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本身的因素可以明显地影响症状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由于直接的作用或加剧原有的病情,所有呼吸道病毒都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在老人和儿童中.然而,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可能是最具杀伤力的.
由于只有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可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所以对于大多数病毒感染,特异性的病原诊断既非必需,也没有价值.临床经验和流行病学是推断诊断的基础.当需要明确特异性诊断时,基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的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可快速提供结果.
对于大多数呼吸道病毒感染来说,由于多数病毒的免疫反应不持久和抗原性的多样性及漂移,所以再感染免疫力一般很短暂.
目前已有流感疫苗,其他疫苗正在研制中.治疗主要为对症,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也不提倡常规预防性使用.如果发生重叠细菌感染,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感染部位可能的和被证实的微生物种类来进行.
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卡他)
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通常不发热,伴有气道某一部位或整个气道的炎症,包括鼻,鼻旁窦,喉,咽,并常累及气管和支气管.
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小核糖核酸病毒,特别是鼻病毒和某些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可引起感冒.约30%~50%的感冒由多达100余个血清型的鼻病毒中的某一型引起.在任何时候都仅为少数病毒流行.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学校或兵营中暴发流行常由一种病毒引起.冠状病毒可引起某些流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也可表现为感冒,尤其在重复感染的成人中.腺病毒最常导致咽炎但也可产生与其他呼吸道病毒难以区分的症状.
鼻病毒感染在寒冷季节很少见,尤其是当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出现时.其中的原因至少部分与社会行为方式的改变,气候对病毒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宿主因素包括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抑制因子(如干扰素)等有关.鼻病毒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接触了手指上的污染的分泌物以及空气传播的.
受寒冷本身并不会引起感冒,个体的易感性要么与其健康和营养状况有关,要么与其上呼吸道异常(如扁桃体肿大或腺样体)有关.感染症状受宿主生理状况的影响.过度疲劳,心情苦闷,鼻咽部过敏性疾患和月经来潮期间等可加剧症状.避免感染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血清和分泌物中产生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后者表明先前曾暴露于同样的或密切相关的病毒,并有相应的保护作用.
症状和体征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在24~72小时的潜伏期后突然起病,伴鼻或喉部灼热感,随后出现打喷嚏,流涕和全身不适.不发热为本病特点,尤其是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时.通常早期有咽炎;喉炎和气管炎因人而异,也与不同致病原有关.鼻腔分泌物开始为大量水样,以后变为粘液样和脓性.粘液脓性分泌物并不说明有细菌重叠感染.咳嗽通常不剧烈但常持续2周.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感冒后常见支气管炎加剧.脓痰或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症状提示鼻病毒外的病毒感染,并有原发的或继发的细菌感染.哮喘和支气管炎患者病毒感染后呼吸道症状常较严重.化脓性鼻窦炎和中耳炎为细菌性并发症,但偶尔也与粘膜内壁的病毒感染有关.如无并发症,感冒症状一般在4~10天内消失.
鉴别诊断
类似的上呼吸道症状也可由细菌感染,过敏性鼻溢和其他疾病引起.鉴别的关键在于季节及症状的发展过程.无分泌物或腺肿大的咽炎常为病毒感染而非细菌性或过敏性原因所致.为区分病毒性和链球性咽炎,咽拭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儿童中.发热及其他较严重的症状多为流感病毒引起.持续性PMN白细胞增多提示单纯感冒以外的某种疾病.
呼吸道液体或分泌物中的嗜酸细胞有助于鉴别细菌性感染和过敏性反应.一种特异病毒的鉴定可送到当地公共卫生实验室或研究院进行,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血清中抗体的升高证实感染的特异性,但仅见于<2/3的非流感病毒感染中.
预防
免疫力有病毒血清型或株特异性.尽管已经制备有各类鼻病毒,腺病毒和副粘病毒的有效实验疫苗,但无商品化的疫苗可售.
