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替莫唑胺 迟效制剂 药物疗法 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TMZ) 因其明确的抗胶质瘤疗效,且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脂溶性好,可通过血-脑屏障而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受到青睐[1]。本研究将聚双碳苯氧丙烷癸二酸 (PCPP-SA) 包被TMZ制成缓释微球 (P-TMZ)。P-TMZ能缓慢释放药物,并能达到有效抑瘤浓度,作用时间长、毒副作用小,较适合作为肿瘤间质内的化疗药物。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细胞株和主要试剂: 国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为本实验室自建;DMEM培养基 (美国Gibco公司),小牛血清 (FBS,杭州四季青公司),四甲基偶氮唑蓝 (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1.2 P-TMZ的制备[2]: 先将TMZ喷成直径1 μm的小球,然后悬浮于PCPP-SA高分子溶液中,由于小球粒径较小,因此在搅拌过程中不会沉降。将悬浊液再进行喷雾干燥,从而回收得到载药微球。微球中TMZ含量为10%,平均粒径7.3 μm。微球经60Co照射灭菌后于-70 ℃冰箱中保存备用。P-0为不含TMZ的空白微球。TMZ由天津天士力集团制备,BCNU购于天津氨基酸公司人民制药厂。 1.1.3 实验动物[3]: NC系裸小鼠为本实验室从日本国藤田保健卫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引进,饲育在NASA1000级生物净化室,按SPF级要求管理,动物合格证号为SYXK (苏) 2007-0035,实验用鼠为6~8周龄,体质量20~24 g,雌雄兼用。 1.2 实验方法 1.2.1 体外抑瘤实验: SHG-44人脑胶质瘤细胞系复苏后接种于含有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在37 ℃、5% CO2、饱和湿度条件下温箱培养。将细胞以1 × 104/ml浓度接种于96孔板,每孔100 μl,并设立3个加入完全培养基的调零孔。待细胞贴壁24 h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TMZ、TMZ、BCNU和 P-0,各药物均用培养液混悬,每孔加入100 μl,至终浓度分别为1 μg/ml、5 μg/ml、10 μg/ml、20 μg/ml、40 μg/ml,每个浓度均设5孔重复,然后置于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加药后96 h采用MTT法检测抑瘤率,测定570 nm 的OD值,比较P-TMZ、TMZ、BCNU和P-0相对于空白对照组 (仅加入DMEM培养基) 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率。 1.2.2 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和实验治疗: 以SHG-44胶质瘤细胞 (1 × 107) 接种于裸小鼠右腋皮下,致瘤后以组织块移植传代,4代后生物学特征稳定 (致瘤率100%,生长速度差异很小)[4]。将皮下移植瘤以无菌技术取出剪切后按2 mm3/鼠接种于裸鼠右腋皮下,待肿瘤生长至体积约100 mm3时,将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P-TMZ组、TMZ组、BCNU组和P-0组,每组7只。以TMZ、BCNU为阳性对照组,P-0为阴性对照组。用药剂量为TMZ 50 mg/kg,含10% TMZ的P-TMZ 500 mg/kg,BCNU 40 mg/kg,然后分别将P-TMZ、TMZ、BCNU和P-0 (500 mg/kg) 以无血清培养基混悬至终体积150 μl,经皮多点穿刺缓慢注入肿瘤间质内。用药后1周2次测量体质量、肿瘤短径a和长径b,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肿瘤体积W = a2 × b/2。28 d为1个TMZ治疗周期,末次测量后处死小鼠,取出肿瘤组织称量质量。计算肿瘤抑制率,评价疗效。肿瘤抑制率 = (对照组平均瘤重-治疗组平均瘤重)/对照组平均瘤重 × 100%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软件对肿瘤的体积和荷瘤鼠体质量行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P-TMZ的制备 P-TMZ测得的样品各项指标为:喷雾干燥回收率80%,包封率103%,载药量10.3%,平均粒径7.3 μm (图1)。将该微球50 mg放入透析袋中,再装入含50 ml PBS缓冲液的三角瓶中,放入摇床,进行体外释放实验,以高效液相色谱 (HPLC) 中峰面积来计算载药微球的释药量。释药过程的动力学曲线显示微球经21 d后基本释药完全。P-TMZ体外释放时间可达3周,第1天有一定的突释现象,随后渐趋平缓,24 h释放量在10%左右,72 h在20%左右,2周后超过90%,50%的药物释放时间为6~7 d。