5次/d,两组均同时外用喷昔洛韦乳膏2次/d,7天为一疗程。 1.3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定 观察项目将主观症状与客观症状相结合,前者包括疼痛消失的时间及程度,后者包括红斑、水疱消退时间,结痂的程度及脱落时间。疗效判定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个等级。痊愈:疼痛消失,水疱完全干涸结痂或痂大部分脱落;显效: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3/4水疱干涸结痂但脱落不多;好转:中度疼痛,可忍受但影响日常生活,1/2水疱干涸结痂;无效:重度疼痛难以忍受,仍需服镇痛药,1/4水疱干涸结痂。 2 结果 A组69例,痊愈53例,76.81%,显效9例,13.04%,好转4例,5.79%,无效3例,4.35%。 B组70例,痊愈46例,65.7l%,显效10例,14.26%,好转8例,11.43%,无效6例,8.57%。 总有效率A组为95.65%,B组为91.43%。A组与B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泛昔洛韦疗效明显优于阿昔洛韦药物。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4周后治疗组出现1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照组出现3例。 3 讨论 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包括止痛、抗病毒剂、皮质类固醇、维生素及免疫疗法。多年来阿昔洛韦被认为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首选抗病毒药,且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优点,但因口服0.2g每日5次血药浓度达不到ID50的水平,多年应用临床上已发生对阿昔洛韦的耐药。本文B组病例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较祝氏(分别为90.63%及100%)低考虑与对阿昔洛韦的耐药及疗程短有关。 阿昔洛韦(ACV)是核苷类化合物,是鸟苷的开糖环衍生物,1977年合成,特异性的抑制疱疹类病毒,动物体内试验外用、口服或注射都有效,1982年被批准为第一个对疱疹病毒有选择性的、多途径的抗疱疹病毒药物,1990年批准用于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性脑炎作为第一线特效药。泛昔洛韦(VACV)为阿昔洛韦的L-氨酸酯,阿昔洛韦的前药,在细胞内或体内水解成阿昔洛韦,活性和作用原理与阿昔洛韦相同,但水容性好,为阿昔洛韦的100倍,口服生物利用度高,1995年批准泛昔洛韦生产为口服抗疱疹病毒类药物,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其药动学及作用机制是在单纯疱疹病毒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经历疱疹病毒胸苷激酚单磷酸化,细胞酚磷酸化和三磷酸化过程,形成的三磷酸泛昔洛韦,或与病毒DNA聚合酶竞争性结合,起抗病毒作用,再由病毒胸腺嘧啶激酶和细胞激酶进一步转化为喷昔洛韦,这样决定泛昔洛韦对病毒的高选择性,生物利用度高,对正常细胞影响很小。而且,泛昔洛韦疗效好,有效率显著高于阿昔洛韦,且明显缩短病程,服药次数少,病人耐受性和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简介: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本病以疼痛和群集性水疱为特点,治疗方法很多,常见阿昔洛韦治疗的报道。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报道较少,为观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