无论是多价细菌性疫苗,碱剂,柠檬类水果,维生素,紫外线,还是乙二醇喷雾都不能预防感冒.在没有对照的试验中,每日口服2g维生素C作为预防,但未能改变鼻病毒引起的感冒发病率和感染者的病毒排出量;有些研究表明,在感染的第一天服用高达8g/d的维生素C可缩短症状持续的时间.
干扰素的预防性应用对易感冒者如哮喘或支气管炎患者有益处.在对照试验中,鼻内应用α干扰素使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感染率下降并且病毒排出量减少.然而这一方法的费用和合理性都是问题,而且长期应用可引起鼻腔炎症和出血.
洗手和被污染环境的消毒剂的应用可减少感染的传播.化学酸化的面巾纸在实验室条件下可灭活鼻病毒,但未证实可减少传播,并且通常买不到.
环境应温暖舒适.有发热或其他较严重症状的人应休息.退热药有助于降低体温,但反复应用阿司匹林会增加病毒排出量而仅轻微改善症状.如果疑似流感,尤其是对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减少Reye综合征的危险.
消除鼻部充血的药物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反复或长期使用则效果不佳.气吸入有利于分泌物液化.咳嗽有时较严重,有关其治疗在中描述.然而,除了非常严重的或引起喘鸣者外,咳嗽常常不处理,以保持其防护功能.
许多其他的支持疗法曾被推荐,其中一些有一定帮助但并未显示出广泛的益处.最常见的有:摄入各种热饮料,抗组胺药物的应用(这在易发哮喘或枯草热者中可减轻流涕),初发症状时服用大剂量抗坏血酸(这可产生主观上的效果,但未被客观实验所证实).虽然体外实验证实一些物质(如干扰素,干扰素诱导剂,葡萄糖酸锌锭剂,thiosemicarbazones和三锌吲哚等)能有效地抑制鼻病毒,但临床上没有抗鼻病毒的特异性治疗,没有一种药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不提倡为预防细菌感染而使用抗生素;如第2周或以后发生细菌感染,则进行特异性的治疗.
流感
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发热,鼻卡他,咳嗽,头痛,全身不适和呼吸道粘膜炎症.
病因学
流感常常被一般人和某些医务人员错误地用来定义不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补体结合抗体将其分为A,B或C型.C型流感病毒感染不引起传统的流感症状,故不在此讨论.
流感病毒具有两种主要的表面糖蛋白,即血凝集素(HA)和神经氨酸苷酶(NA),它们使病毒能够附着并感染易感宿主并且成为宿主免疫反应的靶位.病毒通过HA与细胞唾液酸结合进而与宿主细胞膜融合.NA功能为去除唾液酸,以防止从感染细胞芽生出的新病毒的自身聚集,并促进其扩散.
尽管病毒株的变异性可用HA和NA抗原性不同表示,但流感病毒B仅确定了一种血清亚型.而A型流感病毒根据HA和NA不同的抗原性已分成几种亚型.在同一型流感病毒中HA和NA的突变称为抗原漂移,对于A型和B型流感病毒来说,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抗原漂移可以很大并能导致严重疾病的广泛流行.在抗原转移过程中,人与动物(通常为鸟类)病毒的整个基因片断交换导致新种类病毒的产生.抗原转移仅见于A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大流行.1997年香港有记载的18例人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的鸟类株(H5N1)引起的,但未发生大流行.
流行病学
流感病毒每年在温带的秋冬季节都引起大量散发性呼吸道疾病.在美国每2~3年流行一次,最常见的为A型流感病毒(H3N2),常导致大量的旷工者和很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B型流感病毒一般引起较轻的呼吸系统疾病,但在每3~5年的流行中可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尽管在某一时期的流行多由单一血清型引起,不同型的流感病毒可以先后在某一地区出现或者同时出现但不同地区的优势株不同.