Higuchi方程以累计释放量Q对释放时间t1/2作图近似呈直线,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2.2 体外抑瘤实验 (图2) MTT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也逐渐升高;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抑瘤率也在增加。P-TMZ、BCNU和TMZ三者的IC50分别为 (6.63 ± 0.263) μg/ml、(7.98 ± 0.244) μg/ml、(8.41 ± 0.264) μg/ml,IC50均<10 μg/ml,对SHG-44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明显,明显优于P-0,后者IC50=(34.1 ± 2.80)μg/ml,P <0.01。P-TMZ的作用优于BCNU和TMZ,当药物的浓度<10 μg/ml时,TMZ的抑瘤作用优于BCNU;当药物浓度>10 μg/ml后,BCNU的疗效超过TMZ。 2.3 P-TMZ对皮下接种肿瘤的抑瘤效应 荷瘤鼠治疗前体质量为 (22.20 ± 0.95) g,治疗结束后为 (28.06 ± 0.69) g,其中P-TMZ组 (28.66 ± 0.55) g,BCNU组 (27.28 ± 0.51) g,TMZ组 (28.88 ± 4.35) g,P-0组 (27.23 ± 2.84) g。各组治疗开始与结束后体质量变化与同龄饲养鼠无明显差异,未见体质量减轻等不良反应。各组间裸小鼠体质量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05)。间质内化疗期间各实验组肿瘤体积变化,显示用药1周后P-0组 (阴性对照) 肿瘤生长明显快于P-TMZ、BCNU、TMZ等各治疗组,并持续呈指数倍增长。治疗18 d内P-TMZ组、BCNU组和TMZ组肿瘤生长速度维持于较低水平,18 d后 TMZ组肿瘤生长明显加速,持续快速增大,高于P-TMZ组和BCNU组 (P <0.05)。化疗28 d结束,显示P-TMZ对皮下移植瘤的抑制率明显高于TMZ (图3,表1)。 3 讨 论 胶质瘤具有易复发的特点,间质内缓释化疗作为一种手术和传统放化疗的有效补充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将局部缓释化疗药物直接植入肿瘤残腔,由于能在局部保持长时间、稳定连续的高浓度作用,而在血、其他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很低,这样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且将副作用减到最低,并避免了非缓释药物要经常给药所带来的不便,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临床研究表明:术后间质内给予缓释型BCNU,能显著延长胶质瘤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5-7,12];据此研发的BCNU缓释片Gliadel Wafer (美国MGI制药公司) 已在欧美应用。缓释药物植入大脑内,植入侧的药物浓度比对侧高6~70倍[8]。Zhang等[9]在体外研究中发现缓释微球中TMZ逐渐释放,可增强TMZ对C6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近年,第二代烷化剂替莫唑胺 (咪唑四嗪类化合物) 为脂溶性物质,具有良好的血-脑屏障通过率[10],且不良反应率低,抑瘤效应明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PCPP-SA是一种无毒可生物降解的聚酸酐类聚合物,由癸二酸 (SA) 和1,3-双 (对羧基苯氧基) 丙烷 (PCPP) 的预聚酸酐聚合而成的共聚物,共聚比例为SA∶PCPP = 80∶20。在众多的可降解多聚物中是应用比较成熟的一种,它属于高分子可吸收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PCPP-SA在体内能够完全生物降解,其中SA单体最终分解为CO2,CPP则以原型从尿中排除[11],因此,P-TMZ在药物释放的过程中,微球也在逐渐降解,不会在脑内积聚;该多聚体能使药物释放平稳、浓度稳定,释放时间可通过PCPP和SA的比例搭配来调控,已有报告证实恶性人脑胶质瘤术后肿瘤残腔内植入以PCPP-SA为囊材制备的BCNU缓释片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期限[12],因此,我们采用PCPP-SA作为囊材来制备TMZ缓释微球。该微球中TMZ含量为10%,药物微球直径平均为7.3 μm,药物释放时间可达21 d,根据临床需要以微球混悬液形式注入瘤内,亦可将微球聚合成薄片贴敷于肿瘤残腔,达到原位抑制肿瘤的效果。P-TMZ用于胶质瘤间质内植入化疗是较理想的选择。 在体外抑瘤实验中,TMZ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不及P-TMZ,其原因与TMZ在细胞培养液中不稳定易于降解有关,这也提示药物在口服吸收至进入血、组织液等过程中,在与细胞培养液较接近的生理条件下,组织液中TMZ的降解失效率偏高,只能靠增加药物剂量和用药频次,以期达到药物有效的抑瘤浓度和剂量。 |
替莫唑胺缓释剂胶质瘤间质内化疗的实验研究简介:
【摘要】目的 观察肿瘤间质内应用替莫唑胺缓释剂 (P-TMZ) 对人脑胶质瘤的抑瘤效应。 方法 先以MTT法测定P-TMZ对SHG-44胶质瘤细胞的抑瘤效应,加药96 h后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在570 nm处的OD值,计算其IC50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