学龄儿童感染率最高.季节性流行常有两个高峰,一是在校学生及其邻居中(一般为年轻人),第二是在闭居家中的人和半封闭的机构中(一般为老年人).
流感病毒的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飞行旅行中,由于较长时间地与感染者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接触,造成新的病毒株的传播和将流行株带到新的地方.
患有慢性肺部疾病者,瓣膜性心脏病者(有或无心力衰竭)或其他伴有肺水肿的心脏病患者是发生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妊娠第三期的孕妇,老年人,年幼者以及卧床不起者也同样较易发生严重疾病.
症状和体征
在感染后的48小时潜伏期内,病毒在呼吸道复制,可出现一过性的,无症状的病毒血症.在较轻的病例中(有免疫力或部分免疫力的宿主),症状类似感冒.寒战,高热起始突然,体温可达39~39.5℃.早期可发生虚脱,全身酸痛和疼痛(以背部和腿部最为明显).头痛很突出,常伴有畏光和眼球后胀痛.开始时呼吸道症状轻微,有咽喉刺痛,胸骨下烧灼感,干咳,有时伴鼻卡他症状,此后以下呼吸道症状为主,咳嗽持续并伴咳痰.
严重者痰为血性,皮肤潮红,软腭,后硬腭,扁桃腺及咽后壁发红,但无渗出.双眼易流泪,结膜可有轻度炎症.儿童可能发生恶心和呕吐.虽然发热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可持续5天,但通常2~3天后急性症状迅速消失并且热退.可见肺廓清功能异常和支气管气流量的改变.软弱,出汗和疲乏可持续数日,偶可持续数周.可发生出血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并且进展迅速.致命的暴发型肺炎可以是病毒性,细菌性或两者混合引起的,此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血性痰,肺充血及水肿,可在起病后48小时内死亡.如此严重的病例最可能发生在由新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大流行期间以及在心,肺等高危因素的患者中.
病程第2周时持续性或反复性发热,咳嗽或其他呼吸道症状提示有支气管及肺部的继发性细菌性感染,最常见的是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发生肺炎时,痰为脓性或血性,在受累肺段部位可听到捻发音或细捻发音
脑炎,心肌炎和肌球蛋白尿是不常见的流感并发症,通常在恢复期出现.在呼吸道以外的受累脏器中很少找到病毒,它们在肺外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确定,但这类通常发生在A型流感大流行之后的疾病呈上升趋势.以脑病,脂肪肝,低血糖症和脂血症为特征的Reye综合征主要与B型流感的流行有关,尤其是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儿童中.
诊断
无并发症的流感,白细胞计数正常.发热及其他严重的持续的症状使流感区别于普通感冒.在感染早期或无并发症的病例,胸部检查往往正常.
流行期间,流感病毒的早期分离和血清型及抗原特性的鉴定有利于疫苗的研制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地方或国家卫生部门,疾病控制中心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协作中心等可为病毒株的鉴别提供帮助.
特异性的诊断尽管很少需要,可用于最后的确诊,如病毒分离,分泌物中受感染细胞的证实,用免疫或分子技术检测病毒成分及血清学试验中特异性的抗血凝素和神经氨酸苷酶抗体的升高.通过组织培养,在呼吸道分泌物中最易找到病毒.可用痰液作为标本,但是鼻咽部冲洗液或缓冲盐水漱口液效果更好.症状早期病毒量最多,不过,检测一天以上的分泌物可提高阳性率.在采集物中加入少量蛋白如白蛋白或明胶可增加病毒稳定性.稀释的脱脂奶曾作为收集和运输的介质.
血清学试验用于诊断感染的是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素抑制试验,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最好连续取血清标本,第一次在发病时,第二次在发病2周后.同时检测两份标本,观察特异性抗体滴度升高的情况,如果只得到一份在病情发展以后的标本,高滴度的抗体可提示新近感染.血凝素抑制试验的滴度与血清中病毒中和反应最为相关,是抗特异病毒株感染的保护性指标.
白细胞升高伴血涂片中幼稚粒细胞增加是合并细菌性或病毒细菌混合性肺炎的标志.脓性痰标本应采集涂片,革兰氏染色,然后寻找白细胞和细菌.出现并发症时,应该进行痰培养,血培养及其他诊断性试验,以确定特异性的细菌种类及其敏感的抗生素.
鉴别诊断包括引起类似流感的呼吸道疾病的其他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比较少见的)鼻病毒和埃可病毒.流行特征,季节及周围已知流感的发生情况等对区分流感和其他呼吸道感染很重要.
预后
无并发症的流感一般都能康复,尽管在原来健康者急性患病以后的几个星期内会有肺清除功能和通气功能的减退.与病毒有关的严重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对极限年龄者(儿童<12个月,成人>65岁)和原有慢性心脏尤其是肺部疾病者,有生命危险.在过去20年的流行期间,与肺炎和流感有关的死亡率(美国十大死亡原因之一)超过20000人/年.合理的抗菌治疗可降低由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而造成的死亡率.
预防
感染流感病毒或免疫接种后可获得暂时的对同样血清型病毒再感染的免疫力.
免疫接种 当免疫病毒株的血凝素和/或神经氨酸苷酶与感染病毒株相配时,包含流感病毒主要流行株的疫苗可在接种者中降低发病率.当病毒株出现明显抗原漂移时,免疫保护力降低;当主要抗原发生突变时,除非疫苗包含新的病毒株,否则免疫接种无保护性.疫苗从受感染的鸡胚尿囊液中制备,分为灭活的全病毒或病毒亚单位,纯化后成为特异性的血凝素抗原.然而,其他的制备方法正在被尝试,包括从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蛋白中抽提血凝素和神经氨酸苷酶.一种经鼻进入的减毒活疫苗已被证实可产生免疫力,并且使用方便,容易接受.这种疫苗可在病毒入侵部位刺激产生特异性的分泌抗体,并通过由机体内病毒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如细胞毒T淋巴细胞)而增加保护性.
患有心肺疾病者,老年人,患有多种其他慢性疾病者以及在家庭或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应该每年进行免疫接种.由于肺炎球菌常导致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所以对流感并发症的高危患者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谨慎的值得推荐的方法(仅接种一次).高危人群中的孕妇或妊娠第三期适值冬季者也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每年免疫接种可维持抗体滴度并能反映疫苗株的改变.免疫注射最好在秋季完成,这样在流感高峰季节(在美国为11月至第二年的3月)抗体滴度达到较高水平.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接种约2周后可望得到最大免疫反应.
应用最近制成的亚病毒疫苗,局部或全身反应少见并且持续时间短.小于13岁的儿童应用亚病毒疫苗,因为其副作用较少.由于儿童暴露于流感病毒的机会较少,因此建议在初次注射疫苗后1个月再加强注射1次(3~10岁儿童,每次注射0.5ml;6~35个月的儿童,每次注射0.25ml),前几年曾注射者除外.成人可注射0.5ml全病毒疫苗或亚单位疫苗.
抗病毒药物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是抗病毒药物,可预防流感病毒A,但对流感病毒B则无效.这两种药均为100mg口服,每日2次.为避免由药物蓄积引起的副作用,对以下人群应减量:儿童(金刚烷胺每日5~8mg/kg,最高为200mg/d;金刚乙胺每日5mg/kg,一次服用,最高为150mg/d),老年人(不超过100mg/d)以及肾功能障碍者.如果肝功能受损,金刚乙胺的剂量也应调整.服用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后,未接种者仍应接种疫苗,抗病毒药物2~3周后可停用.如果没有接种疫苗,则必须在流行期间持续服用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通常为6~8周.
服用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约有10%的人可出现紧张不安,失眠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副作用与药物剂量有关,并且金刚烷胺较金刚乙胺发生率高.老年人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或肾功能障碍者,上述不良反应较明显.经常出现耐药性.
治疗
对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是对症性的.患者应该休息并保持水平衡.如果急性并发症流感症状严重,可给予抗流感药物,退热药和镇痛药.无并发症的流感A或可能病毒性肺炎,如果早期应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对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有良好作用.对任何一种药产生抗性则两种药均无效.耐药株不占主导地位.病毒唑成人早期大剂量口服或儿童雾化吸入能缩短流感A或B感染的发热时间并减少病毒排出,并且有转原发性流感肺炎病程的报道.成人可口服阿司匹林600mg或对乙酰氨基酚650mg每4小时服用1次.儿童只能用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每4~6小时1次,24小时不超过5次),因为阿司匹林有增加Reye综合征的危险.为减轻鼻塞可短时应用鼻部减充血剂(.气吸入可减轻呼吸道症状,并不同程度地防止粘膜干燥引起的不适以及分泌物的浓缩.轻病例呼吸道症状不一定需要治疗.并发细菌感染时要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副流感病毒
三种密切相关的病毒可引起许多呼吸道疾病,从普通感冒到流感样肺炎.最常见的严重症状为发热性哮吼.
副流感病毒为副粘病毒1,2,3,4型.各型病毒虽然结构和生物学上相似,但它们所引起的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尽管抗体交叉反应证实它们具有共同的抗原.第4型与腮腺炎病毒有抗原交叉反应.
流行病学
副流感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尤其是第3型).秋季时,哮吼或喉气管支气管炎(第1,2型)可在儿童中流行,较再感染时通常轻度的上呼吸道疾病更为常见.在成人中几乎普遍存在的免疫力可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并阻止副流感病毒的传播.然而,同一型副流感病毒,尤其是第1型和第3型,可引起第2次甚至第3次感染.
第1和第3型副流感病毒感染常见于幼儿.局部流行发生于托儿所,儿科病房,小学及其他儿童场所.第3型为地方性流行,传染性强,四季均可发生,多数儿童1岁内可感染.由副流感病毒1型或2型引起的流行性疾病有每年均可发生并交替占主导地位的倾向.第2型引起的疾病更趋于散发.第1,2,3型可在秋季流行.第4型引起轻度呼吸道疾病.
症状,体征和并发症
在小儿最常见的是急性发热性呼吸道感染,这在临床上与同龄组中发生的流感或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无法区别.潜伏期长短不同,部分取决于感染的病毒:通常副流感病毒3型为24~48小时,而1型为4~5天.以发热和鼻卡他起病.全身不适的程度直接与热度有关.许多病例体温不超过38℃;另一些病例中,体温可数次达40℃.发热可迅速消退,也可持续2~3天.某些患者,尤其是下呼吸道受累者,持续1周或以上的发热可一再复发.
通常在疾病早期有中度咽喉痛和干咳,许多病例声音嘶哑和哮吼症状突出;这种哮吼(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是小儿副流感病毒感染最严重和危险的病症,常需要住院治疗
支气管炎和"游走性"病毒性肺炎常发生于儿童急性感染早期或之后,有时可在感染3型病毒的成人中发生.肺炎可通过听诊发现,可在一个或更多的肺区发现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进一步确诊.细菌性并发症并不常见.然而,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一样,可发生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加重
诊断
临床上无法作出副流感的特异性诊断.需要时,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可通过组织培养接种;应用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检测呼吸道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抗原.用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作CF(补体结合试验),HI(血凝集抑制反应)和中和试验可证实副流感病毒感染,但如果不作病毒分离,由于血清学的交叉反应,就难以鉴定特异的病毒型.
预后,预防和治疗
副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除婴儿哮吼和病毒性肺炎外,尽管常见,但病情通常较轻,呈自限性,病程短.第3型副流感病毒引起的支气管炎和肺炎很少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也极少致命.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休息和舒适的环境是最佳疗法.如果因高热或症状严重不能入睡,对乙酰氨基酚可减轻上述情况.如果儿童需要退热药或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优于阿司匹林,以避免流感引起的Reye综合征.如有必要,可给予镇咳药(如美沙芬,每日1~1.5mg/kg,分6次口服),以减轻咳嗽.
腺病毒
由多种病毒组成的一组病毒,其中一些病毒可引起以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炎症以及粘膜下组织和局部淋巴样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腺病毒为DNA病毒,有三种与核壳有关的主要抗原(六邻体,五邻体和纤维).这些抗原可用于病毒的鉴定和分型.有时腺病毒伴有一种较小的DNA病毒,后者被称为腺相关病毒,这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腺病毒的辅助才能复制,其重要性尚未知晓.
流行病学
城市居民中约4%~5%临床诊断的呼吸道疾病由腺病毒引起.在40多种已知的腺病毒血清型中,对它们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已作充分研究的仅为少数.同血清型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1型,2型和5型可在出生几个月或几年的幼儿中引起呼吸道或肠道疾病的急性,范围局限的流行,并且在某些时期2型较为常见.3型在较大的儿童及成人中引起典型的急性咽结膜热(APC),特别在夏令营和游泳池多见.在新兵营常发生急性呼吸道疾病(ARD),由4,7,14和21型引起.在一些国家的城市居民中也可发生ARD流行,但在美国并不常见.流行性角结膜炎(EKC)由几种血清型引起,主要见于工厂和眼科诊所的工作人员.腺病毒的某些型仅感染肠道,通常不引起症状,但也可引起肠炎,肠系膜淋巴腺炎和肠套叠.1,2和5型腺病毒感染后,可在扁桃体和腺样体中潜伏.80%的被摘除的扁桃体中含有这种病毒.
在冬季,4型或7型腺病毒感染在新兵中引起有症状的疾病,其中大约25%因发热或下呼吸道感染需要住院.在夏季,急性咽结膜炎在3型感染中占较高比例.腺病毒一般通过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或污染的物品而获得,经空气或水源(游泳)传播.
症状和体征
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疾病是儿童腺病毒感染的常见临床表现.潜伏期可达10天.在局限于住宅区或托儿所的典型暴发流行中,一些受感染的儿童仅有发热,而无局部体征;另一些有发热和咽炎;还有的有发热并伴咽炎,气管炎,支气管,有中度的持续性干咳,极少数还可有肺炎.腺病毒性肺炎的咳嗽可与小儿百日咳的咳嗽相混淆.有时咽淋巴样持续增生,导致咽鼓管阻塞,并可引起中耳炎.局部淋巴结常有肿大,有时有压痛,但从不化脓.实验室检查通常正常,有时有淋巴细胞增多.
部队征兵期间曾在新兵中观察到一种被命名为急性呼吸道疾病(ARD)的综合征.ARD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寒战和头痛.呼吸道症状包括咽炎,声音嘶哑和干咳.该病可与链球菌性咽炎或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似.有颈部淋巴结病变,但其压痛不如链球菌性咽炎时明显.体表可出现明显的红斑性皮疹,并可有病毒血症和病毒尿症,但这种病毒尿症不产生类似流行性出血性膀胱炎的症状,后者是11型腺病毒引起的原发性疾病.除了大约10%的病人出现?音和肺炎的X线变化外,一般体征很少.发热通常于2~4天内消退.如无意外,康复可能还需要10~14天.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可出现慢性病毒血症和排病毒状态.
婴儿病毒性肺炎是一种罕见而特异的临床病理类型.在法国,南非,美国,中国和日本曾发生过小的流行,有因肺炎病变广泛而死亡者.
急性咽结膜性发热(APC)产生发热,咽炎和结膜炎临床三联征.感染有时通过水传播,潜伏期为5~10天.在典型的暴发流行中,50%或以上的病人有上述三联征,而另一些病人则有其中1或2项症状.结膜炎开始是单侧的,有时有疼痛.除咽炎外,还可发生下呼吸道受累并伴咳嗽.该病通常在1周内消退,但滤泡性结膜炎可再持续几天.
无全身症状的结膜炎是由几种不同血清型的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临床表现.最常发生于年轻人,主要是APC患儿的父母,是自限性良性疾病.发病突然,通常为单侧,症状和体征包括眼的异物感,流泪,睑结膜和球结膜灶性红斑.分泌物为粘液状而非脓性.大约半数病人的另一侧眼睛随后受感染,通常不严重.起病2~4天后,睑结膜粘膜下淋巴样组织出现持续的滤泡增生,甚至很像早期沙眼.通常耳前和后颈部淋巴结肿大,眼受累较重的一侧较为显著.偶可发生轻度咽喉痛,常与受感染的眼睛同侧.该病的病程经过较轻,但局灶性结膜出血和眼周水肿也偶可发生.
流行性角结膜炎(EKC)是由腺病毒引起的,特异性的,有时是严重的流行病.该病在日本存在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在美国流行,主要在东西海岸的造船工人中流行.自那时起,在美国仅发生散在流行,但在欧洲和亚洲却发生大的流行.发病突然,一眼发红并伴球结膜水肿,随后出现眼周肿胀,耳前淋巴结病变及浅表角膜混浊.不像疱疹性角膜炎,它不会造成角膜溃疡,但常有局部疼痛,与异物刺激引起的相似.1周内另一侧眼亦可开始受累.全身症状和体征轻或缺如.该病通常3~4周内痊愈,但角膜混浊可持续较长时间,并且视力可能永久性受损.
尸检显微镜下发现单侧的,广泛的包涵体肺炎;核内包涵体与组织培养中所见的相似.对由腺病毒引起的结膜和咽部粘膜的浅表病变进行活检,发现毛细血管扩张,偶尔粘膜下出血及单核细胞浸润,但未见核内包涵体.由呼吸道致病型腺病毒引起的结膜炎一般为良性的,但有时可发生角结膜炎(如由8型病毒引起的)伴角膜混浊和视力受损.
诊断
临床上对腺病毒感染的诊断仅为推测性的,而当发生APC,EKC和ARD流行时,其临床或/和流行病学特征是明确无误的.在腺病毒疾病的急性期间,7~10日内可从呼吸道和眼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也常可从粪便和尿中分离出病毒,后者除流行病学调查外较少应用.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表明有近期腺病毒感染.
预后和预防
腺病毒感染一般为良性,且病程较短.除极少数发生于婴儿和新兵的暴发型原发性肺炎外,即使是严重的腺病毒肺炎也不引起死亡.
疫苗口服4型和7型腺病毒活疫苗的肠溶胶囊已使军人中的ARD明显减少;然而,这种疫苗对一般居民来说,既不推荐应用,也不出售.病毒通过疫苗传播是可能的,但这无关紧要.其他几种血清型的疫苗已经研制,但尚无商品出售.
清洗十分重要,因为在居民中由腺病毒造成的结膜炎的暴发流行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如毛巾,器械等),分泌物或手指而传播的.为预防病毒的传播,应提倡正确的消毒措施,在检查受感染病人的前后要换手套和洗手,避免多次使用眼科器械.
治疗
一般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在急性发热期可卧床休息.除非头痛和全身不适难以忍受,一般不用阿司匹林;由于可能导致Reye综合征,所以儿童应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很少需用可待因之类的镇痛药.婴儿重症肺炎和EKC需要密切监护,以防止前者发生死亡和后者发生永久性视力障碍.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减轻EKC和腺病毒结膜炎的症状并缩短病程.但是在角膜溃疡的情况下,这种治疗是危险的,应由眼科医生指导观察.